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开始,是把佛法(不是佛学哦)里头的小乘、大乘,显教、密教,真修实证的一个方法,安那般那、修禅定、止观,到大乘,综合起来。……
譬如,古道、马宏达、宏忍师父他们三个,这几个,三四个小组。最近他们这几个人禅堂比较少见,在干什么?我每一天都在留意,他们昼夜整理的我所讲的、提出来的《达摩禅经》,很用心在整理、修正,配合用功的。……
要想真修实证,先要把我们现在整理讲的《达摩禅经》搞清楚,不要听到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拿这一点当佛法,那是天大的笑话!影子都没有了。这是刚才第二点,你们要注意的。……
·
上次我们讲到禅宗的三祖的《信心铭》,现在你们翻开这一篇。原文,你们也读了、也背了、看了,好像也懂了,实际上你们是一点都不懂。……
《信心铭》,题目就是个问题。信哪个“心”啊?你们大家认为哪个是心?如果你们真讲得出来哪个是心,差不多了。
既然认到“心”了,已经“明心见性”了,那你也不要坐在这里,坐也可以,不坐也可以了。
不要以为现在讲话、思想,能够想、活到的这个就是心,那死掉的心到哪里呢?所以题目就是个问题。
“心不见心”,佛也告诉你,等于我们自己的面孔看不到自己的面孔,题目就是个问题。
第二,真正的佛法,不只禅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可以说,“万法唯心,一切唯识”。
佛法不是宗教,不讲迷信的。“哦,我相信佛”,都是迷信的话。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你不能够见到,没有明自己的心,所谓学佛、信佛是迷信。
真正的佛法是打破迷信的,不崇拜偶像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可是呢,“心不见心,识不见识。” 心究竟是个什么?
你说我活到有思想叫心,那你断了气死了,你的心到哪里?这就是问题来了。
此心是万古长存,不生不灭的。
…… 所以《信心铭》,第一个问题就问你什么是心?
第二个问题,心在哪里?
第三个,如何是心之性、心之用、心之相?一路问下去。
《信心铭》四个字一句,这是根据南北朝到唐朝初期的,中国文的一种文体,由四六句对仗,变出来一种文体。
所谓“铭”,像诗、像歌,又不是诗、又不是歌。“铭”,是一种文体,古代这种文章体是至理名言,……至理名言叫做“铭”。你看这个“铭”这个字,金石上刻的名言,很重要的话,就是“铭”,至理名言,随时自己要遵守的。
·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 这六句话是一段。所以你们会了、看了,都背了、知道了,段落在哪里,意思在哪里,以你们的程度,我真要考你,大概多半是零分。
第一句话我就问你们,他讲的是《信心铭》,为什么来个“至道无难”?什么道?同心有什么关系啊?这样才是读书呢。
你们认得字了,看了、读了,丢在一边,还说学佛啊?研究佛学、禅学,都是笑话。
“心即是佛”,换句话来说,心就是道,道就是佛,佛就是心。
“至道”,真正这个“心”。
我们现在思想、讲话这都是“妄心”,假的、幻化的,是我们本心起的一个水花,虚幻的作用,自己骗自己,也骗别人,造成了这个世界文明,都叫做“妄心”。也就是“狂心”,发疯的,发狂的狂,教理上也叫做“分别心”。都是虚妄的、幻化的、不实在的。
真正这个心,“至道”,大家都想求道、想得道,得道的目的——“至道”。打坐也好,练功也好,都是求心的体上见心。所以禅宗标榜“明心见性”,要亲自见到这个心,证得这个心的作用,这个是“至道”。
所以“至道”包括了那么多意义在内,用一句代号来讲。……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
三祖说见心不难——“至道无难”,佛说“心不能见心”,他跟佛的话相反,说见心不难。
第二句话,“唯嫌拣择”。
见心既然不难,为什么我们见不到自己心呢?他说最怕“嫌”——最讨厌,“嫌”就是现代话,讨厌。为什么我们不能明心见性?最讨厌的,你心有“拣择”,有选择性、有是非性、有挑剔性、有差别性。
认为打起坐来就是道,不打起坐来不是道。
或者认为道不在打坐上面,只要把经典文字弄通了,思想搞通了就是道。
或者认为吃素才是道,不吃素不是道。
或者有些人认为,不吃素才是解脱道,为什么困在吃素上?也不是道。
“拣”,是挑选。譬如我们买一把黄豆、花生米摆在前面,我们要挑过来,挑顶好的,挑就叫“拣”,把它拣出来,好的才要,不好的不要。
“择”,就是选择,自己有分别了,认为这样是对的、那样不对的。
他说“心”很平常,所以现在政治上到处有“平常心是道”,这句话是马祖道一禅师讲的。
师示众云: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
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故号沙门。”
大家现在用“平常心就是道”,要请问你们,“平常”是什么心啊?你的“平常心”是什么?
问题来了,大家没有头脑,一听:“欸!平常心就是道,对啊!” 对个屁!什么是平常心?那我打人、杀人、骂人、做坏事,也是平常心啊?我不去读书、不去学佛,也是平常心啊?那么简单啊?
所以听来一句“平常心是道”,认为这个是对,已经落在“拣择”中了,已经不是了。
你看这样一提你们懂了吧?这篇文字好懂吗?呵,不容易懂的啊!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在教理上呢,“三十七菩提道品”的“七觉支”里头,七个部分使你明白,可以大彻大悟。“七觉支”,分开来讲有七个部分,修行、修道最难是“择法觉支”。
哪个方法可以明心见性成佛呢?你要选择一条路走。佛明明告诉你,七觉支里头有“择法觉支”,选一条路走。
这里祖师难道比佛还要高?他说不要“择法”,跟佛的话有矛盾冲突吗?没有!
