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现在多称“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技术是每个神经外科医生必须要掌握的技术,虽然目前关于听神经瘤是蛛网膜下还是蛛网膜外起源的说法仍存争议,但我们只要严格遵循“包膜下分离技术”,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就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面神经甚至蜗神经的功能。笔者近期查阅相关共识、文献、国内外手术视频及讲座,选取乙状窦后入路切除中型听神经瘤为例,详细介绍听神经瘤切除技术。
笔者所述中型听神经鞘瘤是指直径1-2cm肿瘤(Koos2级),此类肿瘤术中可以在脑干端辨认面听神经的类型,肿瘤包膜完整,便于示范及读者学习理解掌握。 对于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Koos3级、4级),面神经被肿瘤挤压变形严重,脑干明显受压,当肿瘤与脑干黏连较重时,肿瘤全切困难,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明显降低。 对于<1cm局限于内听道的肿瘤(Koos1级),我们可以采用中颅窝入路切除,笔者将在《中颅窝入路切除小型听神经瘤---我的手术入路学习笔记系列》中介绍。
听神经瘤主要来源于前庭下神经,前庭上神经次之,具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肿瘤大多从内听道内开始生长,逐渐突入颅腔,将脑桥池的蛛网膜推向内侧,故肿瘤表面均覆盖着一层增厚的蛛网膜,并包含有脑脊液。一般肿瘤与脑干、小脑有明显的蛛网膜边界,但肿瘤大时此膜消失,肿瘤与小脑半球、脑干粘着较紧。 但是听神经瘤的膜性结构不仅仅包括蛛网膜,Kuo发现听神经瘤表面存在一层非常薄的包膜,直径在3-5μm,在术中极难辨认,与容易识别的蛛网膜不同。Sasaki发现听神经瘤表面包裹着一层连续的薄层结缔组织,这层组织由前庭神经的束膜和少量神经纤维组成,肿瘤与前庭神经无明显分隔(下图)(详见《关于听神经瘤膜性结构的学习笔记》点击浏览)。
鲍遇海教授认为听神经瘤所谓的“包膜”实际上是前庭神经的外膜。听神经瘤可能既有蛛网膜内起源也有蛛网膜外起源。严格遵循“神经外膜下分离的原则”,对不同起源的肿瘤切除均有效和安全(上图红色箭头为剥离界面)(详见《鲍遇海教授:前庭神经鞘瘤的膜及包膜的手术意义》点击浏览)。 唐都医院屈延教授等提出听神经瘤周围膜性结构模型的概念,介绍神经束膜下分离和切除技术(下图)。认为“瘤皮”在不同位置包含不同的膜性结构,而神经束膜一般位于最内层,肿瘤被神经束膜的最内层完整包裹。分离肿瘤和神经束膜界面并在神经束膜下切除肿瘤,即神经束膜下切除技术,对于保留脑干、面听神经功能至关重要(详见《应用神经束膜下分离技术切除听神经瘤》点击浏览)。 其实,不论肿瘤的包膜是神经外膜还是神经束膜,我们只要严格按照包膜下分离,就像“脱裤子”一样将包膜从肿瘤上剥离下来,就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面听神经以及脑干的功能。
面神经位置多在肿瘤的前方(约73%)、上方(约10%)、下方(约8%)、后方(约9%)(下图),紧贴在肿瘤的包膜外进入内听道内,粘连较紧,肉眼分离困难,特别是在内听道口转折处,面神经与肿瘤粘着更紧,Tomio发现,在肿瘤与内听道口交界处时常存在一层硬膜样的、部分还带有血供的结构贴附于肿瘤表面,其与岩骨的硬膜相延续且并非神经束膜,包裹于神经束膜和肿瘤的表面,与面神经紧密贴合,是保留面神经的难点。
