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特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审计一线,感受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喜人成就,触摸人民群众追梦新时代的美好景象,见证审计机关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红土地上的“金疙瘩”
□ 本报记者 胡涵慧 王晓静
革命老区湖北省红安县,除了深厚的红色基因底蕴以外,这片红土地上的“红安苕”也远近闻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红安苕”正成为强县富民的“金疙瘩”。
“快过年了,我们的‘红安苕’年货卖得特别好!”在一家“红安苕”食品加工公司展厅前,两名员工一边通过直播间向线上观众介绍特色农产品,一边对记者说。
记者(右一、右二)在红安县华文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了解红安苕加工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近年来,红安县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通过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对“红安苕”全产业链给予重点支持,在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推动强县富民。
“红安苕”从家家户户的“盘中餐”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疙瘩”,这其中离不开审计机关的助力。
2024年,红安县审计局在2023年度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中,重点关注约3000万元涉及“红安苕”产业的衔接补助资金,核查资金是否按时、足额拨付到位等。据红安县红安苕产业链办公室(以下简称红苕办)副主任徐军乐介绍,在审计的建议下,该县完善了产业链相关政策,优化了奖补方案。目前,涉及“红安苕”全产业链的奖补资金已发放到位。
“红安苕”产量高不高、质量好不好、种植户收益多不多,关键在种苗。“在审计中,我们发现育苗基地建设和种苗脱毒技术需要加强,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比如可以加强校企合作,邀请高校专业人才加强技术指导。”红安县审计局柯锐说。目前,“红安苕”育苗基地已与华中农业大学等专业院校合作,成功为紫檀红等3个品种的“红安苕”脱毒,大幅度提升了亩产量,商品化率由不足20%上升到70%以上。“现在我们年产超过1亿株脱毒种苗,将优良种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上。”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峰说。
种子培育好了,种植技术也要跟得上。红安县积极推动各种植户采取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对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基地按每亩100元进行补贴。审计人员在城关镇张家畈村审计时,发现当地一合作社未收到应享受的“红安苕”发展补助资金,于是提出审计建议,督促相关单位落实产业发展政策。2024年12月,该合作社16万元奖补资金全部到账。合作社理事长汪先华对记者说:“这是一笔不小的钱,对合作社发展很重要,我们确实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记者(左一、左二)在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棚内采访
农产品销售是农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024年11月,在对城关镇长渠村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过了销售旺季后,“红安苕”种植大户徐继权家还有10亩红薯未采挖。审计人员立刻联系红苕办,牵线搭桥销售企业,帮助拓宽销路。最终徐继权家20吨滞销的“红安苕”全部售出,刨除成本后共获利4万元。
除去当季销售的“红安苕”外,种植户还会留存部分优质“红安苕”过冬,作为新一年的种薯。种植户谭绍文的“红安苕”仓储保鲜库于2023年建成,但验收后,项目建设补助资金却迟迟未到账。为了能让“红安苕”安全过冬,红安县审计局立刻联系相关单位,全过程跟踪督促整改。资金到账后,大大减轻了种植户的资金压力。
红安县审计局审计人员检查仓库管理台账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红安县审计局多次到相关企业核实县政府关于产业发展政策帮扶和奖补资金到位情况,并给出加强探索“红安苕”深加工附加值的审计建议。“有了政府的帮扶,我们企业发展更有底气了。”将乡红(湖北)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武敏说。目前,将乡红集团开发销售的“红安苕”系列产品年产值3.6亿元,带动农户就业6000人。
小小的“红安苕”正逐步发展为红安县的支柱型产业,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红安县审计局党组成员夏碧波表示,将以审计之力为家乡擦亮“红安苕”土特产品牌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审计报
责任编辑: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