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刷多了,总有几个网红不经意间成为我们的“熟人”。不过,刷多了,难免有审美疲劳,自然而然就被我们打入了“冷宫”。
比如,抖音里面有个专门拍摄教师方面的信息的网红,刚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觉得他搞怪有趣,观点犀利,说出了大多数老师的心声。从8月中下旬开始,再看他的视频,我就感觉不对劲了,天天在制造开学焦虑。往年开学没那么焦虑的我看多了他的视频,竟然也有点开学焦虑。后来,我就反思,我的焦虑怎么来的,才知道大数据都在给我推“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就莫名焦虑”之类的视频。好吧,果断取关。
远离一切给我们带来不好情绪体验的因素,人也好事也好,当你发现不对劲的时候,趁早抽离。
我还查了下这个所谓的老师网红的资料。人家压根就不是什么真正的老师,北京某学院毕业,本身职业应该是演员、模特之类,好吧,我懂了,是来打老师的感情牌,然后橱窗了挂满了老师这个职业所需要的大大小小的物件。所以这个网红吸人眼球的本质就是为了卖货。
果然,评论区有很多他的忠实粉丝,也有很多尚在犹豫的新粉。“**小蜜蜂怎么样?质量好不好?”本来就是人手一台的工作必需品,在哪里买不是买,但是市场价几十到几百不等的价格,在这里直接就是近三百,有些老师还是有点迟疑。“我用了觉得很好。”一位不知道是忠粉还是“托”的用户回答道。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冲着那位“网红”下单的。但我是不会在网络平台产生这种冲动消费的。
首先,我们老师本身就是这位网红的目标消费人群。他本身在消费我们教育领域的“梗”,试图“共情”老师,然后再试图割老师的“韭菜”。好吧,既然彼此娱乐,我为什么要为充满商业的气息的算计掏腰包?
我要买东西,我宁愿到“董宇辉”直播间买,人家本质就是“商品平台”,不存在感情绑架,而且是“商品+文化附加值”的模式。
其次,我在某宝某冬下单不好吗,7天无理由退货,还一年包换不退。平台过硬服务有保障……
好吧。我有点啰嗦了。也许是过度发挥。
罢了,这个世界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屏蔽。网络时代我们尤其有这种权利,比如“关注”和“取关”,你高兴就好,何必在意别人怎么看。
要是我们连这点权利都没有,做人有什么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