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不是,你广播一下嘛!不一定靠他广播啊,不会是啊?那个会嘛,薛虎会嘛。古道师:哦,那个没有,那个还没,那个到时候我会发给那个宏达。南师:好,好。关于这个,我们现在讲禅宗的啊,这一次讲禅宗我们从头来啊。每次都是从头来,每次有新的观点啊。讲这个禅宗语录,第一主要是为上次魏承思所发起的,上次的上海这班朋友,随便举行了一个七天的讲话,有关于禅宗,没有正式。第二是因为古道师发心,要恢复这个洞山的祖庭,曹洞宗的。这两个原因启发的,凑拢来。第三点,正式要讲禅的、禅宗方面的东西,是很重要,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唐代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中心是禅。维持了一千多年,现在已经差不多要断根了。形容,四个字是,不绝如缕啊!快要断绝了,禅宗,中国文化的中心。缕,就是一条线,一条丝线一样牵到,这根丝还没有断,完全没有(就)断根了,可是几乎要断根。我们现在要重新检讨一下,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跟中国文化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结合,产生了禅宗。尤其从达摩祖师这(里)做一个阶段,南北朝的时候到现在,非常重要。那么一般现在只有口头禅,原因大家都被一个东西蒙住了。禅宗祖师的语录里头,奇言妙语,四个字,奇怪的话,很巧妙的语言,这个教育的方式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学,很容易变成口头禅。可是对于奇言妙语的内涵呢,大家都不会深入去检讨。现在我们开始讲,对于禅宗祖师的公案、语录,奇言妙语的记录。公案,他们悟道的经过。非但要注重他们如何明心见性,如何了了生死。所以我叫大家特别注意的,他的出生,同他的死亡。为什么(要)那么注意他呢?这是一个生命的科学、认知科学的求证。禅宗离不开禅定,奇言妙语是般若方面,智慧方面是方便般若、文字般若方面。明心见性是实相般若,求证到必须要禅定,境界的般若。这五般若离不开的。所以禅宗呢,在外国人可以叫他是般若宗,也有个名称叫达摩宗,还有个名称呢叫佛法的心宗,根据《楞伽经》的,佛法的中心的中心,这就是禅宗。 那么我们要知道,佛法进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文化起了真正的精华的、精髓的那个作用,使儒家、道家过去所暗晦,不大清楚的,因佛法来,扎针一样,医生扎针,刺一针、一灸,调出来。哎,那个医师走啦?南师:好。这个有这样重要。要研究这方面,从头来过,所以我叫谢锦扬找出来,怎么这么一个成仙成佛生命的(本有)功能的法门,到中国来变成这样一个文学奇妙的东西,这条路线,必须要了解,几篇文章做基础,把佛教、道教,一切宗教的外衣剥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听起来很好听,世界上真的悟道了,认得自己“心”没有?几乎没有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很容易,但是要科学一样,同我们现在自然(科学),要求证、要实验的,必需是禅定。一般人研究禅学啊,根本没有得过禅定,包括我们现在一般活到的。我常常说,我公开讲,你们看过我一本书《如何修证佛法》,几十年前我在台湾提出来。我的几十年经验,接触方外人,出家的叫做方外人,接触在家的各方面,能够初步的禅定,四禅八定,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几乎都没有。这是很悲哀的事。所以求证方面没有了,把这个禅宗就变成口头语了。 所以我叫谢锦扬,今天吩咐他先要抽出来梁武帝的时候,第一个,有一篇文章,傅大士的《心王铭》,对吧?南师:《心王铭》。第二篇文章是三祖僧璨的,三祖吧?南师:《信心铭》。第三篇重要的,就是六祖以下的石头希迁禅师的,也是曹洞宗的祖师的,青原禅师以后的,石头希迁禅师的《参同契》。第四篇文章是,变成曹洞宗的重要的宝贝中心,《宝镜三昧》。配合禅修的研究,是非常重要一个路线之一。至于他同临济宗,同五宗宗派的比较,是每一家的教育的方式,教育后辈如何明心见性,如何达到身心解脱、了生脱死的教育的方式不同。所以五个宗派不同是教育的方式。可以说与他们每个祖师的个性,同地方语言环境的关系。大概这个要点。