1.颅底MRI 注意观察听神经瘤内外两端的蛛网膜下腔,明确肿瘤侵犯内听道范围。肿瘤的某些影像学特征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判具有参考价值。肿瘤大小为最主要的预测因素,对于局限在内听道内或仅有少量脑池生长的肿瘤,其术后面瘫的发生率为5%~10%,而巨大肿瘤行全切除术后发生面瘫的概率可达65%。内听道底与肿瘤最外极之间脑脊液信号缺失和肿瘤主体偏向内听道长轴前方,均提示术后发生面瘫的风险较高。肿瘤呈囊性,尤其当瘤周部分出现薄壁囊性成分时提示肿瘤与神经粘连较重;在T2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内听道显著增宽均提示肿瘤质地较硬,硬膜明显强化提示肿瘤血供丰富,这些影像学特征均预示术中保护面神经的难度增加,术后发生面瘫的风险较高(详见《听神经瘤围手术期面瘫防治中国专家共识》点击浏览)。 2.颞骨CT 骨窗位可显示双侧内听道宽度,并了解有无骨质破坏,51%~85%的病例可见内听道扩大呈漏斗状(上图),同时还可了解乳突气房的发育情况,对于防止术后脑脊液漏非常重要。乙状窦后入路在磨除内听道后壁时,最容易损伤的结构包括前庭、后半规管;远端头侧的上半规管;远端尾侧的前庭水管、内淋巴囊、高位颈静脉球。术前必须仔细阅片评估内听道磨除范围。
其他术前准备项目详见《听神经瘤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点击浏览)
笔者在此选择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Retrosigmoid Transmeatal Approach)进行示范。选取来自美国Rutgers University的James K. Liu教授的手术录像。示例为一例右侧听神经鞘瘤,直径2cm,术前听力消失,无面瘫等症状。文字部分参考《听神经瘤 吴皓主编》
术前MRI显示右侧内听道底部脑脊液信号(下图),同时结合颞骨CT评估内听道磨除范围。
▼1.手术体位 健侧俯卧位,腋下垫起,健侧上肢外展小于80°。上半身略抬高5°,头部略下垂,使患侧乳突位于头部最高点,同时要略高于心房水平,使颅内静脉窦保持较低压力。患侧肩部用肩带轻拉向床尾端,使颈肩角>100°,确保手术操作不受肩部阻挡影响,需注意不可牵拉过重,以免造成臂丛神经损伤。成人以头架固定,头架通常有3个头钉固定,2个头钉端最好固定在双额部,1个头钉端固定在枕部。
神经电生理监测为必备,必要时使用超声吸引器、神经导航等
▼2.手术切口 按照术前颅底CT薄层扫描,画出横乙窦的体表定位,标示骨窗大小,沿骨窗外缘在乳突后上部发际内作一弧形切口。切口的3/4 应位于横窦和乙状窦的交界处的下方,1/4 位于其上方。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切口及骨窗大小,一般肿瘤越大,切口和骨窗应相应增大。▼3.沿标示线切开头皮和皮下组织达帽状腱膜下层(不可深及肌肉)▼4.在帽状腱膜下层用剪刀分离,暴露胸锁乳突肌SCM。▼5.可留取适当大小肌肉筋膜,用于术毕缝合修补硬膜。▼6.用单极沿肌肉附着点切开肌肉,用骨膜剥离子向下推开骨膜及枕下肌肉,在乳突后方的骨面上会遇见乳突导静脉,静脉出血较多,可用单极灼烧或骨蜡封闭乳突导静脉口止血。 枕动脉自二腹肌后腹和头外侧直肌之间向后上方行至头夹肌深面,应提前辨认并予以妥善止血后切断。尽量不要损伤该动脉。▼7.用后颅窝牵开器向下方牵开肌肉,减少对器械的阻挡。显露枕骨的范围应能达到:外至二腹肌沟,上达上项线上0.5~1cm,下达枕骨大孔上缘。▼8.多采用骨瓣开颅,便于术后解剖复位。先于星点前下方1.5 cm处钻1~2孔,如果有乳突导静脉通常跨导静脉钻2孔,无导静脉只需在星点前下方钻1孔。 乳突导静脉的远端在肌肉内,用双极电凝烧灼止血。其近端在骨质内,用骨蜡填塞止血。▼9.也可使用切削钻钻孔一枚,逐步磨除骨窗的骨板,显露颅后窝的硬脑膜,然后用湿明胶海绵和硬膜剥离子分离乙状窦、横窦与颅骨之间粘连。▼10.再用铣刀沿乙状窦和横窦边缘向中线和枕骨大孔方向铣下骨瓣。骨瓣直径根据需要可在2.5~4 cm。▼11.有时因骨窗上缘和外侧缘太厚,须借助磨钻扩大骨窗,然后用剥离子或咬骨钳去除骨质。 使用磨钻时应注意保护横窦和乙状窦以免静脉窦破裂导致出血和空气栓塞。一旦发生静脉窦破裂,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漏口,然后将骨缘下的硬脑膜翻转压迫明胶海绵,常可达到止血的目的。