没有在哪里?佛说的叫你“择法觉支”,也等于是祖师说的话,“唯嫌拣择”。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了法以后,四十九年说法,最后说,讲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又把一切言语法则又推翻了。
因为你抓住佛法、抓住道理,已经落在“拣择”里头了(没有正确的“择法觉知”了),文字有这么深奥,什么明白?呵。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心里没有善恶,没有一切分别的挑选,此心如如不动。也没有内外、也没有中间、也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也没有任何一切相对的,都否定完了,连否定都不存在。
等于我们情绪里头,人的一切情绪,喜欢的叫做“爱”,不喜欢叫做“憎”。
你看我们反省自己,每一件事情、每一点事情、每一句话、每一秒钟,都在“爱、憎”两面在反复作用。
无爱无憎,寂然不动,这很难了,这到了“心如止水”。“心如止水”不是不想,不是去打坐不想。而是心像那个清水一样,一池清水,没有波动;像一个镜子一样,它没有爱憎。
你看那个镜子,它没有好,也没有丑。你漂亮人照,镜子里有漂亮;丑的人照,镜子里有丑。它没有说我专照漂亮人,不照丑的人;也没有说,专照丑人不照漂亮人。它没有这个分别,没有“拣择”的。
你的心能够如此,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没有爱憎、没有分别、没有是非,打起坐来没有觉到在打坐,打坐跟走路、跟做事、跟挖地一样,没有差别。
“洞然明白”,你自己这样去修养,到这个,你对于心,就看清楚了。
“洞”,形容空空洞洞,没有喜欢,也没有讨厌;没有恨,也没有爱。此心空空洞洞,(了了常明),呈现在前面,本有之心,本来清净,这个叫本来平常,本来平等。
可是话是那么说,有没有可以“差”的?有道理、有选择没有?有拣择没有?有!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这个道理是这样,你只要有一点偏见,一点没有看清楚,已经不是本来心了。
譬如你今天打坐,偶然觉到有一点清净,认为“欸,这个对了!” 那就差远了!“天地悬隔”,你有爱憎心,有差别心在了,所以你看他第二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是在这里,他又讲“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欸,你自己又在“拣择”了嘛,哈。不是自己话又打自己了?这样的差别,这叫学禅了。学禅是绝对要逻辑,但是又不要逻辑。逻辑是拣择、分别,都不是。
就是这么前面六句话,我还只讲一部分的道理,要真讲下去很多。这一次简单地提一下,你们要仔细研究。
·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这四句是一段。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心不见心”,为什么要明心见性?可以见,他上面也讲可以见,“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就是可以见啰。
你能够做到两头都不着,空有都不留,做到这样现前,明心见性,你想达到现前,此心明明白白呈现,摆在你前面,就看到了。
唯一的方法,“莫存顺逆”。“顺逆”就是颠倒,…… 颠倒就是妄想,所以叫“颠倒妄想”。
你想此心平静地现前,给你自己看到,就要心里头不要有“顺逆”之心,“这个对,那个不对。”
譬如你们打坐做起功课来,心里头干什么?你们在打坐做什么啊?你都在做顺逆功夫而已,你做不到没有顺逆。“啊!这下对了,啊!这下不对了。” 就在那里瞎闹,心里有这样对了、那样不对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这是个心理的病态。可是一切众生,每个人,一天到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这个心的毛病里在转,都在是非、顺逆、喜、恶里头,转来转去。
所以依佛看起来,一切众生都是精神病、心理病,这是大病。
·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这六句是一段。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你们学佛修道的人,打坐也好、做功夫参禅也好,就是第二句话,“唯嫌拣择”。这里正是佛说的“七觉支”,要“拣择”了,你要搞清楚。
因为你“不识玄旨”,自己在这里学佛做什么,真正佛法的目的、宗旨都搞不清楚。
“徒劳念静”,然后以为就是打起坐,清静就是佛、修行,不清静就不是。白修了的!
静与动是两头的现象,动、静是两头作用。你认为“静”就是道,“动”就不是,你早已经落在“违顺相争”了,心里的毛病就出来了。所以你“不识玄旨”,佛法真正玄妙的中心宗旨。
“徒劳念静”,你打坐修道有什么关系?动、静两面相对的而已,你抓住一边对,一边就不对了,所以你有差别了。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此心本来空的、圆满的,本来没有相对的。
“圆满”,像太虚空一样,空洞的。太虚空没有东西,可是万物都在没有东西的太虚空里头活动。
此心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你修它也多不起来,不修也少不了,不增不减的。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你无法明心见性,见不到,问题出在哪里?——“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因为你一修道,已经有这样对、这样不对,你自己有个主观的幻想,已经认错了的。
要抓住这样,放弃那样;这样就对,那样就不对。由于取舍之心,所以不能“如如不动”了。
“如”,静也是“如”这个心,动也是“如”这个心;善、恶、是、非,样样“如”这个心,然后“如如不动”。
什么是“如如不动”?你听了这个话,认为有个境界是如如不动,已经错了!已经不是“如”了,已经是分别、已经是拣取了。所以“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啊。
所以我说,等于你们在研究这个慧远法师写这个《达摩禅经》的序,慧远法师有个见地也很对的——“色法也如”。
原文:
“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不离如,则如是。如不离色,则色是。”
就是唯物的也不离这个“心”,心物一元。空也“如”,这个“如”是“真如”之“如”。但是,“如”,“如如不动”是形容词,你不要抓到“如”。
佛法这个“汝”字用得好!好像真的,其实没有个真的,所以叫“真如”。呵,中文翻得非常美妙。
翻过来讲,就是“如真”,也可以。好像是真的,没有个真的。因为有个真的,就有个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假的吗?也不是。所以他不翻成“如真”,而翻成“真如”,这都是了不起的地方。
今天开始给你们提一下《信心铭》,你自己去做研究。
尤其这里给你印的,宏忍法师不但把《信心铭》本文,还把后代祖师,宋朝的圆悟克勤祖师,关于《信心铭》的注解与批判也印了,非常巧妙,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大文章。
拿现在讲,讲人文逻辑的,一个不合逻辑的文字一样,是最逻辑的,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哲学。要讲写中国哲学史,这些文章不能丢的,决不能抛!这些真正是中国的哲学思想。希腊,或者法国、德国、英、美,没有这个东西,是我们中国文化所特有的。……
所以,世界上的文字,最平凡、最清淡、最浅近的,往往蕴含最高深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写的文章,古里古怪的,使人看不懂的,呵,一定很差劲!因为学问到最高处,是那么平凡的东西。所以你们一看了、一念了,都懂了。
·
南老师:现在的空气是没有放那个新风吧?
同学:没有。
南老师:也没有放冷气吧?
同学:是。
南老师:自然的?
同学:自然的。
南老师:现在装了窗子没有?纱窗装了,有地方有开一两次通风吗?
同学:好的,我看一下。
南老师:好。
同学:单独开两个吗?
南老师:不是,你要研究,不是问我。…… 你要注意,这个已经纱窗装好了,尤其到这个秋天凉爽的阶段,有时候两边开一两个纱窗通风,让空气对流。
同学:三楼也开了。
南老师:哦,那就行啊。下面也可以前面开一个,后面开一个。
同学:好。
南老师:
空气对流就省电了,不需要这个新风换气。春秋季这个时候就省了很多电,而且人也很自然舒服。
现在科学东西要晓得用它,但是不要被科学的东西指挥(牵着鼻子走)了。
对,窗户一开,空气就不同了。
如果他们负责管禅堂的人忘记了,没有做到,你们要提醒他注意。但是你们不要自己去动手,要让管禅堂的人去做。一个事情归一个人管,负责人没有做到,要提醒他注意。
窗户这样一开了以后,这个课堂同外界,很自然就通气了,空气一流通,一切都不同了。
大家要注意的,注意不要去动手,要把这个意见提供给那个负责人,这是他要做的。
不要自己想到了,就自由动手,(过犹不及),这样子管理上就会问题了,因为各人的职责、职务被打乱了。
刚才我讲的都听到了啊?
