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人是一切的目的,你学习、奋斗、上进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如果你因为这些事不开心,那就违背了初衷。
今日一图:北卡首府Raleigh一家小餐馆的一角。简陋的美式装修,大大的落地窗。闺蜜约饭,正在等餐。外面是低温,屋内是阳光,明亮热烈。
想了好几天,想用一篇文章来写这个话题,但又不止于这个话题。
起因是,上周儿子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偶尔聊起学校的事,提起一个细节:
美国孩子不管认不认识,喜欢从后面悄悄碰碰你的肩膀,然后当作什么事没做似的,东张西望,或者就走开了。
几个孩子不免觉得他们“好无聊啊”,因为碰了肩膀之后,接下来也没有进一步的攀谈,就是为了碰一下而碰,还乐此不疲。
一般来说,十几岁的亚洲孩子大多数比较沉稳、成熟,或许是因为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们教育,男孩子“要稳重”,女孩子“不要疯疯颠颠”。但是在美国的高中里,你能看到那些十六七岁的半大孩子,已经是一副大人样儿了,还是喜欢反反复复玩一些看起来非常“幼稚”的恶作剧,这在亚洲孩子看来,难以理解。
我想起儿子两岁的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模仿我。我说什么,他说什么,我做什么,他做什么,我什么表情,他也做出什么表情,乐在其中,哈哈大笑。
如今,17岁的他,打死也不会再玩这种小伎俩了,在他眼里,美国同学的那些举动,差不多就是这种级别的吧。
可是,作为母亲,我现在多么怀念曾经被淘气小儿逗得吹胡子瞪眼的岁月啊!
昨天狗子妈在她的公众号“母上”的文章里,也提到了美国人“这股无可救药的自娱自乐劲儿”,她观察到,在美国,无论是新年、圣诞、复活节、感恩节,任意一个传统节日,人们都全情参与,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2024年纽约圣诞节游行
许多美国人身上的“幼稚”,对什么事都表现得“兴高采烈”,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有趣的品质。或许是我的偏见,他们似乎没有那种死气沉沉的气息,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爹味”。只要有空,父母总会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运动,这些都是孩子一生的珍贵记忆。当然,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会有“成年人的对话”。
相比起来,我们国内大部分人对周围的事太缺乏这种参与、投入、好奇的精神头了。我们常说或被告知的是:
“人多的地方别去瞎凑热闹!”
“嗐,这有什么意思?走了走了!”
父母们总是端着严肃的嘴脸,在孩子心目中打造严父慈母的形象,小时候还好,知道要有“高质量陪伴”;但当孩子长大,家长和孩子之间似乎就越来越隔着一道墙,不会再疯玩在一起。
抛开亲子关系,往大了说,当我们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与好奇心,越麻木无趣,越自以为事。
有趣的另一面,是要能悠闲、甚至单调地度过自己的时光。
有一天儿子跟我说,现在上学“没什么期待”,好像每一天都一样,大多数课程缺乏挑战性,不像国内上学时,每天的任务比较多。
其实他要表达的,主要是说国内学校里有三五朋友,有羽毛球高手,每天课间时间长,总能抓紧时间切磋球技。在这里,他还没有交到特别好的朋友,课间时间也只有5分钟;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上课全是“走班”,谈不上太多归属感,按部就班地每天上课、吃饭、放学,只有周三和周五放学后的羽毛球Club值得期待一下。
比较起来,中美学校的差别实在很大,儿子毕竟是中途“插队”,对学校的这种感觉太正常了。
但是,我心里又不免升起一丝忧虑:
他对上学没有期待?什么意思?
上学没劲?不想上学了吗?对学校失望吗?
因为学校或老师不像国内,没有把每个时间段都安排满?
所以学习失去动力和自驱力了?
……
老母亲丰富的、呈网状蔓延的联想能力又开始刹不住车了……
思考了几天之后,昨天晚餐时,我终于和儿子好好谈了一下。
-“其实我能想象,现在的课程内容对你来说确实简单了点。压力小了,反而觉得没意思,是不是?”
他点头。
-“你觉得课程轻松,是因为你基础打得好。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样你就有更多时间去准备一些重要的事,或者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他回答,他确实在集中准备申请夏校的事。
-“另外,现在课程轻松,你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特别想学但还没机会学的?”