▼12.笔者常用铣刀(去除保护套)修整骨缘。要求能显露横窦下缘,外侧达乙状窦后缘,尤其要尽可能地显露横窦和乙状窦的交界部位,以免手术时因外侧骨缘切除不够而给显露桥小脑角带来困难或过分牵拉小脑半球。▼13.骨窗范围:外缘应暴露乙状窦,上缘暴露横窦,不必显露枕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 开放的乳突气房,必须用骨蜡严密封闭,以防止术后脑脊液耳鼻漏。打开硬膜之前,必须用碘伏多次冲洗,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14.硬脑膜切开 在切开硬脑膜之前应仔细观察硬脑膜的张力,颅骨钻孔之前常规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 硬脑膜的切开方式较多,常见的有弧形、U形、K形和Y形。不论做何种切口,均应以最大限度显露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处,并在显露桥小脑角时小脑不受牵拉为原则。 下图示弧形切口,基底位于乙状窦,仅悬吊弧形瓣硬膜即可。▼下图示U形切口,呈马蹄状,沿横窦和乙状窦边缘切开,沿硬膜边缘悬吊。 切开硬脑膜遇有硬脑膜血管出血时应采用止血钳钳夹止血,尽可能避免双极电凝止血,以免硬脑膜严重皱缩而给缝合硬脑膜带来困难。▼15.通常先切开下极近中线处硬膜,然后采用窄脑压板轻压小脑,在镜下剪开枕大池蛛网膜充分释放出脑脊液,使颅压充分下降后再完成硬脑膜切开。 切开硬脑膜前如仍感颅压过高可再辅以过度换气,抬高头位等措施,待颅内压下降后再切开硬脑膜,以免因颅压过高切开硬脑膜后小脑“挤”出硬脑膜切口引起小脑肿胀、挫伤。▼16.显露肿瘤 耐心释放小脑延髓侧池及枕大池脑脊液使脑组织充分回缩, 将脑棉剪成1cm宽窄条状,依次递进将小脑半球轻轻推向后内方。牵拉小脑应轻柔,避免长时间、持续牵拉,可减少因过度牵拉小脑引起小脑半球水肿、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如果脑脊液释放充分,小脑回缩良好,可不必使用脑压板牵拉小脑。▼17.由于面神经位置的不确定性,首先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仪探测面神经的走行,确认无面神经后再切开肿瘤背侧的蛛网膜,并向上、下两极推开,尽量保持蛛网膜的完整。 听神经瘤起源于内听道段前庭神经,肿瘤从内听道向桥小脑角扩展过程中向内侧推挤覆盖于肿瘤表面的蛛网膜使之反折成两层,而肿瘤周围的神经、血管均位于两层蛛网膜之间,故在镜下沿蛛网膜层分离便于保留瘤周的神经血管结构。 小肿瘤(直径≤2 cm)应先磨除内听道后壁,自内听道内向颅内分离切除肿瘤。 大肿瘤(直径>2cm)则应先分离肿瘤周围的蛛网膜间隙,囊内分块切除肿瘤,达大部切除后,游离囊壁,妥善处理肿瘤周围的神经血管及脑干面,然后处理内听道。▼18.本例肿瘤直径2cm,先磨开内听道后壁,再行肿瘤减容。强调个体化磨除内听道后壁。 首先辨认内听道开口的后缘,我们常用TÜbingen线作为内听道下极的标志线。
TÜbingen线(下图黑色虚线)是颈静脉孔与下方乙状窦远端区域硬膜反折的终点之连线。该处硬膜与颅骨表面紧密粘连,可作为内听道下极的标志线。磨除TÜbingen线上方的骨质即可定位内听道。
▼19.内听道平均长12mm,宽5~15mm,其大小取决于肿瘤在内听道的扩展程度。后壁磨除范围受后半规管位置的限制,内听道外侧3~4mm被后半规管阻挡。 其他可能碰到或损伤的结构有内淋巴囊和前庭导水管、颈静脉球、耳蜗导水管、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的总脚、前庭。 弓下动脉凹为内淋巴囊的顶部的标志。为了开放内听道,做倒“U”形的脑膜瓣。“U”形瓣的基底部正对岩骨后面的弓下动脉凹。脑膜切开的位置太靠外有伤及乙状窦的风险。
“U”形瓣的两臂分别在内听道口上、下2mm处(上图),用尖刀切开内听道后壁的骨膜,用剥离子推开骨膜显露内听道后壁。
