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孩子与母亲的联系,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

文摘   2025-01-13 13:22   北京  



导语


对于婴儿来说,母亲是他最初接触的人类,也是第一个让他有兴趣关注的人,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引导者。这是一种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联系。




婴儿出生后,他的所有动作都是要和母亲建立联系。


母亲对于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意义重大,她几乎是婴儿的全部依靠。基于此,婴儿开始发展协作的能力。


对于婴儿来说,母亲是他最初接触的人类,也是第一个让他有兴趣关注的人,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引导者。这是一种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联系。


今天的读书笔记,以阿德勒心理学关于「家庭的影响」的观点为切入点,重点了解「孩子与母亲」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以及如何建立这种联系?


01

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中

积累对孩子的了解,

获得孩子的信赖与情感。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的呢?


当孩子长大后,我们无法辨别他的哪些特征是遗传的结果。因为,他的母亲会对他的行为特征进行引导、纠正、训练,改变他所有可能的遗传倾向。


通常,孩子的潜能取决于母亲的技巧,这种技巧是指母亲的合作能力,即她自身能与孩子合作,孩子也能与她合作。


这种能力不能通过教条的学习来获得,若想拥有这种能力,必须全身心地去关注孩子,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中积累对孩子的了解,获得孩子的信赖与情感,努力保护他时,她才能拥有这种能力。


母亲有很多活动可以与孩子建立联系。例如,当她抱着自己的孩子,为他洗澡,对他说话,带着他来回走动或者是喂他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她的行动中发现她的态度。


假如她没有得到专业的训练或者对这些事情不上心,她的动作就会生硬、粗鲁,得不到孩子的喜爱与认同。如果她不懂得如何给孩子洗澡,孩子会觉得洗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不仅不会建立联系,反而会因为洗澡跟母亲产生隔阂。


对于孩子而言,母亲把孩子放回婴儿床的方法,她的每一个动作,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有意义,而母亲也必须要把握一个度,让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或者放心地让孩子独处。她要考虑影响孩子的种种因素,例如房间的空气情况、整洁度、温度、身体的姿势等等,这些都是母亲与孩子建立联系的关键点,同时也是孩子决定依赖或者讨厌母亲、拒绝合作的依据。


这些技巧本身没有十分奥妙之处,只是经验积累后的成果。母亲从孕育生命之前,甚至更早以前就开始了这种训练与兴趣的培养。例如,做女孩时对未来职业的期许、对婴儿和年幼孩子的态度,这些都是她母性的最初体现。


02

重视母亲身份的价值,

认真看待「母性的意义」。


对男孩和女孩进行毫无差别的教育,让这两种性别的人认为彼此将来的工作没有一点差别,这是不对的。


如果我们期待子女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我们就要让她们认可母性且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以成为母亲而自豪,认为这项事业具有创造性和好的前景,并且当她们真正拥有了孩子后不会抱怨自己的工作。


可悲的是,我们的文化经常轻视母亲身份的价值,女性「母性的意义」被世人所忽视了。如果一个家族的人都重男轻女,男性便会占据高等的地位,基于此,女孩显然不可能喜欢自己将来要承担的工作。


处于压迫地位的人是不幸福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女孩子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抵抗成为母亲。哪怕她们已经成家并且面临着孕育生命这件事,她们依旧不想成为母亲,对此没有期待,也不认为母亲的工作多么具有创造性。这个问题或许是社会中最为主要的问题。


女性对母性以及母亲身份的态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全世界的女性几乎都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要比男性低一等。年幼的男孩觉得作为男性不应该做家务,否则会损害他们的尊严。所以,人们通常会觉得家务是理所当然归于女性的,而非女性对家庭的贡献。


倘若某个女性热爱家务,能够以艺术的角度看待家务,并能让她的家庭幸福、和睦,那她就将家务变成了一种工作,且与其他工作没有什么区别。同样,如果男人认为做家务是低贱的事情,那么女人就会有抗拒心理,想要证明男女的地位是一样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她们也需要被尊重,需要机会向社会证明她们的潜力。


而潜力的展现以「社会情感」为基础,它在社会情感的引导下才能确保不走歧路、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只要女性受到压迫、不被尊重,其婚姻的结局必然是消亡。如果一个女人觉得照顾孩子是低贱的事情,那么她肯定不会培养自己拥有孩子在婴儿时期所需要的关爱、同情和被照顾的技巧。如果一个女人讨厌自己的性别,那她就会想去证明自己,她的生活目标会与照顾孩子相冲突,她会认为孩子是阻碍自己发展的累赘,自然也就无法与孩子有亲密关系。