同学:听到了。
南老师:而且过后,等到晚上十点,或者十点以后,就要晓得关窗子了。
同学:是。
南老师:你们睡觉的时候,禅堂留一个地方的窗子空气对流。空气要对流的,这边开了,那边也要开一个,要交换,单开一面不好。
空气要对流,这个物理规律要知道,不要学佛什么都不知道。
譬如到一个山洞里去,“啪!”(师拍掌)拍掌有回音,或者讲话有回音,赶快要退出来,这个里头空气不对流的,会闷死人,那个山洞。
山洞里头讲话,轻微一点回音,或者最好没有回音,知道这个山洞是空气有对流的地方。
有回音,就是声音、空气不对流,那是不能住人的。
整个的环境也要知道啊,一般人只晓得装了冷气(空调),装了这个,有时候被冷气(空调)所害。
·
现在讲这个《信心铭》,昨天对这个题目也讲过,为什么叫《信心铭》?真正正信佛法,不是迷信,信“心即是佛”。
大家一般学佛的都晓得讲这句话,但是其实是自己心里头,根本就不相信“心即是佛”。还是愿意相信有个菩萨,在那里拜拜,或者可以保佑我;或者有个上帝,拜拜他可以保佑我。这就是迷信。
佛也告诉我们“心即是佛”,所以真得正信很难,正信的人,除非是成佛了的人。
你们大家也晓得,佛教最大的经典《华严经》,一开始就讲信——“信为道源功德母”。
信什么?信佛。什么是佛?——心即是佛。如果说认为有个外在的佛会加持我、保佑我、帮助我,你已经是邪信了,走邪道了,你根本就不信佛了。因为你向外求了,根本不相信“心即是佛”。
所以严格讲,正信佛法是非常难的事!没有一个不在迷信中,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自己悟道成佛以前,都不是“正信”。
这个特别提出来,所以才可以研究《信心铭》。
第二个,《信心铭》文字都很平凡,但是意义很深。它的文字这样组织,完全脱离了佛法、佛经教典这些名相。什么“十二根尘”这些等等,很少用到。把释迦牟尼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性的大法,完全变成中国的语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改变。
所以中国的禅宗,是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到中国来,所产生的一大转变、一大革命。
现在一般讲禅学的,认为六祖才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者,那不准确了。
其实从达摩祖师开始,从他到中国以来,已经在改革了,完全推翻了这些形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一大革命。这些观点都弄清楚再来研究。
而且三祖僧燦大师讲《信心铭》,是见地、功夫一起来的,真见地才是真正功夫到了,真功夫是见地。所以学佛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也不是瞎闹。…
·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莫逐有缘”,万法皆是因缘生,在唯识讲都是“依他起”。此心本来清净圆明,一个平静无波的大海一样,外境风一动,“境风起识浪”,因风,海上起波浪。浪从哪里来?因风而吹动。海水平静为因,风是外缘,因缘就动了。
所以万法是“因缘”所生。对物理世界有为法、一切现象而讲因缘。“自性”本身既无因、也无缘,自性本身有个因缘已经不是“自性”了。
“因缘”讲用,一切作用都是因缘来的,所以叫“缘生性空”。
所以三祖也告诉你,“莫逐有缘”。一个外缘一起,比如你本来没有事,忽然一个念头一想,这个念头一动就是“缘”了。
你知道心动了,放下就是了,不要跟到再去转动了,一转动就是“轮回”了,就是一念“无明”,跟到“无明”在动。
“无明”以后,就是“十二因缘”,就“轮回”下去。所以,一念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内容包括: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因此告诉你,“莫逐有缘”。“逐”是跟到,那个狗跟到那个皮球、跟到那个骨头在跑一样。你不要去追了,一念都放下就是了。
所以,禅宗讲“放下就是”。放下什么?不“依他起”,“莫逐有缘”。这就是讲功夫了,讲修行了。
念念皆是缘生,念生就是缘。讲“因果”,因,因中有果;果,果里头含因。其实因果不是先后,是同时的,这是讲教理。所以龙树菩萨著《中观论》,也破除了“因缘”。
所以当年我在台湾的时候,我在一个地方打七,几个大居士看到我来,都不讲话了。我说你们讲什么啊?“欸,没有啦,没有啦。” 我说有什么可以回避的啊?有一个人憋得脸也红了,他说:“我们就讲啊,老师你写的这个《楞严大义》,讲到‘既非因缘,既非自然’,是什么意思啊?” 嘿嘿,我只好笑一笑,大居士连这个道理都搞不通,还号称佛学专家呢。
我说上座吧,懒得跟他们讲,尤其是认为自己会写佛学文章了,又是大居士。那还用写,这些笨蛋!普通人还聪明一点,这些人不能讲,(所知障太重,被个人知见、观念、成见困住了),没有时间跟他讲,懒得理,我说上座去。
一切世界的万有,皆是因缘所生,自性本空。
所以起一念头,感应就已经看到了,被这个妄念骗住了,“莫逐有缘”。
反过来讲,“勿住空忍”。你以为念头,所以一般学佛连念头都不敢起,又错了!
一天到晚禅堂里打坐,把念头压住,不敢起念。保守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定在那里,忍住在那里,这完全不是佛法,那是学外道,那是学糊涂。
把心压制在“空”,把故意心空了,保持空的境界,大错而特错!
所谓“空”,你有个(空的)境界,那又是缘,跟到缘跑了。然后跟到缘跑,保持心境空洞洞,不敢动念,这叫什么佛法?这你去学死人多好呢?!这样不对的。
三祖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把住一个“空”的境界,在“空”中不敢动思想妄念,死死地定在“空”的上面,然后有个空的境界。
常常有人报告,“哎呦!我说你瞎猫撞到死老鼠。” 我这个话是骂你,你只是瞎猫,撞的那个境界是死老鼠,还不是活的老鼠,还听不懂。这个笨蛋还能学佛吗?
你偶然撞到那个空的境界,还想把这个空一直保持住,然后:“用功用得很好啊,很空啊。哎呦,碰到一个境界,把我的空打掉了”。
欸,这个笨猫,死老鼠都烂了,他还在怀念死老鼠啊!我们里头有没有这样的人啊?
同学:有。
南老师:有,在西北崆峒山上,哈哈!你看,还怀念那只死掉的老鼠。那个空忍境界有什么了不起?