▼20.剪去多余的翻转硬膜。翻起硬膜瓣时,切断和电凝供应听神经瘤的脑膜滋养血管。▼21.取出术野所有棉片(极易被钻头卷入、缠绕),在小脑表面和内听道的下方垫1~2块明胶海绵,以免骨粉进入并积淀在这些部位。用气动高速磨钻,转速最好能达到80000转/分,磨除内听道后壁。 先磨一个长10~12mm 的浅沟,而不是一个很窄的深沟。 切除右侧肿瘤时,钻头应逆时针方向转(切除左侧肿瘤则方向相反)。 先使用4mm超粗金刚钻开放内听道。通过暴露内听道口轮廓的顶部,粗略的确认内听道。逐渐换用2-3mm更小的金刚石钻头磨出沟槽,180°暴露内听道的硬脑膜。 在内听道的上方、下方钻磨,而不仅在后壁,这样可提供较宽的摘除肿瘤、保留面神经的安全的工作区域。 内听道后壁磨开的宽度和深度应达到能充分显露内听道内肿瘤为宜。磨除不足,显露内听道内的肿瘤不充分。过分磨除,可能损害外侧半规管,并增加脑脊液鼻漏的危险。 ▼覆盖内听道的硬脑膜可能会菲薄。因此,最安全的办法是采用“蛋壳化”的方法磨除内听道的骨质,即:磨薄覆盖内听道的骨质,然后将磨薄的骨质自硬脑膜表面撬起。 ▼下图说明了前庭和内听道底的解剖关系。病人取侧卧位时,前庭位于内听道底后方,前庭位于内听道底、横嵴后外侧2mm处。如果想保留听力,就不要打开前庭。 ▼为了避免误入前庭,只暴露6~8mm长的内听道。不同病人内听道的确切长度可以通过术前的MR或CT来估计。磨除内听道后壁时应尽量多冲水,以免热传导损伤面神经。▼22.然后沿骨膜在内听道口的反折处切开内听道内的硬脑膜,切开方向与内听道纵轴平行。▼23.细心分离内听道内的肿瘤,寻找最内端的肿瘤边缘。内听道内的肿瘤应以从内听道底到内听道孔的方向摘除。 内听道内肿瘤和神经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粘连,肿瘤的舌部能从内耳道中剥离出来,且没有特殊困难,可用剥离子将肿瘤自面神经表面轻轻剥下,尽量避免过多电凝或盲目钳夹致面听神经继发性损害,术中应尽力保留内听动脉。 电凝剪断来自内听道口硬膜的供血动脉以断掉肿瘤血供。有时小脑前下动脉一小段血管与内耳门部位的硬膜严重粘连,此时尝试把动脉从硬膜上分离下来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办法是将粘连的硬膜切下一块而保全血管。▼24.特别注意面神经常位于内听道的前上方被挤压在瘤体与骨壁之间,呈扁平状或丝状,易损伤断离,应依据面神经监测仪准确定位。 内耳门处面神经可被压扁、拉长,并被挤向不同方向,有时与肿瘤壁难以区别,面神经在该部位最易损伤,分离内听道口处的面神经最为困难。 也可将钝头电刺激器当作解剖分离器械,有效避免损伤面神经(下图)。▼25.然后行囊内切除。电刺激寻找囊壁表面无面神经附着处,用双极电凝在肿瘤表面做环形烧灼,在环形范围内切开被膜,进入肿瘤包膜内,在肿瘤包囊内分块摘除肿瘤,缩小肿瘤体积。一般用吸引器即可吸除肿瘤。▼26.遇有质地较硬韧的肿瘤可用超声吸引器行囊内切除,但一定要非常慎重,以避免穿透肿瘤囊壁而损伤面神经。 用超声吸引器连续地对肿瘤的前、上、下极,安全地进行最大程度的肿瘤内减压,这是手术的关键,也为后续阶段手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技术使肿瘤包膜的分离和移动程度增大,从而减少了对神经组织的推挤和牵拉。▼27.在神经束膜层下方用显微钩/显微剥离子将囊壁从肿瘤表面剥离。肿瘤切除顺序依据瘤心、脑干端、头端和尾端进行。▼28.分离肿瘤和神经束膜界面并在神经束膜下切除肿瘤,即神经束膜下切除技术,对于保留脑干、面听神经功能至关重要。避免将吸引器直接放置在脑干及颅神经表面。
▼29.切除肿瘤上极至小脑幕游离缘时,首先可见位于蛛网膜下的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上述神经血管几乎不与肿瘤瘤壁粘连。三叉神经绝大多数位于肿瘤上级的腹侧,肿瘤体积巨大时常与三叉神经粘连,应小心分离避免损伤。
