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马某,男患,65岁,因消化道出血而住院,因病情危重,护士为其置入留置针,入院的第二天,护士为其连接液体时,发现针头堵塞,便下意识的用手反折了滴管上方的输液管,并用力挤压了几次滴管,虽在这种操作下堵塞的针头被通开了,却导致了患者置留置针的一侧肢体肿胀疼痛严重,后转去上级医院检查治疗,诊断为血栓,为此所在医院给予了相应赔偿的同时也对该护士进行了辞退处理。
类似的情况在各级医院屡见不鲜,最终由护士承担全部责任的案例比比皆是。也许在你的医院,你的身边,甚至在你身上就曾发生过!
这公平吗?这合理吗?即便心中有再多的委屈,即便有无数的理由,我们又能去哪里申诉呢?今天,我在论坛上看到一段话,深感共鸣。
“我真替这位被辞退的护士感到不平!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处理过的一位小护士。她在输液接瓶奥美拉唑后接输白蛋白时,输液管堵塞,结果个人赔偿了1000元。我于心不忍,于是在护理大会上花了5分钟时间进行了科普讲解。
临床治疗涉及许多细节问题,需要经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整理分析、教育普及和总体提高等一系列科学步骤。仅仅将责任归咎于当事人,尤其是护士,这是不公平的。
护士只是医药行业中的一个专业群体,她们常常处于发现问题的第一线。让她们独自承担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全部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
为什么在临床治疗中出现问题,发生不良事件时,最终的处理结果往往是将责任推给当事护士?这种处理方式对护士公平吗?外人或许觉得解气,但对于护理群体来说,这真的公平吗?
这种严厉的惩罚措施是否考虑过护理人员未来的生计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真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吗?难道不会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吗?
护士流失的原因之一,无疑包括了这种不公平的处理方式。对此,你是否认同?
在临床治疗中,发生此类不良事件时,如何公正、合理地处理,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是医院管理层和护士群体共同面临的严肃问题和现实挑战。
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制定详细的静脉输液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流程。
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调查和改进。
2、加强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静脉输液相关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各项操作规范。
3、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避免因人手不足导致的疲劳工作和操作失误。
提供高质量的输液设备和耗材,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安全性。
4、强化监督与评估:
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输液操作进行现场检查和评估。
采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输液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问题。
5、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促进护理、药剂、感染控制等多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输液安全措施。
定期召开多学科联合会议,讨论和解决输液安全中的复杂问题。
1、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在进行静脉输液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皮肤消毒和穿刺。
仔细检查输液设备,确保输液管路无空气残留,输液器和针头完好无损。
2、密切观察患者状况:
输液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注意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3、加强沟通与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输液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
教育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保持适当的体位,避免剧烈活动,以防输液管路脱落或移位。
4、规范记录与交接班:
详细记录输液开始时间、药物名称、剂量、滴速等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交接班时,详细告知接班护士患者的输液情况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确保连续性和一致性。
5、积极参与培训与学习:
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输液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护士发生临床治疗上的不良事件,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和遇到的坏事。
但是,事件发生后,医院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当事护士一开了之,而是要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整理分析、教育普及、总体提高等一系列管理应对举措的基础上,对当事护士公平公正的正确处理,而不是大刀阔斧的辞退了事,当事护士也要借助组织的力量,拿起法律武器,勇敢的维护自身权益。
来源:华医网,侵联删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