“莫逐有缘”,佛讲的自性本空。假如有个空的境界,充其量高一点属于四禅定的“空无边处定”,况且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忽然撞到空境,这个空也是意识自己呈现出来一个境界而已,这不是“性空”的空。
所以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既不要被“有”骗住了,“缘起”就是有,不要被骗住。
也不要被空境给骗住,有时候自己碰到另外一个“有”的缘,一个空空洞洞境界来,心里什么都动不得,很空、很灵、很舒服,这也是“有”,这也是“缘分”,一个境界而已。
不住“空”,也不住“有”,活泼自然,无所不知,也无所住。
等于一池清水,不流动了。等于我们看虚空,天气好的时候,万里无云万里天。等于一个镜子,没有人照它,不相对,什么都没有,空的。这叫“平怀”——心中无事。
你说“我心中无事”,哎,已经有事了。有什么事?你有个“心中无事”,呵,有这个事了。
要做到“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等于形容一个水平不流,很清净了,自己什么都不住了。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
你说我有个“无所住”,已经完了,给缘骗了,又变成一个空忍的境界了。
所以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这个八句为一段。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一般打坐、参禅、想修定,都有个自己的主观成见,学佛的人都认为坐在那里,心也不动、身体也不动、不动也不动,认为这就叫止观、这叫定。
一般人对佛学解释修“止”,都自己作这个注解。所以叫止观,想把它止住,妄念不起。用个心来止观,想把它止住、把它定住。
“止动归止”,你把一切念头止住不动,停止在这里,你把这个叫“止”、叫做“定”,完了!“止更弥动”,这是大动,大妄念。
你拿个方法、拿个功夫,把心念止在那里不动,以为是清净,其实是大动。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你觉得功夫保持到如如不动,这个恰恰是“大动”。“大动”什么啊?——妄心。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弥”,也是更的意思,你以为定,以为是清净,其实更不清净!
因为你在玩弄一种东西,玩弄一个境界,玩弄那个一切停止,感觉到空空洞洞的状态,你在玩弄这个东西。这个是鸦片啊!麻醉品啊,把你麻醉了,死在那里了。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所以你们修行做功夫,想求“明心见性”,不是掉在“空”里头,就是掉在“有”这一边,不是掉在乱想、散乱、妄想这一边,就掉在“昏沉”、自己造一个糊涂空的境界这一边。
“滞”,就是水流不动,黏在那里。你不黏在“有”,就是黏在“空”上,落在“空、有”两边,结果用了半天功,什么都不是。
“宁知一种”,“有”也好、“空”也好,唯心所变的,一个东西变的,可是你不知道。
这个“宁”字,就是“哪里知道”。所以,你搞了半天,不落在“有”,就落在“空”上。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啊!你不晓得,这个昏沉、散乱,都是心变的。“空”也是心变的,是变相,“有”也是心变的。
所以你落在两边,“宁知一种”啊,就是不认识自己的心,是活泼泼的,本来无所住,本来空的,你不知道。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所以你“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就是一心的变。对于心,信不过、看不清、认不明。所以修道、做功夫,不落在“有”,就落在“空”。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就是上海话“两头不搭嘎”,两边都不讨好。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妄想来,你想修止、修定,把它定住,把念头压下去、拿掉,你以为这是功夫啊?!天天在这里水上按葫芦瓢一样,这边按下去(“没”),那边冒上来,这个念头按下去(“没”),那个念头又起来。“遣有没有”,你堕落在“有”上面乱玩了。
“从空背空”,本来告诉你“有”也是皆空,你偏要去找一个“空”。找个空的境界,就违背了真的“空性”,你有个空的境界出来,那个就是“有”。
刚才讲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这四句是一段。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这八句是一段。讲空有两边都这样给你批驳了,给你指示、开示明白,不要骗自己。
·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这八句是一段。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多言”,讲理论、佛学名词多了、知见多了,天天讨论。
“多虑”,多研究、思考。这个佛法是唯识的、这是般若的、这是净土的…… 哦,这是什么什么道理的、这是《大智度论》怎么讲的啊。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越说越远了。一切放下,这些理论什么都丢了,没有了。也没有妄想、计虑,完全放下。很平凡的,同婴儿一样,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嘿!倒是容易进入。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大道处处在目前。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嘿,又来了,又反过来讲。“归根得旨”,归根结底,尤其是信佛的心法,万法唯心。心在哪里?“随照失宗”。
有些学般若的,《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保留这个、照顾这个念头。
学禅宗参禅的“照顾话头!” 呵,拼命叫。有个念头在照,已经不是禅了!
“随照失宗”。那个“能照、所照”的不是妄念是什么?又落在“有”上了。
“失宗”,失去了佛的心宗。
“照”也是它照嘛,你故意有个境界照自己干什么?
哦,怕自己起念头。完了!害怕自己失了这个照心,完了!
欸,可是三祖他妙得很,你说他把佛法的心法的宗旨,他把它批驳了,照见五蕴皆空都不对,有照,反而“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看他下面两句话:“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哦?他又讲“照”对了,你看这个祖师讲话看来好矛盾啊。
前面两句话搞混了吗?不是的。这刚好批评了,你随时起个心念,照自己的空性,照顾自己,同上面那个“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是一个道理,照也是不对的。
可是紧接着他又说“照”对。达摩祖师也讲:“一念回机,便同本得。” 一念回过来,一下,那一当下就是了。
前面说照不对,可你“一念回机”,“机”就是“照”啊。这个(一念回机、返照)很简单,譬如谢福枝也好、古道也好,坐在我对面,本来蛮好,没有事。听到我讲这一句话(“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觉得蛮有意思,眼睛看我一下,已经错了,跑掉了。
欸,你说这个不是。欸,忽然,哎呀!何必看呢?本来就是在这里。回来一返照呢,本来清净的啊,没有动过啊——“胜却前空”。
“一念回机,便同本得。”
“心”,你去修他干什么?去找他干什么?本来在此。
从妈妈生下来,我们开口“哇~~”一声哭,那一声哭已经在这里,此心就在哭上面啊。然后饿了晓得要奶吃,冷起来、哭起来要妈妈给你穿衣服…… 呵,此心很灵泼啊。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非常有意思,三祖的这一篇《信心铭》文,有时候一句当中,两三个逻辑道理转折在那里。有时候一句当中,一个道理,一通就到底。
那么他说:“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这是真正的佛法!
·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这些是一段。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此心本来“空”的啊。“空”,不要有个空的境界。“空“是个理念(观念),空就是空了嘛!
“哎呀,我怎么没有看到空啊?” 你好笨啊!你看到有个空,已经不是“空”了。他告诉你“空”,已经空了嘛!