最重要的,还有个要点,要懂得中国历史的文化的演变,配合每个朝代,中国历史朝代。中国历史朝代政治、教育、经济、文化、艺术等等的演变,同这个都有关系。这就是文化大系的转变了。所以这几篇先重要。譬如我们已经提过啊,石头希迁禅师《参同契》,大家回去以后有没有仔细研究?里头都是见地与功夫的配合,重要的没有几个要点,自己要真正的体会。譬如《参同契》里的希迁禅师提出来,所以昨天,前两天跟古道俩讲,当希迁禅师,这位祖师写《参同契》,他已经反对门派的观念。道、真理只有一个,这个法门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南宗北派,也没有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的差别,这个就是佛法真正精神。 所以讲禅宗,并不是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是一个做标记,并不是这里开始。佛以前推崇七佛,过去劫的十方三世诸佛,只有一个中心,这个道。人类就没有断绝过,连续一条线下来。中间看到是断了,没有断。即使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也有人出来,这个叫辟支佛、缘觉佛、独觉佛。辟支佛、缘觉佛是无佛出世的时候,没有真的释迦牟尼佛啊,弥勒佛啊,弥勒佛还没有来了哈,迦叶佛啊,过去七佛。他不在了以后,并不是这个道断了,存在。那无佛出世的时候自然也有佛,就是独觉佛、缘觉佛、辟支佛,仅次于佛。有这个传承。这些观点要了解。然后最重要的,如何修持、亲证,不要给这些语录的(奇言妙语)骗住了。所以我们这三天停课了,中间有岔档,大家回去对于这个《参同契》与《宝镜三味》有没有仔细看?不要光在,我们晚上讲课来听听,书本一合,好像也懂了,书本一合回去什么都茫然,这就很可惜了。不是我、可惜我个人浪费精神,我替大家可惜浪费自己的生命。这是希迁禅师的吩咐,“奉劝(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啊,把这个生命时间不要浪费了,所以回去要参究、研究。 禅宗讲一个参字,很重要。参字啊,包括了佛教经典说禅定,戒定慧的定、大小乘的定。定是一个总名称哦,每个定有他定的路线,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换一句话呢,有百千三昧。三昧那个定的境界。等于石头禅师的《参同契》“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包括了魔道、阿修罗道、外道,也有他的境界。你不然魔道、阿修罗道、外道,不是唯心的吗?也是唯心的,都有关联。所以参字呢包括了定。“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参合进来。参,包括了止观,还不在于止观。学禅宗是智慧的观,观里头自然有定,有止,有境界。有境界,又脱开了境界。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是“渠”,都是他,都是客位。那个主位是明心见性这个本性的问题,心性的本体问题。这些都要切实研究,这个“参”。所以听这个禅宗的课,在“参”。譬如我提出来,我们曾经讨论过,前面这些篇文章还摆在一边啊,刚才《心王铭》、《信心铭》,石头禅师的《参同契》,乃至云岩禅(师)《宝镜三味》,同洞山所推荐的,这还摆在旁边。譬如讲到希迁禅师的了不起,你就要研究,看《指月录》,先看他的人,不要轻易看过去。《指月录》录的是要点,最好你也找到这个《高僧传》。像希迁禅师大家读了注意吧?他从小生来,母亲怀孕他就吃素了,是不是啊?南师:生下来他当然吃素了。一个很特别(的)人,是个豪侠的人,想象中的这个人力气很大,气派很足,哈,一个侠义道中人。你看地方上崇拜迷信,杀牛,杀生拜神,他没有出家以前他有不同意,公然把人家要砍的牛拉下来,不准杀,抢下来。把些神庙公然毁掉,一个人怎么做得到?他到哪里,人家怕他。当然里头讲武功也很高了,气力很大,是不是这样?不知道。他天生有一种威严、威望,地方人服他、怕他。也许妒忌他,怕,不敢。他说不准就不准了,这个气派很难的。 怎么跑去出家了?出家是跟六祖出家,六祖死后,大概很短时间,其实他很有心得了,你注意他的修持。每天坐在那里,打坐坐在那里已经没有身体感觉,身心皆空了。这句话特别注意。南师:做不到吧?给身体的感觉、气脉,不在酸痛就在难受。为什么?他怎么那么快?也没有说他用什么六妙门啊,用什么气功啊,也没有说他十六特胜啊,他的禅定是走的哪一路?这个禅宗的定?八万四千法门,他的法门是什么?就是无门为法门。