▼30.从脑干表面剥离肿瘤,并在脑干上保留神经束膜。 安全显露面神经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朝外侧剥离肿瘤并在神经根出脑干区找出神经。 切除肿瘤下极囊壁时,后组脑神经即使与肿瘤囊壁粘连,分离也并不困难,但应注意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常与肿瘤囊壁粘连较紧,分离困难时宁可在血管壁上残留小片瘤壁,以防止损伤血管。内听动脉是迷路的唯一血供,如要保留听力必须保留内听动脉。▼31.在内听道口处是面神经脑池段与内听道段的交界区,此处面神经变薄并与肿瘤粘连最紧。术者须在脑池段与内听道段两个层面,交替进行轻柔的钝性与锐性显微解剖分离,避免损伤面神经。 切除内听道内的肿瘤并暴露内听道口处的面神经,会提供神经在此处肿瘤包膜上的转折及面神经走行的重要解剖信息,用于推断面神经从其已获确认的出脑干区直至内听道口的总体行程。 术中应全程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自由EMG及刺激 EMG,其中刺激 EMG有助于识别和定位面神经。术中出现自由EMG预警,提示面神经就在附近,应谨慎操作,必要时辅助刺激 EMG定位。▼32. 肿瘤轻度粘连时,肿瘤能比较容易从神经束膜剥离;中度粘连时则需要显微剥离子分离肿瘤和神经束膜界限;重度粘连时只能用显微剪刀锐性分离肿瘤和神经束膜界限。 避免对面神经施加过大的张力(避免面神经负重),尽可能使用锐性分离。过分的张力造成的神经剪切伤是不可逆的。▼34.Sammi学派常用坐位行听神经瘤切除,优点是冲洗水和脑脊液可以靠重力流出,术者不用吸引器,可以一手用器械抓持肿瘤,另一只手用显微颞撕脱神经束膜,快捷高效。▼35.下图示内听道内,用取瘤镊向外侧轻柔地提拉肿瘤的同时,用显微镊将肿瘤从神经束膜上撕脱分离。助手间断冲洗干净术野。▼36.下图示坐位手术,用显微钩向外侧轻柔地提拉肿瘤的同时,用显微镊将肿瘤从神经束膜上撕脱分离。
▼37.从肿瘤上剥离神经束膜,神经束膜下方的面神经保留完整。▼38.腹侧面上,从肿瘤上剥离神经束膜,神经束膜下方的面神经保留完整。▼39.肿瘤切除后,面听神经、耳蜗神经上的神经束膜保留完整。▼40.乙状窦后入路由于内听道底不能显露,可在30°内镜辅助下检查有无残留肿瘤。 用弯头细刮匙刮出内听道底部的残余肿瘤。避免粗暴操作损伤内听道底的神经。▼42.肿瘤切除后,应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功能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评估,如果刺激EMG无法引出,提示面神经功能已经完全损害,应当尽早进行面神经功能重建;如果刺激EMG可以引出,无论EMG的波幅和潜伏期如何改变,都建议直接关颅,术后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和功能训练,密切随访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并定期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评估。 ▼神经表面的出血不能用双极电凝烧灼,只能用止血纱布。
▼43.亦有术者应用小反光镜观察内听道有无残留肿瘤。 内听道壁若有气房暴露,需用骨蜡封闭,以防止脑脊液耳鼻漏。▼44.骨质缺损处取小块肌肉填塞,肌肉不能太大,否则会压迫内听道内的面神经。然后浇注生物胶。▼45.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确定术腔无活动性出血。 将后颅窝的硬脑膜水密缝合。缝合后如仍有脑脊液溢出,取事先准备好的筋膜修补或小块肌肉塞进溢口内,直至无脑脊液漏出。1.肿瘤切除范围评估:可分为全切除(total removal)、近全切除(near total removal)、次全切除(subtotal removal)和部分切除(partial removal) 全切除是指术中肿瘤全切,影像学无肿瘤残余;
近全切除仅限于为保留面、听神经完整性,在神经表面残留小片肿瘤,影像学无肿瘤残余;
次全切除者仅限于为保留面、听神经核、脑干等结构的完整性,在这些结构表面残留块状肿瘤;
