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宣汉】宣汉老家的年味

政务   2025-02-03 17:58   四川  


我的老家坐落在大巴山南麓宣汉县境内一个名叫陇溪沟的地方,当冬日的寒风开始在山谷间疯狂呼啸而过的时候,村里的人们就开始为新年的到来做准备了。



那时候,冬月末杀年猪的场景特别热闹。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院子里的孩子们则兴奋地跑来跑去。大人的欢声笑语和猪的嚎叫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冬日的寂静。新鲜的猪肉被切成条,撒上盐巴腌制四五天,然后悬挂在火塘坑上方,借助煮饭时柏丫、木柴产生的烟雾来熏烤;用来做香肠的小块猪肉与花椒、胡椒、大蒜、盐巴以及适量的白酒搅拌均匀,灌入猪小肠后再挂到火塘坑上方熏烤。经过半个多月的熏烤,腊肉和香肠慢慢变得色泽红润,香气四溢。每一块腊肉、每一节香肠都包含着家的温馨,是年三十团圆饭桌上最诱人的美味。
还记得小时候,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我每天都掰着手指头期待新年的到来。记忆最深刻的是,从小年那天早晨起,父母就按照老家的传统习俗,井井有条地忙着过年的事务。
腊月二十三这天,我们老家必须送灶神菩萨上天。当天早晨,母亲早早起来煮好早饭,吃过饭后,父母就准备打扫清洁。先把锅碗瓢盆一个个搬到院坝,不能搬动的东西就用报纸或者破竹席之类的东西遮盖好,防止落上灰尘。接着,父亲从屋后的竹林里砍回一根慈竹,去掉下面竹节的枝丫,保留顶部三四个竹节的枝丫,做成扫帚。
打扫之前,父亲找来旧衣服旧裤子换上,头戴一顶草帽,一边清扫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我要送灶神菩萨上天,保佑全家人一年四季平平安安”这样的吉利话。把屋内墙壁上的蜘蛛网、浮尘打扫干净,要大半天时间。打扫完时,父亲全身都是灰尘,只看见两只眼睛在动。母亲则忙着用抹布擦去屋内物件上的灰尘,把搬到院坝的锅碗瓢盆、桌子、椅子擦洗干净。
送走灶神后,腊月二十四简简单单地把小年过完。中午和平时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煮鸡蛋,说是让我们小孩子吃了能保一年平平安安。吃过午饭,母亲泡好黄豆,父亲准备好柴火,为第二天做豆腐做准备。

腊月二十五,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开始推磨,母亲一勺一勺地喂泡好的黄豆。等我天亮起床时,父母已经推完黄豆,磨出了一大桶白色的豆浆,父亲正一瓢一瓢地把豆浆往摇架里倒。母亲则握住摇架的两只角不停地摇,豆渣在纱布里左右翻滚,乳白色的豆浆透过纱布流到下面的木桶里。豆渣被母亲做成豆粑或者用来喂猪。此时,木桶里的豆浆已被父亲倒入铁锅,用大火烧开,母亲把磨好的石膏水分几次点入锅内,渐渐的锅内散发出豆腐的香味,豆浆变成一团团白白的嫩豆腐。
母亲知道我和妹妹、弟弟嘴馋,就给我们每人舀一碗嫩豆腐,再舀上胡豆酱,我们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再把洗干净的豆腐箱放在一个木盆上,用过滤豆渣洗净的纱布垫在豆腐箱内,然后把锅内的嫩豆腐舀进豆腐箱,用箱盖压在隔着纱布的嫩豆腐上,随即搬来一块石头压在箱盖上。顿时,嫩豆腐受压力挤压排出水分,大约一小时后,一个四四方方的豆腐就出箱了。接着,母亲顺着纹路切成四四方方的豆腐块,一些留着过年用,一些切成小块做红豆腐。
到了腊月二十六、二十七这两天,父亲上山砍柴,通常砍的是青杠树。青杠树虽然看起来湿润,但燃点很高,烧火没有烟雾,炖出的肉格外香。记得十岁那年,我跟着父亲到寨子堡山上砍柴,路上父亲再三叮嘱我只是去玩,可回来的时候,我却扛着一根拳头粗的青杠树,还得到了母亲的夸奖,说我“长大了,能为父母分忧了”。
好不容易熬过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大年三十最让我兴奋。按照惯例,腊月三十上午杀公鸡是父亲的活,母亲忙着煮团圆饭。那时过年没有电视可看,小孩子的游玩活动就是踢毽子。每年杀鸡的时候,只要看到父亲把公鸡捉在手里,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就像跟屁虫一样,跟在父亲的身后。父亲在地坝边把公鸡杀了之后,马上扯下鸡毛,分给男娃女娃一人一份,母亲抽空做成毽子,正月初一我们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踢毽子比赛。

大年三十晚上,家里烧着青杠树柴火,一家人围在土火坑边烤火,爷爷奶奶和父母一边聊天,一边吃着瓜子,等待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小孩子也没闲着,跑来跑去玩耍,一会儿依偎在爷爷奶奶怀里,一会儿站在父母身旁,等待晚上十二点长辈们发压岁钱——那可是我们小孩子从年初盼了一年唯一的一元压岁红包啊,所以要熬到新年到来,领了红包才欢欢喜喜地上床睡觉。
大年初一,大人们早早起床,给我和妹妹穿上新衣,煮好汤圆,然后去爷爷奶奶家里。拜年的人穿梭在山间小道上,大人们的问候声、祝福声在山野间回荡。我和那些孩子们一样兜里揣着糖果和零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岁月流转,家乡的年味或许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改变,但那份深深的眷恋和浓浓的亲情,依旧没变。儿时的年味,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成为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文:吴兴华  朗读:向颜睿

编审:杨元华   责编:向 萌  编辑:严资策


宣汉发布
传递最权威的宣汉声音,讲述最生动的宣汉故事,展示最立体的宣汉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