所以告诉你空,你没有见到空,“前空转变”。为什么看不到空?——“皆由妄见”。有妄想起来,所以拼命要求道。
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息妄就求真,去掉妄想,就有“真如”。所谓“真如”,真也就是差不多啦,好像是真的。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你不要想明心见性。“哎呀,老师啊,我就是见不到性,明不了心啊!” 呵,好容易骗哪,造个名字就把你骗住了。所以说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见”,就是“断见”与“常见”,换一句话说就空、有。
一般人不是落在“空”,就是落在“有”。
譬如唯物论者讲哲学论,认为人死了,生命就没有了,没有前生、没有后世,人死如灯灭,灯熄了一样,就没有了,这属于“断见”。
譬如说,其它的宗教有一个永远常住的生命根本、主宰、上帝,这是“常见”。
二者或落于有,或落于空。“断见”认为空是对的,是很容易落在断见,空,什么都没有。
认为永恒存在的,很容易落于“常见”。
所以这些(断见、常见,空、有)都丢开,“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你去搞这些,追这个,永远搞不清楚。
在逻辑思想上追寻佛法,永远不对的。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才有是非,心就乱了。其实空、有,“二由一有”,都是一个心变出来。“一亦莫守。” 这个心也不抓住。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你们都晓得讲,都认为禅宗要“一心不生”。所以去打坐,坐个一千年、一万年,求到一个“一心不生”。不晓得这一万年求个“一心不生”,这一万年其实是在那里大动,念念在生灭。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我们的妄想起了半天,一个都留不住,没有生过。所以大乘佛法告诉你:“无生法忍”,本来无生的,本来没有生过啊!
我们大家都活了几十年了,至少你们都活了三四十年以上,你哪里生过一个念头啊?每个念头都没有留住啊,它“不生”也“不心”,没有一个什么叫“心”,一切都是妄想。
“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你说有个“能”、有个“所”。请问“能”在哪里啊?有境界起来,有念头一动,那个“能”已经变成这个念头了,“能由境灭”。却还要在这个念头上再找个“能”、找个“所”,在理论上拼命地追寻。
“境逐能沉”。“境”,一切境界,是由我们自己本能生起来的。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你怎么见到自己有个心性的“能”,能量呢?因为有这个境界,就是“能”的变现。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没有的。什么“能”、“所”,在逻辑理论言语上给你表达、告诉你,你不要给它骗住了。
酒就是茶做的,茶就是酒做的,因为茶跟酒俩都是水做的,(就像煤炭和钻石的原子元素相同,结构不同),水也不水,茶也不茶,酒也不酒,“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空就是空,可是你不要抓一个空,抓有、抓空。一样,“心”的体,本来空的。万有世界都在“心”中现象呈现,你不要去分别,管他好的、坏的,也不要说“有”不对,也不是“空”不对,空有、能所都是“心”的作用。
换一句话说,也不要怕生,也不要怕死,生死也是它的作用。我们活着的这个生命,生、老、病、死、苦,也是它的作用,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这一段都很重要!
·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这些是一段。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现在讲“大道”,回到上面“至道无难”,第一句话。“大道体宽”,“道”是什么?——心、性。“大道”的自体非常宽大,无量无边,所以求道、明心见性不难,当然也不容易。
“无易无难”,就是你的智慧、见解、见地。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小见狐疑”,小智慧的人,玩小聪明,没有用。小智慧的怀疑,道理也好像对了,信不过,所以要信。
然后拼命做功夫,拼命“急”,想要明心见性。“转急转迟”,因此落在妄想执着上。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错误,走歪路去了。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知道了,一切唯心,本来自然,此心本来就在这里。从你娘生的那一天开始到现在没有变过,就是这个心。就是知道“知”这个心嘛。
今天冷了,知道;刚才我进禅堂来,知道了;冷气没有开,也没有转风,知道了。
其实你们也都“知道”,不过你们不留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任性合道”,一切放开,无所不知了。“逍遥绝恼”,置之淡然,也不做任何……,盘腿归盘腿,人家一问你干什么?
“盘腿”。
“你修道吗?”
“没有道。”……
没有,逍遥自在。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把那个念头挂在一个念佛啊、密教一个观想啦、用一个方法盯住在那里修啊…… 都是“妄心”在造作,违背真如大道。所以“系念”也是散乱,“昏沉”当然是不好。……
·
大家要注意,我现在给你们讲这一次《信心铭》,初步带领你们了解一下表层,深入的要注意。
三祖的《信心铭》,以人类文化来讲,把印度顶尖的“生命科学”,释迦牟尼佛的与中国的老庄、儒家汇合的,全世界人类推崇的一个学问。了生脱死,对于生命,个人的生命,人的众生生命,同宇宙整个生命来源的。
所以不叫做佛学,超过佛教形式主义,变成一个非常平实的宇宙生命哲学的根本,这叫“一乘道”。
在中国创立了一个宗派,叫“禅宗”。以修禅定做功夫为基础,结合了佛法大小乘与老庄、孔孟,是真正全人类的、超越宗教的、超越哲学的、超越科学的。而与科学、哲学、宗教又绝对有关系。
所以再三提出来,尤其你们学佛的,不管在家、出家,只叫你信一个“正法”,不是宗教的迷信。
信“心”,心就是佛。什么是佛?“心”即是佛。
什么是“心”?问题大了。“心不见心,识不见识”,如何去明心见性而成佛,跳出三界,不在物理世界的形相里头,所谓不在五行(物理世界)。
现在是直接走心的体、相、用——心的体、心的现象、心的作用。所以修行是修这个,这才是正信佛法。
世界上一切宗教,要靠他力而悟道,有个上帝、有个菩萨、有个佛、有个祖师、有个本尊、有个阿弥陀佛,帮着我活到。那是他力,不是自力。即使往生到十方世界、极乐世界,还是没有了道,还是依靠他力。
所以这一次开始给你们提出来,叫你们注意(唐代)洞山良价禅师悟道的偈子: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你靠他力来悟道,已经不是了。彻底的讲,是“自他不二”。你说不靠他力,靠自力,也不的,“自他不二”,同体的,换句话是“心物一元”。
我们修禅定所得的各种境界,四禅八定,靠“他力”的,晓得吧。靠什么“他力”?靠身体来的,也就是“四大”(地水火风)帮忙,“四大”也是“他”。
“四大”是唯心的第二投影,唯心的第二投影已经不是真实。
况且我们做功夫、得禅定等等,还是第二重投影变化的现象。
如果自己认为这些功夫、禅定,就是在修道、学佛,那完全是错误,非“正信”之路。
每一次讲课,都是提醒你们注意这个,这是才是正信佛法,这个宗旨先要搞清楚。……
·
昨天讲到最后,牵涉到用功的,把昨天的这段再念一下。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你想急于求开悟,你搞错了。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用心求道、证道,太过份了,走到旁门邪道去了。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本来自然,本来就是佛,此心本在。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 念念在打坐,求入定、求往生西方、或者求开悟,求这一些,有求皆苦,都不是。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昏沉,头脑昏愦不明白,也不对;太清楚了,也不是。昨天到这一段,有关于见地同修持的。
·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这是一段。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恶wù,不是è,“勿恶(wù)六尘,六尘不恶(è)”,上一句“勿恶六尘”,这个恶字读wù,可恶的wù。下一句,“六尘不恶”,不读wù了,善恶的è,同样一个字,两个意义。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wù)六尘。六尘不恶(è),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这个跟到昨天来的。见地上,既然出家、既然学佛,正信佛法。什么是佛?—— 心即是佛。
你看七佛,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大小乘经典所讲的,都是心的现象变化。包括“三十七菩提道品”,一直到“六度万行”,只讲心相。
禅宗,给你讲体、相、用一起来。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昨天讲是批评散乱不好,有心去求道、修道,已经错了。
“无心”,那你放下来什么都不用心,去睡觉、昏沉,好不好?更不好!