不过,我们不能将失败归责于母亲,她们是无辜的,可能她们也没有学习过如何进行合作,可能她们的婚后生活非常糟糕,这使她们困惑又不安。


一个家庭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母亲身体不舒服,她虽然想对孩子产生兴趣却没有那个动力;或者她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时疲惫不堪,没有精力去与孩子建立联系;或者比较贫穷,无法给孩子足够的衣服、食物还有良好的住所。


此外,孩子的经历并非是孩子行为的决定条件,真正的决定条件是他从经历中得到的结果。


我们分析问题少年的自我陈述后会发现,这些人都是与母亲之间存在问题,然而我们在分析一些优秀儿童的自述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这时候,我们要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个人的个性养成并没有特定的缘由,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为自己寻找一个理由。我们也不能单纯地认为某个生活困苦的儿童将来肯定会犯罪,我们需要去分析他从这些经历中得到了何种结论。


03

母亲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

不应该过于注重同孩子之间的联系。


一个总是陷入困境和焦虑的女人,其原因多半是她对「自身角色」的抗拒。研究数据显示,与其他倾向相比,母亲保护子女的本能居于第一位,盖过了其他本能。动物也是如此(例如老鼠和猿猴),「饥饿」或者「性」对动物所形成的驱动力要弱于母性所形成的驱动力。


在所有形成驱动力和倾向的因素中,母性无疑占据最大的优势。


通常来说,母性的根源与性无关,而是「合作目标」。孩子对于大部分母亲来说是她们生命的一部分。她们之所以对生活产生兴趣都是因为孩子,孩子让她们觉得自己掌握了生死。


我们发现差不多所有的母亲在抚育孩子后都会觉得自己创造了一个作品。事实也似乎如此:她们孕育孩子,如同上帝一样创造了生命。人类追求母性的本质就是在追求自我的超越,这是追求目标的一种体现。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人们为什么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社会情感来实现对优越感目标的追求。


诚然,母亲可能会夸大孩子带给她的那种感觉,会强制性地让孩子帮助自己实现优越感目标。或许,她会干预他的人生,让他只能听从于自己,陪伴自己。这里有一个案例。有个70岁的农妇同她50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后来这两个人的肺部同时出现了炎症。母亲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儿子却在医院中死去了。这个母亲知道自己失去了孩子后,叹道:“很早之前我就清楚我无法养大他。”这个母亲认为她应该照顾他一生,且不想让他进入社会。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一个母亲不能让孩子对外界有兴趣,教导他与别人建立联系,进行合作,那她就犯了致命的错误。


母亲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而且不应该过于注重同孩子之间的联系。母亲必须注意这个问题,这对其自身还有孩子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当你过于重视一个问题,你就容易忽略其他的问题。如果我们对某个简单问题稍加用心,我们就会发现其结果会好很多。


作为一个母亲,她要保持冷静,要能公平看待与她息息相关的是三种联系:社会生活、丈夫以及孩子。


这三种联系都十分重要,若一方失衡,另外两方就会变得糟糕。假如母亲过分强调她与孩子之间的联系,她就会骄纵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合作能力,难以与社会建立良好的联系。


当母亲与孩子建立联系后,她的下一项工作就是让孩子与父亲建立联系。如果她与自己的丈夫缺乏足够的联系,那么她很难让孩子对父亲感兴趣。之后,她还需要引导孩子对社会发生兴趣,同身边的孩子、亲戚或者其他人建立联系。


可见,母亲的工作具有两面性:她需要让孩子形成一个最初的体验,让他能够信赖自己,然后对他的信赖进行拓展,让他对他人产生兴趣,能够与别人建立联系,最后成功地融入社会。


04
只专注于自己的孩子,

会想方设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


倘若一个母亲让自己的孩子只专注于自己,那么,这个孩子以后会怨恨其他人让他建立关系的意图。他的目标就是获得母亲的认可,并且仇视所有可能分散母亲注意力的人,当他的母亲去关心其他的孩子或者是丈夫时,他会觉得那些人剥夺了自己的权益。孩子会抱有这种想法:“母亲是我一个人的。”


很多心理学家都没有尝试理解这种状态。如弗洛伊德学派对这种情况有这样的解释,孩子或许期望取代父亲,同母亲恋爱并成立家庭,这种理念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倘若我们知晓了孩子的成长经历,我们就不会这样认为。孩子只是想让母亲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身上,他对母亲的渴求与欲望并非出自于性,他只想让母亲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通常,拥有这种欲望的孩子成长于被骄纵的环境中,并且不会认同其他孩子。


