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百万年!省博万件文物首次亮相

政务   2024-12-27 12:15   湖北  


12月26日

湖北省博物馆

“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

重磅上新

湖北文旅带你抢先探馆

一起来欣赏国宝文物的风采



上新1.6万余件文物

约半数首次亮相



以“极目楚天”为主题的湖北通史展,分“湖北古代文明展”“湖北近代风云”湖北现当代英杰”三个既独立又关联的展览。展陈面积总计约4300平方米,展陈文物1.6万余件,约一半文物系首次展出。




其中,“湖北古代文明展”,从百万年人类史讲到清代中期,遵循“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展示湖北文明发展历程、凸显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理念,突出湖北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湖北近代风云展”,重点展示晚清汉口开埠、洋务新政、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展现近代湖北人民探寻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及自立自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湖北现当代英杰展”以现当代湖北名人为中心,串联展示湖北现当代历史进程。



历时8年跨学科研究

揭示百万年前古人类模样


步入展厅,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即映入眼帘。该馆保管部主任蔡路武笑称,“别看这两件其貌不扬,可是国宝级文物,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珍贵资料,相比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明星文物毫不逊色。”


同日,湖北省博物馆还发布了镇馆之宝“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的复原像。


新发布的两个复原像,颧骨、鼻子、吻部都相对突出。参与过“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发掘工作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冯小波说,这些化石体现了早期人类的特点,经研究表明,“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女性,年龄25至45岁,距今约100万年;2号头骨化石,男性,年龄25至45岁,距今约100万年。





2017年6月,“湖北省郧县人头骨化石高精度扫描及相貌复原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由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组成多学科、多领域、跨专业的强大科研团队,开展了历时8年的艰辛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郧县人”1号头骨、2号头骨相貌复原像和复制件(左右两边黄色头骨为复制件)。图/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冯小波介绍,研究步骤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高精度扫描头骨化石和颅骨相貌复原。研究团队首先通过高精度工业级扫描仪,多次扫描“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科学、精准重建“郧县人”头骨化石模型;然后以颅骨为基础,以人体头面部的解剖学规律为依据,在颅骨模型影像上,借助雕塑、绘画和计算机图像等造型技术手段,塑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肌肤、毛发等细部,重建颅骨的生前面貌。


相关研究认为,“郧县人”脑容量不小,甚至大于之后的北京人,可能与“郧县人”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有关。冯小波说,“郧县人”生活的学堂梁子位于汉江左岸、曲远河汇入汉江的河口。当时气候属亚热带气候,这里位于森林边缘,有少量草原,有水量丰沛的汉江,对远古动物和古人类而言,可谓水草丰美的宜居之地。可以想象,汉江边的“郧县人”生活还算“比较滋润”。女性成员采集野果,男性成员到草原、森林打猎,鱼类、肉类等食物资源比较丰富,这也许就是“郧县人”脑容量相对较大的原因。



12月26日,湖北省博物馆发布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复原像(左为1号,右为2号)摄/何宇欣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说,此次“郧县人”头骨化石相貌复原,集合了古人类学家、刑侦专家、三维复原专家、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是首次对距今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开展的科学的相貌复原工作,对古人类化石相貌复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也是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一次生动实践。


据悉,1989年、1990年、2022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掘出土3具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填补了古人类演化链条100万年时间节点的缺憾,为研究东亚直立人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郧县人”头骨化石自亮相以来就震惊世界,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登上美国《Discovery》杂志和英国《Nature》杂志。今年8月,“郧县人”被编入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郧县人”1号(右)、2号头骨化石。摄/何宇欣 



冯小波表示,随着对“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深入研究,相信对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化,也期待未来还会有更多“郧县人”的新发现。



众多精品文物

串起荆楚百万年



难得一见的“太阳人”石刻被放置在独立展柜,其石板一面用简练的线条印刻人像,腰部两侧刻星辰,头顶正上方刻光芒四射的太阳,是长江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太阳崇拜图像。另一件黑色石雕像仅有拇指大小,却刻画得细致入微,其面部瞠目张口,神态生动逼真,是一件珍贵的原始石雕艺术品。





发现于湖北崇阳的兽面纹铜鼓,为目前所见两件商代铜鼓之一,另一件藏于日本。与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铜卣及铜钺、铜爵等大量青铜酒器,共同诉说着古代青铜铸造技艺之高超、青铜文明之辉煌。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语书》《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与中国最早家信黑夫木牍等,为秦一统提供珍贵佐证材料。双面雕木梳及大量漆盘等日用品,则让人感受跨越时空的烟火气。





出土于云梦的“关内侯印”金印,体现了汉承秦制实行二十等爵制;江陵纪南城出土的三国吴“黄武元年”铜弩,由木弩和铜弩机两部分构成,是湖北三国文化的实物见证。





唐宋时期的湖北人文荟萃,展览以多项辅助展陈,集中呈现与湖北相关的诗歌、名人。罕见的宋代大型石刻及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相关的书、画、文献等,也亮相展览。





明代分封在今湖北的藩王众多,至清初,湖北基本确立了今天的行政版图。展览重点展出了多座明藩王墓出土的精美“皇家遗珍”,及武当山传世的大型真武铜像等。一件腧穴针灸铜人立像,全身铸有15条经络和354个穴位名称,穴位的定位与明中期的医学文献一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策展挑战

在于通史的叙事模式


策展人、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介绍,尽管在南馆展出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明星文物很震撼,圈粉无数,但对不少观众而言,仍渴望有一个能全面了解湖北历史的展览和场所。





“‘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正是用文物加图文资料的形式,全面概述湖北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大事件。”曾攀说,策展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是通史的叙事模式,办一个从百万年人类史讲到现当代的通史展,在全国并不多见。在叙事手段、叙事方式、展览风格上,经反复论证、请专家把关,最后决定采用目前的三段式呈现。


曾攀还称,省博很多年没有办过全面呈现湖北近代风云、现当代历史的展览,此次展出的众多文物都是首次亮相。其中不乏刘静庵画像、宋教仁七言对联、孙中山题“诚仁医院”横幅,董必武蓝衫改制的婴儿服、李先念使用的怀表、陈潭秋家书等珍贵文物。




编辑/楚小游

来源/湖北日报
供图/海冰
编发/湖北文旅




今日话题

💬

你想去看这个展吗?欢迎点赞、在看,并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哦~



关注我们





-  END  -


本公众号为公益文旅宣传,如有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致电删除

湖北文旅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微,致力打造权威、多彩、实用的湖北文旅综合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