不管你修什么,有法可修,有道可求,已经是不好了。为什么不好?——“劳神”。呵,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呢?有法可修、有法可求,你自找麻烦。
你觉得 “哟,修密宗,这个才是佛法;修禅宗,才是佛法;修净土,才是佛法。” 八万四千法门,嚯!这个就对,那个就不对,都自找麻烦。
你不需要,多好啊,不然那是自“劳神”。
“何用疏亲”,那是你自己起分别,分别心,妄想的关系。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佛法只有一乘道,《法华经》也告诉你,没有三乘道,更没有五乘道,只有一乘道。
佛在哪里讲?《法华经》告诉你、《涅槃经》告诉你、《华严经》告诉你、《楞伽经》告诉你,只有一乘道。
拿现在的哲学来讲,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的,这叫“一乘道”。
所以《维摩经》讲“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没有两个的。
欲取一乘道,“勿恶六尘”。我们普通都怕“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怕六尘。
“哎呀,我这个学佛了,看看外面花好看。电视,呦!这个不敢看,呵,这是世间法,呵,山水最好。”山水不是电视吗?不是电影吗?
“哦,我住在茅棚,看外面的青山绿水,我在修道。”去你的!你就看女人、看电视、看搓麻将,不是一样吗?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外界的一切都是“六尘”。
大家只晓得外界这里,你坐在这里,打起坐来,感觉到里头舒服、不舒服,腿麻、腿痛,或者背上难过,你不是在“六尘”里转吗?
你感觉到腿麻,这里舒服那里不舒服,在哪一尘啊?
同学:触。
“触尘”,身体上的感受,也叫“受阴”。是“六尘”的一种。
你闭起眼睛,在那里拼命熬腿,你不是一天到晚在“六尘”里头玩吗?呵!你以为打起坐来,住到山里是修行啊?同“六尘”没有关系啊?你在玩身体里头的“六尘”呀,你哪里脱离了“六尘”境界了?!
普通研究佛学,“色声香味触法”都会讲,这叫做“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外面吗?你里头都是啊!
你打起坐来,眼睛不看外面,你看到自己里头空洞洞的,你不是“色尘”吗?
耳朵不听外面,里头听到自己还念佛,你不是“声尘”吗?……
你哪里脱离了“六尘”了?
三祖告诉你 “勿恶六尘”,不要讨厌它。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第二句,“六尘不恶”啊,它也不错啊。“六尘”就是自体起用的,心体的起用而已,一个现象。
所以“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你在“六尘”上透过来了,你就开悟了,“六尘”它本身就是菩提。
譬如说“色尘”,你比如看禅宗一个祖师,唐代的灵云志勤禅师,参禅三十年,一窍都开不了,最后见桃花而悟道,那桃花不是“色尘”吗?所以他悟道的偈子: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三十年来寻剑客”,这个剑客是代名词,找一把有智慧的利剑,打开智慧之门。
“几回落叶又抽枝” 啊,三十年了。“三十年来寻……”
“自从一见桃花后”,忽然抬头看到桃花,悟了!
“直至如今更不疑”,再也没有可以怀疑的了,大彻大悟!不是见桃花(色尘)而悟道吗?
还有,你们学禅的也晓得,宋代有一位比丘尼,参禅一辈子啊,后来开悟了,她的偈子: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由“香尘”而悟道。
这些都是在“六尘”上悟道的,这是禅宗的路线。
他说,你用不着逃避,“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一切大祖师悟道,都在“六尘”上,因缘而入,一见不忘。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学佛是智慧的成就,不要傻里傻气,以为是功夫的成就,完全错了!
学佛修行,是大智慧的“自度”。你妄做功夫,统统错了。
·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这是一段。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 你说我们这记忆力怎么不及老师?…… 我听了替你们可怜。为什么我听了会记得,你听了记不得呢?因为你心散乱,永远在散乱。然后靠笔记啊、靠电脑,那完全是他力,同你什么关系啊?所以注意哦 ……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他说你们学佛、学禅,不够资格。上面给你讲“六尘不恶”,一切没有可以放下的,也不需要放下,都是“菩提”。
所以古代禅师讲的,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都是外尘。内尘、外物是一体的,没有分别。
这两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三祖以后的禅师说的话,我们现在是讲三祖的法语。那就是“六尘不恶”的道理。
所以三祖就告诉你,“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你们学佛,想开悟,一切法,世间法也是佛法。……
《维摩经》“尘劳之俦,为如来种。” 这是古文了。
“尘劳”,就是六尘,世界上一切的烦恼;“之俦”,这一切等等,…… 一切六尘、一切的烦恼。“俦”,等等,皆“如来种”,都是正觉啊。所以你把世法跟佛法分开了,统统错了。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是你妄想心分别,认为这个是对,这是修行、这是不修行,是你自己有爱取之心,“无明”、“爱、取”都是烦恼。
所以说,什么是佛?心即是佛,此心本来寂静的,你“将心用心,岂非大错”啊?你一切都是“将心用心”,你怎么叫修行?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因为你不悟,没有见、没有明心,自己不见,自心不明,迷掉了。
迷什么?自心。自己没有见自心,所以生出来两个境界,清净得定叫“寂灭”,妄想叫“散乱”。其实“清净寂灭”与“妄想散乱”都因为你自己不见自心,都是唯心造的。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你真悟了,自己见到自性,好的、坏的,是一个东西变的。有什么了不起啊?所以一切法,一切两边,断见与常见,空见与有见。“良由斟酌”,都是你的“分别心”生起来的,都是你自己妄想分别来的,同心体毫无关系。“斟酌”,是自己在考虑、在商量,叫做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三祖说这一切都是你自心起的作用,不要执着了。出世法、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都是梦境一样,都不是实在的。
“梦”是一种、“幻”是一种、“空花”是一种,这都是形容词。
十种譬喻:
- 观一切业如幻。
- 观一切法如燄。
- 观一切身如水中月。
- 观妙色如空中花。
- 观妙音如空谷响。
- 观诸佛国土如乾达婆城。
- 观佛事如梦。
- 观佛身如影。
- 观报身如镜中像。
- 观法身如幻化。如梦、幻、露、电、镜花、水月、阳焰、空花、海市蜃楼、芭蕉。
佛经上常用十种譬喻,…… 如露、如电、如梦、如幻、如芭蕉、如阳焰(乾闼婆城、海市蜃楼)等等,这十种的形容,是“梦幻空华”。
“幻”,譬如我们看电影,你看得使你哭、使你笑,多实在啊,是幻的。
“梦幻空华”,不是说没有,是有,一切皆有,不是没有。不过一切所有的“有”,都是“梦幻空华”。
你不要看到“梦幻空华”,自己有个分别心、妄想,以为一切没有。错了!你讲错了,“梦幻空华”是一切皆有,可是不实在的。
乃至你打坐,几十年做功夫,你们都修行盘腿几十年,有吗?你修到哪里去了?有一点存在吗?也是“梦幻空华”。
“哎呀!我在山上坐得,有一次很好的境界。” 你不要说梦话,如果禅宗祖师一听你这样讲话,给你没头没脑地打个三十棒,把你赶出去。
你说我过去在山上打坐啊,那个境界多好啊…… 你这个笨蛋!“梦幻空华”,早过去了。
你今天的打坐,今天用功也没有了。这是“道”吗?“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啊!你还去抓住它、还去回忆它、还去痴迷恋爱它,你笑死人了!学什么道?
