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特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审计一线,感受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喜人成就,触摸人民群众追梦新时代的美好景象,见证审计机关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现在有了这个设施就方便多了”
□ 本报记者 王斯慧
春节前夕,享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一片繁忙景象,装载着煤炭、钢材、砂石等货物的货船在河面往来如梭,川流不息。
“快过年了,现在的船舶通行量比平时还要多一些。”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管理处法制工作科副科长臧千说。
临近中午,一艘货船停靠在施桥船闸的待闸区。
施桥船闸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施桥镇,这里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船闸的通勤量在全国内河运输中首屈一指。
这艘进入待闸区的货船,船体上印着“江滨机180”号。船家是一对中年夫妻,50来岁。只见男主人麻利地把船上的一条水管与待闸区边一个大机器上垂下来的管子接好,扫一扫旁边牌子上的二维码后,在手机上点了几下。不一会儿,机器启动,伴随着一阵嗡鸣声,灰色的水流顺着管子被从船上吸进机器中。
“这机器是用来接收船上生活污水的,才安装不长时间,不过我已经用过了。”“江滨机180”号的男主人说。他叫陆小军,和妻子周粉英都是江苏兴化人,夫妻俩跑船30多年了,常年从安徽铜陵拉货,经施桥船闸到江苏高邮,经常连续三四个月都在船上生活,订单多时,就连春节都在船上过。
由于货船上的生活污水存储柜不大,只够存放3天的生活污水,因此,如何处理船上的生活污水是陆小军夫妇非常关注的问题。
“以前想排掉船上生活污水的话,要打电话预约污水接收船或者到码头去才能排,”陆小军说,“现在有了这个设施就方便多了,船等着过闸时就能顺便处理生活污水,也不用上岸,接个管子就行。”
陆小军口中的“设施”,就是施桥船闸近期安装的“大机器”——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设施。设施得以成功启用,其背后离不开审计机关对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记者(右)在施桥船闸了解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设施有关情况
2024年上半年,江苏省审计厅启动了大运河自然资源资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来自省审计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的审计人员杨国庆发现,《江苏省大运河现代航运建设发展规划》中要求“完善港口、水上服务区和船闸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确保接收能力充足和免费接收”。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京杭大运河苏北段沿线4市的船闸均设置了污染物接收点,但仅淮安船闸可以接收船舶生活污水。
船上污水存储空间有限,意味着在航行中必须送交生活污水,倘若污水交送不便,就会增加污水直排入江的风险。审计发现的问题迅速反馈到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该厅责令苏北航务管理处具体落实整改。
苏北航务管理处副处长史代章告诉本报记者,他们接到整改要求后,加快组织实施并于2024年12月完成了苏北运河船舶污染物智能接收工程,该工程在苏北运河沿线建设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36套,包括生活垃圾接收设施26套,含油污水接收设施2套,生活污水接收设施8套。目前,京杭大运河苏北段沿线4市——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均至少有一座船闸配置了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设施。
交送完生活污水,陆小军的手机上显示,此次生活污水交送量为“0.34立方米”。周粉英回到厨房准备又一顿平常而简单的午餐,陆小军走进船舱驾驶室,启动货船,汇入到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货船大军之中……
来源:中国审计报
责任编辑: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