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科技日报》发表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署名文章《全力以赴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现将文章转载如下:
全力以赴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作为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瞄准大交通、大城市、绿色低碳、核心装备和数智化等方向,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一是牢记“国之大者”,在服务国家战略上走在前、做示范。
中交集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先导,集聚内外部资源,加强原创性重大科技攻关,倾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全面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自主研发了一大批“大国重器”,其中港珠澳大桥工程取得发明专利188项,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核心技术,推动我国沉管技术从相对落后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一航津安1”“一航津平2”在深中通道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创号”掘进机在天山隧道施工超400米,创全球最深硬岩竖井纪录。同时,中交集团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成功打造了肯尼亚蒙内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中马友谊大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等一系列优质品牌工程,让“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城、中国装备”成为享誉全球的国家名片。
新征程上,中交集团将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国家战略所需、行业发展所向、中交自身所能”,深度融入国家攻关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着力加强原始创新,紧盯前沿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基础软件、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力争在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智慧运维等领域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端装备和优势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技术空白,努力开创科技创新新局面。
二是激发“第一动力”,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
中交集团加快数智化转型步伐,建成了全国首条智慧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公路、全国首条智慧隧道太湖隧道等一批智慧基建示范项目,巴拿马四桥项目、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荣获国际BIM联盟“型建”大奖。推动产业绿色化升级,自主研发建造15000方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船,首创全新半圆形大梁港机产品等新一代技术装备,获得绿色装备专利8项、绿色技术奖项7项、国家专利218项,绿色环保认证2项。
新征程上,中交集团将牢牢抓好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活水”,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强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的前瞻研判,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入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高水平创新打造新产品、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力争成为新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赛场的重要主导者。
三是用好“关键一招”,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走在前、做示范。
中交集团完善创新生态,成立中交集团科协,牵头组建智慧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获批,建成创新平台,涌现了由张喜刚、林鸣两位院士领衔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印发实施《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20余项制度,“揭榜挂帅制”“组阁制”“赛马制”以及中长期激励机制等在集团基层单位落实落地。提升科技开放合作水平,统筹建设南亚、西非、东非、埃塞俄比亚4个海外研发中心,发起成立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牵头制定发布10项ISO国际标准,为促进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新征程上,中交集团将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瞄准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健全完善资源投入、科技管理、人才管理、考核评价、薪酬待遇、奖励激励等政策措施,加强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一体推进科技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产业规划、项目实施、产业培育,强化科研“真投入”和科研成果“真推广、真应用”,持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动力活力,以企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提升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来源
中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