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
10月10日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1992年发起,
今年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宣传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份精神卫生健康知识,请大家查收。
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一
01
学龄前儿童(4-6岁)
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
02
学龄儿童(7-12岁)、青少年(13-18岁)
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
他们的“小情绪”和“小心理”
二
01
“无缘无故的”情绪波动,真是无缘无故吗?
如果孩子一会儿开心,一会儿烦躁,别急着以为他们是“矫情”或“作”。其实,孩子的情绪波动有很多原因。首先,身体激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的快速转变,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体内的荷尔蒙像在坐“过山车”。其次,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情绪调节的技巧,有时遇到一点小挫折,情绪就像气球一样“嘭”地炸开了!
怎么办呢?
当孩子突然变得暴躁或低落时,不妨试试做个“情绪侦探”,轻声问一句:“今天学校是不是发生了什么?”这样一来,孩子可能就愿意和您分享那些压在心底的小烦恼了。
02
“我不想去上学!”这可是个“信号灯”
每当孩子闹着不想上学时,家长们第一反应可能是:“又不想学习了吧?”其实,拒绝上学可能是孩子在传递“我遇到麻烦了”的信号。不管是因为功课压力大、被老师批评,还是与同学闹矛盾,甚至被孤立,背后总有个“小心理”在作祟。
如果孩子一连几天都说不想上学,那就不是简单的“懒惰”问题了。这时候,您可以试着温柔地问问:“学校里有没有让你烦心的事?”如果孩子说出了自己的苦恼,家长就可以适时地提供帮助,比如与老师沟通、减轻学习压力等。
03
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是“成长宣言”
青少年最常见的“小情绪”之一就是“叛逆”。明明之前还像个小猫咪一样黏着您,转眼间就变成了只不听话的小豹子,啥都要和您对着干。比如您说“不要玩手机”,他们偏要玩;您说“早点睡觉”,他们偏要熬夜。
别急,这其实是青少年逐渐走向成长的表现。他们通过挑战父母的权威来尝试确立自己的身份和立场。换句话说,这种“叛逆”就是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发出的“独立宣言”!家长们可以在这个阶段保持冷静,选择在原则问题上坚持,在其他小事上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被认可。
04
“我就不跟你说”——秘密心理的小小反抗
当孩子突然变得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时,很多家长会慌:“孩子是不是有问题了?”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有了更强的隐私意识,觉得有些事只属于自己,甚至会觉得父母“管得太多”。
当孩子拒绝分享时,家长别急着追问。反而可以让他们知道,您愿意随时倾听,而且不会评判。如果家长过于急切地想“挖”出孩子的秘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给他们带来压力。
05
“大家都不喜欢我”——被忽略的社交小敏感
有时候,您会发现孩子突然情绪低落,说“没人喜欢我”,或认为自己被同学排挤。这种“小心理”其实与青少年的社交敏感度相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开始格外关注同伴关系,可能因为一句无心的玩笑话就感到受伤。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同伴关系,告诉他们友谊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喜欢你”,而是找到几个真正的好朋友更重要。同时,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增强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这些“小情绪”“小心理”里其实藏着大智慧!千万别把孩子的“小情绪”当成“大问题”处理。有时候,一点幽默、一点关心,就能让孩子的心灵阴霾瞬间拨云见日,露出灿烂的笑容。
(文章部分来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众号;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END
|廊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想了解更多
▽
长按二维码 关注 i 廊卫
供稿|预防科
编辑|尹 鹃
审核|王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