这要懂《楞伽经》了。如果你拿听过的《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来讲,他走得很高哎。他下手入手没有走这些法门来,就是空念头,一空就到底,般若。他已经做到了,可是师父走了,六祖走了。所以他还在那里,只记住六祖,他问过六祖。那么这个里头你看到这里就要注意了,他也晓得六祖快要走了,“师父啊,你百年以后啊,我跟谁啊,修行?”是不是啊? 南师:“寻思去。”哈,就两个(字),寻思。那么他后来,所以因这个首座的指点,去找青原禅师,这个对话你就要注意。这个对话里头都(是)功夫与见地。所以他到,后来唐朝,这个里头碰到一个故事。他遭遇了,年轻这样出身,等于晚年年纪大一点遭遇一个故事,是什么?唐武宗(灭佛),我们佛教史上文化(事件),毁佛。整顿宗教,把佛教的和尚都赶去还俗了,整理佛教。而且和尚是,逼令和尚都还俗了。遭遇(这)个,因此他躲到石头。这一段我们要懂历史,一查,你研究他的时间,他在这个阶段。所以说,你这样看清楚了,读那个《参同契》。他中间譬如说给大家讲的用功的法门,这就是功夫。明暗两个问题,“当明中有暗”什么?南师:相睹(遇),对,你们还记得,还不错了。我们打坐起来张开眼睛是看到光明,是吧?南师:他告诉你怎么?“勿以暗相睹(遇)”什么意思?“当暗中有明”,怎么说啊?夜里打坐,譬如……南师:对啊,这什么意思?不要随便读过去哦。这个就是见地与功夫合一的,不走普通小乘的四禅八定,也不走这个十六特胜呼吸法、什么法,完全是智慧直接透进去。《楞严经》提到过吗?南师:《楞严经》怎么讲呢?佛引导阿难,当你开眼见明,对不对?闭眼见暗,明暗有代谢,是吧?暗来就明去,明来就暗去。明暗是现象境界,你那个知,见明见暗的不在明暗上面。找你的心性。是不是这样?南师:大家听了要再用心、用功了。这个就不是普通的禅定,那就高了。换一句话说,当我们打坐的时候身体有障碍,有痛、有酸、有麻,是吧?南师:当在麻痛中,有一个不麻痛的,勿以麻痛去碰。当你不麻痛,完全清净的时候,有一个不清净的你要找出来。这就是禅宗心法,佛法的中心用功了。所以大家听了不要白听的。这些我们三天没有上(课),我提起注意,不要空过了日子。下课以后,或者白天,每天既然要研究,你要反复,这几篇看一下。 然后我们接下来,上次讲到石头希迁禅师的弟子了,曹洞宗重要的,禅宗的大、真的大东西来了,后代啊,这已经到了唐代,这个要懂得历史配合哦。我常常提倡讲文化要经史合参,历史跟文化的发展、经验,两个要配起来,叫经,经典,文化的中心,同历史社会的演变,一个时代的演变,要配合来研究。药山禅师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中唐,快到晚唐的边上了。唐代两三百年,分初唐、中唐、晚唐,我们历史惯用的术语。文化到了中期了,是唐朝的政府的演变、政体的演变,中间有很多的演变。在佛教里讲也有很多也演变,已经过了,差不多已经快到那个唐朝的武宗,所以佛教史叫三武一宗之难,毁灭佛教的时候。武宗也过了,药山禅师出来。我们记得上次讲了《指月录》看到啊,药山禅师出来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啊?请哪一位报告讲一下看。哪里人,怎么出生,怎么一个经过。你来答一下,古道。古道师:对,新绛县。姓韩的一个家庭出生的。十七岁的时候出家,然后在南岳衡山受的戒。但是他出来的时候“博通经论”,出家以后“博通经论”。古道师:但是有一天,就非常这么刻苦用功的人,这么戒行精严的人,有一天感叹道,“哎呀”,他说,“大丈夫当离法自净”,他说这些在我寻言,这个寻经这个这个……古道师:知识,这个应该离开这个,去找到真正的这个……古道师:啊,中心。解脱的这个,也就说明心见性的事情。怎么能,就说在这些经教语言文句上,在那边这样耗费时间呢?古道师:“谁能屑屑事细行於布巾耶”,然后才去参访石头希迁和尚,这样子去的。南师:是。参访怎么样?整个你等于讲一个故事,演一个电影。古道师:然后当他见到石头的时候就问,他说啊,这个“三乘十二分教”,也就是这十二部经典呐,佛教的这些经论呢,我呢粗略地知道一点。古道师:但是这个曾经听说南方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这个我实在是不明白,能不能赐教?然后就请教这个石头和尚,“慈悲指示”。 古道师: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这样那样都不行的时候,你该怎么办?然后“师罔措”,师不知道,哎呀,没办法回答。南师: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这样那样都不行的时候,怎办?