2025年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突破攻坚年”。近日,重庆日报推出的《看两江新区社区学院如何破解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难题》系列报道,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各方广泛关注。
“小社区”如何写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两江新区一众社区满怀憧憬与希冀,
结合社区实际情况,
畅谈社区学院未来的发展蓝图。
人和街道
近日,人和街道金安社区会议室内,社区学院骨干、采编团队成员、辖区机构、社区工作人员等聚在一起,以“‘社区学院’建设工作”为题开展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习分享会,共同探索文化助力社区治理新路径。
“超大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金安社区党委书记阙兴倩感叹道,社区学院让居民在社区经纬中找到了归属,在超大城市治理中感到了温暖,大家与社区“黏性”更强了。
变化在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尤为明显。
曾经,老旧小区改造后的融合难题让这里一度有些“冷场”,但社区学院就像一位热情的“破冰者”,一场又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活动让居民们在欢声笑语中打破了隔阂,邻里关系变得愈发亲密。
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告诉江小妹,新的一年里,社区将统筹整合资金、场地、人才等资源,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引导居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参与”转变,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的教育赋能和平台聚合作用,激活社区自治的“微”力量,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实践样本。
鸳鸯街道
每个居民拥有一份个性化课程表,是鸳鸯街道金小州社区学院“把脉”民生需求的有益探索。
金州社区聚焦服务“一老一小”重点群体,联合辖区共建资源,开办“金小州社区学院”,常态化开设40余个兴趣社团,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截至目前,鸳鸯街道金小州社区学院已开设48期、131场课程,涵盖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便民等类别,惠及1万余人次。记者了解到,该社区还将着力于链接辖区资源、增设学院阵地、丰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师资遴选、活动推广等作用,满足个性化需求,帮助学员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天宫殿街道
培育出“重庆康卓大叔男模走秀队”等优秀团队的天宫殿街道洪湖东路社区学院,在市、区级活动中屡获佳绩,彰显文化活力。
2025年,洪湖东路社区学院将持续升级品牌、拓展阵地、创新形式,推动精品创作与资源整合。同时,深化“洪湖书香院”特色,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定制兴趣小组,提升知晓率与参与率。加强文体骨干培训,建立长效联络机制,强化场地监察,营造健康文化环境,助力社区治理现代化,为居民提供优质文化教育服务,擦亮“洪湖书香院”文化名片。
翠云街道
翠云街道翠渝路社区以群众的兴趣爱好为切口,打造了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云享社区学院。通过开设“社区学院”,引导居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等自主分组建立社团,打造以社区为重点的学习、社交平台,实现“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
下一步,翠渝路社区还将推行“共享空间”模式,设立“能人巧匠”制度,发挥百通岗作用,将社区学院延伸到居民小区,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并以社区学院为平台,聚合社区基金资源,推动居民广泛参与。构建“普惠+个性”多元服务、“达人+机构”多方协作,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大竹林街道
在社区学院的发展中,阵地、项目和作用的提升是推动其功能深化和治理效能增强的关键。大竹林街道龙竹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徐梅谈到,在阵地上打造多功能、数字化的“微阵地”,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针对不同社区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空间。在项目上创新服务内容、增强精准性与吸引力,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引入更多创新项目,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作用上强化桥梁功能、推动多元共治,激发社区内生动力,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礼嘉街道
作为连接居民与社区的桥梁,礼嘉街道富安社区学院同样成果斐然,现已有学员1200余名,为全年龄段居民提供了个性化的文化定制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居民间的交流、学习与成长。
展望未来,富安社区学院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丰富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学院将鼓励学员从学习者向教育者、志愿者转变,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营造互助共享的社区氛围。
金山街道
金山街道奥园社区“知艺”社区学院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优势,联合重庆为明学校,开创了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奥园社区党委副书记吴怡指出,“知艺学院”将持续做好品牌建设、阵地建设等工作,同时依托“居民兴趣小组”应用、居民微信群、社区展板等载体,广泛宣传、发动招募令,招募社区专业达人和专家学者作为服务社团的引领者和志愿者,不断壮大学院队伍,着力打造以文化聚合力、助和谐、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康美街道
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童明先认为,社区学院俨然已经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文化家园。
金竹苑社区学院以居民的共同兴趣爱好为突破口,通过“订单式”服务,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创新模式,正是社区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治理方向。
下一步,金竹苑社区将优化社区学院的建设,在进一步挖掘居民的多元需求的同时,和辖区企业单位建立更多的人才资源共享库,惠企利民,强化居民主人翁意识,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加强与其他社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新区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 信心满满,目标明确
作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两江新区各社区学院正以务实举措和扎实行动,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探索新路径。通过整合资源、赋能居民、搭建共治平台,社区学院不仅成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在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中展现了国家级新区的担当与作为。
总编:杜术林 | 副总编:张科
主编:付斯颖 操梅 | 编辑:杨力川
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