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差分模型DID,不可否认它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但是目前经管学界的方法类学风太差了!

学术   2024-09-19 14:19   安徽  

目前经管学界,学术风气太差了!

这两三年在实证领域,最令人瞋目结舌的是双重差分模型相关方法的运用。实证方法的乱用,尤其是关于DID方法的乱用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类情况,我亲身经历过两次:

一个是直接的:自己一篇稿子投到一个国内知名期刊中,针对文章的内生性问题,我已经通过很好的工具变量(法)以及其他内生性处理方法进行克服,但是审稿人非要你用DID解决,其实我们在初稿写作过程中也有意识运用这种方法,但是的确不好寻找准自然实验。

而且,国内在相关领域的一篇引领性文章采用了DID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显然这篇文章在构建DID方法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依然发表在相关领域的顶刊上,且这种潜在的错误导向依然被很多其他读者和作者采纳和延用,也许我文章的审稿人也受到这篇文章的影响,非得让作者我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处理,而且因为这个使用DID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审稿人很刁钻地折腾了我们两轮外审,这是一件令人反思的问题。

二是间接的:自己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导师让他写论文时,文章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DID方法,并且说不用DID方法会可能受到审稿人的刁难,说是因为学界都这样做,你也得要迎合他们的偏好,这样才好投稿。

这个指引式的指导,也并不是说这个老师不行,只能说我们很多研究属于“快餐式”研究,一个是要快速“写出”成果,二是要快速“投出”成果,三是最好要快速“刊出”成果,为了实现这个“快餐模式”运行,导师表现出着这种指导性建议也是没办法,因为在这个“发表为王”的学术圈里,论文才是“硬通货”!

由于DID被视为最佳解决内生性问题的方法之一,所以很多人存在几乎疯狂式地寻找DID的冲击事件,轮流作业式开展DID的准自然实验研究,这个想法固然没有问题,但是目前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很多人在构建冲击时所运用的实验并不构成完全的外生冲击,且根据DID模型设计需要,很多文章死搬硬套地构建所谓“冲击”,这是最需要批评和杜绝的。

针对这个关于DID方法乱用的问题,我在B站个人账号发起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将近80%-90%的粉丝朋友非常赞同“目前学界存在严重乱用DID方法的问题”的观点,仅只有“5%”部分粉丝觉得不严重。

(具体问题的调查问卷结果、相关粉丝留言,请去下图B站浏览)


Michael计量课堂随记
凡是经管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了解简单的计量知识,掌握实证研究经验,都关注我了!更全的计量课堂资源,请关注全网同名(B.Z.)up主用户:Michaelschola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