怎么样?他就……古道师:然后石头和尚就说,石头希迁禅师就说,“哎呀,看来你这个缘分呐,缘法啊,不在我这里。”古道师:“你的因缘不在这里,你还是到这个江西去找这个马大师吧。马祖道一禅师去吧。”后来他就,这个直接就到,后来就告别了石头希迁禅师,就去马祖道一禅师那里去了。然后他去了以后呢,还是问前面那些话。古道师:见到马祖以后呢,还是把前边问过的那个话重问,也就说……古道师:对话又重新说了一遍,等于。结果呢,马祖说得也很有意思。他说,我有的时候啊,让你注意这个瞬目扬眉间去体会,也就是日常生活中…… 古道师:一眨,开眼、合眼、闭眼,甚至这个细微的动作中去体会。有的时候呢,不要让你去在这种方面体会。那有的时候这样,就是在这个瞬目扬眉间体会也不行,有的不瞬目扬眉间体会也不行。那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实际上跟前面这个石头希迁禅师说的话,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啊,就是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这样那样都不行的时候怎么办?实际上说的一个道理。但是前面石头希迁禅师说的时候他可没有明白,但是马祖道一这样的时候,他却明白了,“(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古道师:当下明白了。然后,哎呀,非常感激,然后趴下来,这个顶礼。顶礼磕头,按现代话就是磕头。然后马祖说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就在这随便磕头了。古道师:然后这个药山就说,药山禅师就说,他说我在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啊,是蚊子在叮铁牛呢,这样子。古道师:咬不进去,没有明白嘛,等于。但是等于说今天是明白了。然后马祖道一说,啊,如果你真这样的话,你自己好好去保养护持。这是,那天就到这个地方。 古道师:因缘,就这样。但是他真正明白了个什么呢?就是这里面我们就说,在研究这个的时候啊……古道师:我在石头那边就跟蚊子叮铁牛一样,但是你这里就好像,就下面的话没有说。但是他到底明白了什么东西呢?古道师:契入了,契入了个什么东西呢?这个也是比较,就是我们在读这个公案的时候呢……南师:这要参,回转来,读禅宗语录,这段看完了,不是文字了解,丢开了文字,就要回转来自己看了。譬如说我是古道,或者我是南怀瑾,或者我是李素美,就回转来看自己。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不对的也不对,你说怎么办?空也不是,有也不是,他教理、佛经提都不要提了,你不要给他谈教理,他都通透的。换句话说,佛经都不是,你懂的都不对,不懂的也不行,怎么一个,如何用心啊?这个时候心境是个什么东西?就在这里参究了。就是参究这个。他,其实呢他两个,石头希迁跟马祖讲的差不多是一样的话。两个人没有电话沟通过哦,两位大师没有电话沟通过,等(于)。怎么讲得一样?他们怎么那么心心相印?可是他在石头那里听了不懂,石头那个时候在哪里啊?起码走好多天的路,走很久才跑来见马祖,一直怀疑这个问题。结果见到马祖,同样的,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豁然开朗,就明白了。这个明白了有个什么方法?有个什么境界?这就是禅宗,下面没有给你下注解,要你自己体会。假使你是他,他是你,在那个环境(下)。这是叫参话头。语录上所记录这段公案是叫你参究,自己体会,给你做榜样。应该这一段下面有些小注解,对不对? 南师:这些注解我暂时叫你不要看,看了你们更迷惑。这是后来参究这些祖师,参通了的,给自己的门人、弟子,或者是道友,对话的精彩的记录。编撰这个,著这个《指月录》书的人,书都,把这些语录看得很熟了,把精要的拿过来放在下面,帮助你的参究。参究不是去研究思想哦,回转来观心。你把所有的道理同他一样都丢掉,所有的功夫身心都丢下来,那个时候是个什么境界?什么情况?这是我用现代话给你们做个注解,帮助大家如何去体会。不用一个名字,如何去观心。一讲观心,你们又上当了,听我的口语就去观心了。当然,你这样参究已经在观心了,啊,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讲这样。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