只有极个别的例子,男孩子期望母亲与自己产生爱恋,同她组建家庭,但是这种情况还有另外一层缘由:他一直都只与母亲保持联系,而且他觉得他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去建立联系,进行合作。他认为没有哪一个女人会像母亲那样臣服于自己,供自己奴役。「教育错误」是导致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原因。关于乱伦的本能,我们不需要去假设遗传因素,也不必思考这种变态的想法与性的联系。


受母亲的影响,始终关注与母亲建立联系的孩子进入另外一个情境,当他找不到母亲时,他就会陷入困境。例如,他去公园或者学校,会期望母亲陪在自己的身边,能够一直同母亲有所联系。他憎恨与母亲分开,会一直想方设法地吸引母亲的注意力,确保她不会离开自己。他有很多可以采取的方法,例如他可以撒娇、装柔弱,让母亲呵护自己,还可以大声哭泣或者生病,让母亲心疼自己,照顾自己。此外,他还可以同母亲顶撞,通过惹怒母亲来引发她的关注。我们发现所有被骄纵长大的问题儿童都在努力地吸引母亲的关注,而且拒绝回应所有因环境而出现的要求。


很快,孩子就会掌握要领,他们知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母亲关注自己。通常,这些被骄纵长大的问题儿童都害怕孤单,特别是不敢一个人待在黑暗中。其实,他们并非惧怕黑暗,他们只是通过惧怕来让母亲呵护自己。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被骄纵的问题儿童总是在夜晚哭闹,一天夜里,赶来安抚她的母亲问道:“你为什么哭?你害怕什么?”他说:“因为太黑了。”这个母亲立即就明白了孩子的目的,她反问:“我来了也一样黑,你就不害怕了?”黑暗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他只是不想同母亲分开。如果他的母亲离开了他,他就会用各种方法,用全部的力量和感情来营造一种情境,让母亲必须来陪伴自己。例如,他可以呼喊、失眠,还可以用其他伤害自己的方法。


个体心理学要关注的不是害怕的缘由,而是目的。


每个被骄纵的问题儿童时常害怕,并利用这种情绪来达到目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将这种情绪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害怕成为他们实现目标的一种工具,最后他们变成了胆小的人,目的是继续获得母亲的关注,能够被宠爱。


05

母亲的关爱

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有人以为,将孩子带离母亲身边,让他们接受护士的照顾,在育幼院生活,这样就可以补救母亲的过失,这种想法十分荒唐。


倘若我们想为孩子找个能够取代母亲地位的人,那这个人首先要有母性,即如同母亲一般对孩子充满兴趣。将孩子送去育幼院还不如去训练母亲,这样效果会更好。


从孤儿院出来的孩子们都比较孤僻,不善于同他人合作,因为缺乏引导他们的人,没有人教他们对其他人发生兴趣。


过去,有人做过一项实验,让一些修女、护士照顾生活在孤儿院的那些前景比较灰暗的孩子们,如同母亲一样给予他们关爱,或者让他们融入某个家庭。


结果显示,方法正确的情况下,这些孩子的个性和情况都会有明显的改观。所以,找一个同父母亲地位相等的人,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氛围,是这类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


倘若我们要让一些父母离开他们的孩子,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为这些孩子找一个能做好父母工作的人。我们知道,像私生子、孤儿、被遗弃的孩子以及单亲环境中长大的人,一般情况下都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由此可得出,母亲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继母难为,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很多继母都处理不好与前妻留下的孩子的关系,而孩子也会抗拒她。其实,这个难题是可以解决的,我看到过很多成功的继母,只可惜很多女性都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孩子会在失去母亲后转而依赖父亲,希望与父亲建立联系。


继母的出现让他觉得父亲不再像从前那样关注自己,从而产生仇视心理。如果继母选择对孩子回击,那孩子就会陷入更悲惨的境地,会加剧他的反抗行为。继母与孩子之间的对峙会延续很长时间,而孩子不会因为失败或者成功就在对峙的过程中低头。


通常,那些妥协的方法是解决对峙的有效策略。


你的态度越是强硬,他反抗的力度就会越大。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能明白,武力不是一个人得到爱情或者是合作能力,那么绝对会减少某些人很多无用且令人焦虑的努力。



本文来源综合互联网

排版编辑整理:天雅博教育

图文版权 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烦请告知





个人微信号:0016266758839

Tel:18710162085

Email:info@bordersky2013.com

天雅博国际教育
着眼全球优秀教育资源,天雅博致力于制定个性化的青少年成长规划和留学申请方案,用自信坚韧快乐的教育理念陪伴孩子们成长。天雅博现有学生成长规划留学申请、国内外文化专业考察研学活动、国际中文义工支教活动、国内天雅博讲堂志愿者义工活动等主要教育项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