刚才两点钟以前,你们在干什么啊? 吃饭。饭吃完没有?饭到哪里去了?“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嘿嘿,对不对?
所以,由此道理,推而广之,“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我讲白一点说:“他妈的,都过去了”。过去了就过去了,“他妈的”也过去了,“阿弥陀佛”也过去了。
祖师很亲切地告诉你,“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这个文字之好啊!都给你讲明白了。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统统放下,佛也放下、魔也放下、善也放下、恶也放下,什么都放下。
·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这些是一段。
“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我年轻的时候,看到祖师这个偈子,哈哈大笑,真有意思!这个里头大有意思。
他眼睛不闭啊,“寐”,“寐”就是假寐了,我们眼睛挂下闭起来打坐也好,其实没有睡。真的寐,就是像睡非睡,昏昏沉沉了。眼睛如果瞪得大大的,永远张开,没有梦了。
我们所讲的梦,是眼睛闭到,睡着了那个妄想,其实还在想,不过眼睛没有主动看外面,眼珠子没有主动去面对它,所以叫做“梦境”。
梦就是闭眼在妄想,就是“梦”。
开眼在做梦,叫做“妄想”。
所以“眼若不寐,诸梦自除”,根本没有梦,因为你开眼已经在做梦了。现在我们也在做梦,我在说梦话,你们在梦中在听。
“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心里没起分别,哪里都一样。
“心若不异”,对现在人研究、做科学是个大问题,究竟我们的眼睛引动了思想,还是思想指挥了眼睛?从现在的科学,从眼科、从病理上去研究,这个大科学问题来了。
“眼若不寐”,其实他拿眼睛来做比方。那瞎子呢?瞎子看得见东西吗?看得见啊!看见什么?他看到前面是黑暗的,是空空洞洞的,就是看了一个境界而已。
你去研究研究瞎子,在白天,他也是做梦,他眼睛是看不见东西,他那个思想在里头转,他也看得很清楚。
所以,现代人研究佛法,就要配合科学,配合般若(智慧)、科学来研究,这个里头东西产生很多很多学问,同医理学、健康、生命的关系,很多东西。所以“眼若不寐,诸梦自除。”
那你说男女谈恋爱,我看到她漂亮我就爱。那是“眼若不寐”,那个恋爱的梦境把你困住。
你可以讲:“欸,祖师啊,不对哦,我眼睛清清白白看到她好漂亮,我给她迷住啰,我眼是不寐哦,可是她把我的爱就吸引走了。” 你说我眼睛还张到的。
这个问题大了!看了一个漂亮的人,我瞪起眼睛也在想她,对不对?等于《西厢记》上说茶里、饭里都是他。那开眼做白日梦啊。
你说祖师啊,你话说错啰,我的眼睛并没有寐啊,没有昏沉,我的梦就除不掉啊!这是什么道理?此眼讲哪个眼呢?
同学:心眼。
南老师:哦,讲“心眼”,差不多了。
所以“眼若不寐”,有意思吧?这个里头是大科学。
“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切皆是法,一切皆是佛。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信心铭》是用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道家的话来了,等于引用到《老子》。“一如体玄”,心不起分别,随时都在境界里头,认识心的这个本体、这个作用,一层一层非常玄妙。
“兀尔忘缘”,…… “兀尔”两个字什么意思啊?这个苏州话、上海话:“唔啥道理”,“么道理啦”,这两个形容什么都没有、没有道理。
“万法齐观”,因此你了解到,看内外一切法,平等而看。
“归复自然”,一切皆是自然。
所以,你说妄想不断,你怕个妄想干什么啊?你们大家都活了几十年了,从婴儿开始,从出生活到到现在,每一天、每一秒种,都在妄想。妄想了那么久,有一个妄想把你妨碍住了没有?没有啊!
你爱剃光头就去剃光头,要打领带就拿来,这些都是你妄想,样样都没有困住你,是你自己把自己骗了。
这就都很自然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他说“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所以一切体任自然。
那为什么打坐?没有事啊,打坐有什么不对?不过两个腿盘起来而已。
那不打坐跟打坐有什么差别?也没有差别啊。
所以你们以为打坐才是修行,走路就不是修行?睡觉不是修行?跑步不是修行?那你差远了,不要修行了,你“妄自分别”。
所以你了解了这个,“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万事一念,不起分别,心里头不起分别,随手做去。
譬如我看到,我在这里讲,对面是古道师,他一边听,一边看到纸,一边右手去拿个笔来,你说他去拿笔来这个时候,他自然不自然?很自然,没有起“分别心”。已经起了“分别”,“分别”用过了,拿了笔写,也没有“分别”,就是那么简单嘛!
所以“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一切很自然的,自然都在动中,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大家搞错了,学佛,打起坐来修定,想把心念妄想停掉,想啦,都是你们的“妄想”,把一切止住,叫做修止观、叫做修定,把一切动念都止掉。你说你在干什么?你在止吗?你正在一个大动。
你的动作什么?你的动作是“妄想”,想把其它的妄想都压下去,叫做“定”,其实你是个大妄想。
想止住一切动,妄念使它不动,恰恰是“动止无止”,呵,你那个是大动作、大妄想,也止不了。
因为“动“的本体也是空,“静”的本体也是空。
你用个动作来求空、求静,你不是大笨蛋吗?!吃了一天的干饭,还青菜、萝卜、干饭吃得饱饱的,就在山上搞这个无聊的事。哈哈哈!
出家还住禅堂那么多年,在那里干什么啊?出家,在禅堂参禅修行,搞了那么多年,干什么啊?八个字:“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啊!
