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在毛姆30岁时创作的作品《旋转木马》中,他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叙事技巧,将三个故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尽管前几本小说除了《兰贝斯的丽莎》并未引起太大反响,但现在回顾,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拙劣之作。
莱依·多瑞斯是伊丽莎白·多瑞斯的远房亲戚,一个不合群又不听规矩的女性。令人意外的是,在伊丽莎白的遗嘱中,她让莱依在57岁时继承了全部财产。
故事进展到莱依家的晚宴,各种主要人物登场:弗兰克·赫里尔,30岁的圣路克医院助理医师,是少数能逗乐莱依小姐的人之一;牧师阿尔杰农·兰顿和女儿贝拉;巴洛-巴西特夫人和她的儿子雷吉;弗兰克的朋友巴兹尔·肯特;传教士牧师科林森·法利主教;以及年过半百但依然迷人的卡斯汀太太。
毛姆在书中一直在暗示人物之间及与《克拉多克夫人》故事的联系。一段对话透露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暗示着更深层的故事情节。
尽管《旋转木马》中的三个故事各自充满不幸,毛姆最终选择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旋转木马的意象贯穿全书,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意义。莱依和弗兰克的对话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将生活中的苦难与美好相对立,呼应着作品主题的深刻内涵。
读后感悟:
学术的核心在于追求真理,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学者应当怀着对真理的敬畏和执着,超越功利的诱惑,以纯粹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动力进行研究。古希腊哲学家们就是最好的榜样,他们探讨世界本源的热情,从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都是在追求真理之路上不断前行,这种对真理的纯粹追求是学术发展的基石。
当学术与功利过度联系时,就会丧失独立性和客观性。如今,一些学者为了职称评定和项目经费而从事研究,导致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频现。真正的学术应当超越功利,以对知识的贡献和学科发展为目标,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源于对物理世界本质的深刻思考,其理论对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精深学习理念强调设定清晰目标、挑战自我边界,通过犯错不断进步。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不能止步于表面,而是要深入探究,对某一领域有透彻理解。比如,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时的深入研究,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
学术创新需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同时保持严谨治学态度,确保研究结果可靠。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大胆假设,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验证逐渐被接受。跨学科研究变得愈发重要,不同学科的融合为学术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方法,拓展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工程便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为医学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学术的繁荣离不开自由的氛围,学者应当能自由表达观点,不受外界影响。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学者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激发。蔡元培在北大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培养了众多杰出学者。
读后感悟:
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在阅读过前两部《X的悲剧》和《Y的悲剧》之后,才开始逐渐领悟“悲剧”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呢?延续着前两部珠玉在前的悲剧,这一幕依然令人震撼。福塞特参议员的离奇死亡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他被发现被刺杀于家中,而现场的一只小木盒将嫌疑指向了一位当天刚刚出狱的囚犯。究竟他是否是真正的凶手?这起凶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在等待并追寻真相的过程中,答案似乎即将揭晓。这背后的残酷揪心,相对于前两个案例,这宗案件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就如同看似平静的大海下暗流涌动一般。这本书采用了独特的视角,创作背景设定在前两个案件的十年后,主角雷恩先生已经年迈,作品风格也与之前迥然不同。故事以一位魅力非凡的女性角色——萨姆巡官的女儿佩辛斯——的视角展开。她拥有远超乎父亲的洞察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还带有女性的温柔与魅力。这种特殊侦探的第一人称叙事注入了“悲剧系列”中一丝活力,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细腻。这种变化或许会有不同看法,但毋庸置疑,奎因终于在严肃的逻辑推理小说之外,悄然向社会派迈出了一步。
作者同时刻画了一个独特而鲜明的角色——阿龙·道。虽然雷恩先生是永恒的主角,但阿龙·道则是暴风中的风眼。就像佩辛斯自问的:“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意这个可怜人的死?他对我们来说毫不重要——至少在个人层面上不重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吸引了我们——或者说,那件事赋予了某种抽象的意义。” 阿龙·道是一切的起因,也是一切的终结。他备受命运摆布,承受着巨大的苦难,显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他身上同样存在着人性的软弱和卑劣。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他的故事才如此震撼,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悲剧,让我们为他的波折命运而感到痛心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