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阅读是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更是提升专业素养、锤炼高尚道德情操的宝贵途径。我们特开设“书海寻思”栏目,在这里,您将听到来自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同仁们分享读书的心得体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激发更多审计人的读书热情,共同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让我们一起品味书香,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审计力量。
书海寻思
在“乡土”中寻回自我
——读《乡土中国》
□ 颜艺凝
作为一个在县城长大的“90后”,我总觉得自己身上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土气”。我曾极力想要摆脱它,融入城市生活,却始终无法成功。这种对自身身份的困惑,以及对“土气”的抗拒,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读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这本书,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心结。
《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以冷静而深邃的目光,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质。初读时略显枯燥,但我逐渐被其深刻内涵所吸引。本书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乡土社会图景,费孝通先生从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描绘的乡土图景,与我记忆深处的乡村经验相互印证,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如同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涟漪般,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开。这恰恰解释了我人际交往中的亲疏远近之感。在乡土社会,人们通过血缘和地缘编织成一张关系网,每个人都身处其中。而礼治秩序则强调了熟人社会中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虽有所不同,却也深深影响着我的行为模式。我开始理解,那些我曾试图摒弃的“土气”,其实正是这些文化基因在我身上的烙印。
阅读本书,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父母一辈。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对人情世故的重视、对家族伦理的坚守,正是乡土社会的缩影。我曾与他们在观念上产生冲突,认为他们守旧落后。如今,我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在那一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行为逻辑。
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乡土社会并非一成不变。它在现代化浪潮中不断变迁。从贾樟柯的电影到“县城文学”的兴起,都可见乡土情结依然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体现出“乡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0多年过去了,书中描述的乡土社会或许已发生变迁,但其精神内核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书不仅帮助我寻回了自我,也帮助我理解了农村,更理解了现代中国的来路和去处。
最终,我选择回到家乡,在审计岗位上,践行着自己的职责。我逐渐明白,“乡土”并非落后的象征,而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我希望能更好服务基层,见证并参与乡村振兴发展。那个从乡土走来的中国,也将在新时代征程中,守住乡土根脉,勇立时代潮头,昂首阔步前进。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