这样呢,静也静不了,动也不是真动,空也不是真空,有也不是真有,两头落空。
看祖师说得多清楚,我想他自己写到这里,一边在哈哈大笑。“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一样都没有对,白修行了。
·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然后三祖他告诉你,连到这段,每句不敢把它切断了,太精彩了!
他不是笑了自己,是笑了我们,“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那么“工夫”跟“见地“如何去配合,明心见性,证明直信此心就是佛呢?
“究竟穷极,不存规则。”
没有一个方法。所以在《楞伽经》里,佛也说“无门为法门”,这就是禅宗。有一个方法、有一个轨道、有一个法则,已经不是了。
南老师:问。
同学:换句话说,有一个轨则就不对了,是吧?
南老师:对。
同学:那他说“不存轨则”,有一个轨则就不对了。但实际上轨则很多,反过来说,那任何一个轨则也都对啰?
南老师:对!你讲的对了。嘿嘿,对了。有一个法门就不对,任何一个法门都对!对与不对在哪里?欸,古道,你今天吃饭了没有?
同学:吃了。
南老师:吃面了没有?面对啊?饭对啊?嘿嘿,吃饱了都对。也都不对,都会变成大便了。哈哈!对了,你问对了。
所以“究竟穷极,不存规则。” 一句话“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契心”,任其自然,无所谓对与不对,寂灭清净,一切有为所作都休息了。这就是我给你讲佛法修行“十念法”中的“休息法”,这个规则。
所以《楞严经》上佛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这个“歇”就是“息”。
你学佛修行也是狂心,“狂心顿歇”,就是“息”,休息法的“息”,“歇即菩提”。
到这个程度,“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你见到自心了,这才不是迷信了。所有疑情,一概顿尽,才是“正信调直”。“调直”,就是佛经上告诉你的“直心是道场”,就是一条直路,没有别的。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这两句话,你看他是不是究则,他告诉你方法了——“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所以《金刚经》告诉你:“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当下一用就有,用过即休。
所以人家问我什么是佛法?两句话:“提得起,放得下。”
所以“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用心力。”
你本来如此。检查检查自己,从妈妈生下来的那天起,你的本心就是“虚明自照,不劳心力”,不需要加上,就是“休息”。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这个不是靠你思想、靠你用方法、靠你推测的,所以叫做“不可思议”。你所思量、推测、造出来的都不是。
·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因此他提出来这个“真如”,代表什么是佛——“心即是佛”。另一个名称,这个心叫做“真如”。
中国的翻译特别好,“真如”。换一句话,好像真的,没有个真的。一切皆如,差不多,就像他。
所以“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无自力、无他力,自他不二,万物一体。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
“要急相应”,没有办法答复你,这个叫什么东西,叫“不二法门”,就是一个东西。紧急地告诉你、要紧地告诉你,这叫什么?就是“不二”,就是一个东西。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不二就是一嘛,一嘛,一切都是这个东西,都在此心包容当中。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十方三世一切成佛的,真正成佛,只有这一条路,是正统。
“宗非延促,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所以,你明白了此“心“,禅宗讲就是“心宗”。
此心没有时间观念,没有“延促”,“延”是延长,“促”是短暂。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延长、没有短暂。
这个又牵涉到科学了,究竟宇宙有时间没有?——没有时间,时间是相对的,没有必然的。
所以现在时代,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时,知道时间是相对的,没有时间的存在,这又是科学大问题了。
所以一念就是万年,万年就是一念。时间是这样,这是大科学了。
你们不学科学,不跟你们讨论这个了。但是你们有一点科学常识的,在这里可以入手了。
所以时间究竟存在、不存在?是科学的大问题,也是学佛的大问题。
“无在不在”,就讲到空间了,时间跟空间两个,“十方目前”。
这个是爱因斯坦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空(时间、空间)合一起来,同样的也没有空间存在。
爱因斯坦死了以后,现在人们正在追寻这个路,才有今天的精密科技出来,所谓“量子力学”,到现在都在追寻这个,时间、空间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东西?大科学了!
悟道的人已经知道,“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在目前。”
所以佛有大神通,佛经常讲,释迦牟尼佛说我右手举一举,把他方佛的世界拿来放在手心,什么搓啊、揉啊,就像包饺子一样,包给你们看。然后又甩回去,另外一个方向去,他说十方世界里头众生没有感觉动过。
你说他讲的科学的理论呢,还是神通呢?都值得研究的啊。
把时空,时间、空间,现代人追求的大科学问题摆在这里,早就提出来。
·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备。”
然后这是一个大小问题。
讲时空(时间、空间),最后讲到大科学问题。整个的时空,就在一心之间。整个的时空,就在一念之间。
然后讲到大小也是一样,极大极小,小而无内,庄子讲过的;极大,大而无外。大小也破掉了,大小是你唯心造的境界,没有大小。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大到最大的时候,大而无外,无量无边。
最小的时候呢?小而无内,无量无边。
所以,“有”就是“没有”,“没有”即是“有”,跟老子讲的一样。
“有”中已经有“空”,“空”中已经有“有”。要这样去认识自心,参究自心。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心?照他《信心铭》这篇这样去参究。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若不如是”,如果说你不从这个观点去参究,就不好。
从这个观点去参究,“必不须守”。不能死守一念,在那里修定、修止。
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万法,修行法门很多,作用是同一个作用,一切就是一,就是一个。
“但能如是”,你这样认识清楚,去修行,不怕你不悟道,一定悟道,“何虑不备”啊!
从此去研究,正思惟修,这就是正参话头了。《信心铭》这一篇就是一个话头,你去参它,“何虑不备”。
·
最后,吩咐你结论: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真正学佛要“正信”。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心?你去参究这些,《信心铭》告诉你,那你就不迷信,得“正信”了。
最后呢,没有话讲,同佛说法一样,佛说法四十九年,无话可说。
“言语道断”,用思想语言来推测它、理解它都不行。
“非去来今”,好,同《金刚经》最后佛说的一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中国的这位禅宗祖师(三祖僧燦大师),我说南北朝时候,两篇大文章,一篇是三祖的《信心铭》,一篇是傅大士的《心王铭》,它比《信心铭》早,南朝梁代的。大家把这样的宝库丢掉了,自己不晓得参究了,所以特别提出来。
等于学密宗的人到西藏,不管哪一教,先修《百字明》。我一直在看他们好玩,这个《百字明》是根据吕纯阳的《百字铭》变成藏文、梵文的,还是根据《信心铭》变成梵文?总之是藏密的必修之课。
好了,今天给你们把三祖《信心铭》这一段交代完了,好好去参究。
不要说,接下去什么一个字都没有了。“老师讲过的,我也听过的。”有屁用啊!我也白讲,你也白听。
不过真到“白听”,你就有用了,可惜你们不是“白听”。
好了,可以休息一下了,休息。
—— 南怀瑾先生 / 讲述
《信心铭》
北齐-隋代·僧璨大师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备。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信心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