-“我在学拓扑啊。”
-“对呀,可以多挑战一些学校之外的、比较难的东西嘛!我看到网上和书上说,人在觉得无聊的时候,其实往往是他们最有创造力的阶段。以前在国内,天天刷试卷,你连停下来的时间都没有,没时间问问自己‘我到底喜欢学什么?’,对吧?”
最后我说,“妈妈知道现在这段时间对你来说挺重要的,相信你会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法。有需要妈妈帮忙的,随时跟我说就行。”
他听着,表情轻松起来,笑了。那意思是:你能帮上啥忙啊……
今天晚餐时,他又开始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了,我俩简单聊了几句。他觉得自己情绪还好,“很平静,这就是我的正常状态”。老母亲大感欣慰。
他爸爸也跟他说过:
“你去美国留学,就是要多独立学习,跳出那种只靠学校安排的填鸭式考试流水线,把之后一年半载的成长目标明确,培养更多兴趣能力,这个过程很充实有乐趣也很快的。”
刚来美国不久,我曾说,我一直庆幸我们来美国上学,避开了国内的喧嚣和物质的过度丰富,得以进入一种相对单调和平静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熵减能力,这种能力使得生命能够有效地对事物和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与利用。生命的精髓就在于它是一个能够自主维持和不断增强熵减能力的系统。
事实上,悠闲,而不是紧张与高压,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我们工作是为了有闲。”("We work to have leisure.")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和智慧来自于“有闲”状态,有闲不仅仅是放松,而是心灵摆脱外界束缚后,追求高尚事物的时间。这种悠闲的状态是深刻思考和学习的前提。
印度思想家、宗教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著作和演讲中多次强调,真正的学习来自于一种没有恐惧、没有竞争的自由状态。他在《教育与生命的意义》(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中说:
“学习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而应该是生命中自由流动的行为。”(Learning should not be a burden but a free movement of life itself.)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到,审美体验和创造力源于“无功利性”的自由状态。他认为,只有当人们不急于追求具体目的或结果时,思维才能进行真正的创造和反思。
更不要说庄子了,他对悠闲状态有深刻描述:
“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放下执着,顺其自然,才能达到最高的智慧状态。
这种“无为”的状态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流”(Flow)非常相似,即一种放松且专注的学习和创作状态。
悠闲能带来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开放性,这种状态下的心灵不被紧张或压力所束缚,更容易接纳新知识、进行深刻的思考。悠闲并不是懒散,而是一种专注且不执着的状态,有助于创造性和深度理解。
我是属于经历过高度竞争与自我压力考上大学的一代人,因此容易紧张、容易担忧。我深知这种状态是多么有毒,甚至在几十年后,那些感觉仍会以一些极为清晰具体的场景,不时地出现在睡梦中,这其实是一种被忽视的隐形创伤。可是我们的下一代人,还在经历这一过程,甚至可能留下更深的创伤,这是我要极力避免的。
我曾多次引用艾萨克·阿西莫夫在自传《人生舞台》中提到他儿子时的一段话,在这里我想再分享一次:
人们有时候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我有一个儿子,既然我本人是如此出类拔萃,我的儿子必定也很出色。他们问我他是干什么的,指望我说他至少是一个核物理学家。我的回答始终一成不变:他是一个悠闲的绅士。如果他们再问下去,我就坦率地告诉他们我养活他,他过着一种宁静得无可指责的生活。
倘若他们流露出我会很失望的想法,我就会告诉他们(有时候强忍着恼怒),我的儿子爱怎么活就怎么活,他不必辛辛苦苦地为了给我争光而努力,我完全能够靠自己赢得辉煌。我对我儿子的唯一希望就是他过得快活,我努力工作使之成为可能。我打电话给戴维时,他的声音听上去始终很快活,我宁愿儿子是一个快活悠闲的绅士,而不是一个可能不快活的核物理学家。
他在这两段话里,将“悠闲”二字重复了两次。这不是巧合。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往往会遗忘一个常识:玩耍、休息、发呆,都不是浪费时间,因为自己做了这些事而自责才是浪费时间。
人是一切的目的,你学习、奋斗、上进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如果你因为这些事不开心,那就违背了初衷。
所以,无论你今天过了怎么样的一天,都很好,都接受,因为你终其一生都在创造一个名为“自己”的艺术品。
本文来源综合互联网
排版编辑整理:天雅博教育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烦请告知
个人微信号:0016266758839
Tel:18710162085
Email:info@bordersky201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