部分切除者,其残留肿瘤较大。残留肿瘤大小用互相垂直的直径表示(如5mm×4mm),同时注明残留肿瘤位置,如内听道内残留、桥小脑角内沿神经残留、脑干表面或小脑表面残留等。
2.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为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必须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如淡漠、嗜睡甚至昏迷,应尽快行急诊CT检查,明确是否为桥小脑角出血。若出血量少、脑干压迫移位不明显、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可保守观察,否则应尽快手术清除血肿并止血。若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较快,甚至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应在床边迅速切开伤口减压,立即送手术室。3.脑脊液漏 听神经瘤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脑脊液漏,原因主要是内听道后壁或乳突气房封闭不全,手术中要耐心修补;术后脑脊液漏分切口漏、鼻漏和耳漏,以鼻漏最为多见,易导致颅内感染。发生脑脊液漏后,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降颅压药物应用和局部加压包扎,如效果不佳,可行腰椎穿刺、腰大池置管引流、手术修补、脑室-腹腔分流等。4.面神经麻痹 (1)术中发现面神经离断,可行面神经重建,方法如下:①面神经端端吻合:适用于面神经近端完好,两断端存在且缺损长度较短者,如缺损>3~4 mm,可行远端改道后吻合;②耳大神经移植:适用于面神经近端完好,两断端存在但缺损长度>5~10 mm者;③面-舌下神经吻合:适用于面神经近端无法确认者,常用腓肠神经进行吻合。(2)术后面神经麻痹的处理:非手术治疗措施包括注意眼部护理,预防角膜炎;对于泪液分泌减少的患者可给予人工泪液、湿房眼镜、睡眠时眼膏保护;采用胶布缩短睑裂、保护性的角膜接触镜片等。建议术后2周开始进行面肌功能训练,延缓表情肌萎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面神经麻痹的期待疗法至少要6个月,在此期间不推荐其他进一步的治疗。如面神经功能IV级并在术后1年内无明显恢复,可考虑行面-舌下神经吻合、舌下神经转位术、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等技术。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可以采用局部神经转位手术、跨面神经移植手术、下睑退缩或外翻治疗,以及上睑Muller肌切除手术、金片植入手术等方式。对于超过2年的晚期面瘫患者,还可考虑行颞肌筋膜瓣修复术或行血管神经化的游离肌肉移植。5.听力丧失 听力能否保留主要与肿瘤大小、位置、生长方式和术前的听力状况等有关。保存耳蜗结构、保留耳蜗神经、避免刺激内听动脉等才可能保留听力。对于肿瘤<3cm、耳蜗神经结构正常、听力丧失的患者,可采用人工耳蜗植入重建听力;未能保留耳蜗神经者可考虑植入骨锚式助听器。
6.术后残留者γ刀或射波刀也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在全切除的病例中,极少复发,可获得根治,故首先应争取肿瘤全切,在未能全切的病例中,应争取γ刀或射波刀治疗,以尽量控制肿瘤生长。
《我的手术技术学习笔记系列》往期精彩内容,请点击浏览:
神经外科ERAS流程总结---我的手术学习笔记系列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开颅定位划线仪 操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