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百年光影中的京剧大师

体娱   2024-10-22 09:30   北京  


中国戏剧有几千年的历史,不过中途经过好些变迁,遗失得太多。现在把知道的这么一点贡献给大家,将来能把中国戏剧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个优胜的位置是我最盼望的。

——梅兰芳



今天,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30周年。

他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口中“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

他享誉世界,被人称赞是“造物主精妙无比的杰作”“传统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即兴赋诗盛赞他的表演: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在他的追悼会上,时任副总理的陈毅曾这样说:“人无完人,可是梅兰芳是我们中国的一代完人”。

百年间,梅兰芳的艺术形象不仅深深镌刻在舞台上,更是无数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印记。

风华绝代,梅韵流芳。致敬,纪念!

01
“我是个笨拙的学艺人”

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京城的一个京剧世家。由于幼年丧父且伯父没有男丁,梅兰芳成为兼祧两房的香火传人。然而,7岁学戏之初,梅兰芳却出师不,姑母甚至评价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事情在第二年迎来转机。梅兰芳正式投入京剧青衣艺术家吴菱仙的门下。恩师的耐心和自身的勤奋,为梅兰芳的学艺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7年,梅兰芳开启职业演艺生涯。原本专习青衣的他,又陆续习练了武功、昆曲、花旦、刀马旦、武生等行当,刻苦程度有增无减。

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的扮相

他勤思,每天不等开锣就等在台下,专心观摩分析前辈名家的表演;他苦练,为达到眼波流转顾盼生姿的效果,养鸽子练眼神一养十年。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戏曲界这句老话在梅兰芳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多年后,梅兰芳回顾自己的学艺之路,直言自己是个“笨拙的学艺人”,“既不比别人聪明,在学习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只是“抱定勤修苦练的原则”,同时“向多方面吸取精华”,才丰富了自己的艺术。

梅兰芳先生珍贵录音

1913年,已跻身京城名角行列的梅兰芳,决心南下去上海演出。此后,他迎来了自身艺术成长最重要的时期。通过从昆曲和中国古典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中吸取营养,编创时装新戏、古装新戏,梅兰芳逐渐从红遍南北的京剧名伶成为影响时代的艺术大师。
比如《嫦娥奔月》,梅兰芳开创了花镰舞和水袖舞的经典动作,以一种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审美意境,真正契合了京剧由“听戏”向“看戏”转变的时代风潮。
总台2021中秋戏曲晚会乐舞京剧《盛世共婵娟》:用《嫦娥奔月图谱》打开中华盛世
在梅兰芳的带动下,京剧界众多名角纷纷创制新腔,编演新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艺术景象。而“梅派”作为其中影响最深的旦角艺术流派之一,则以醇厚的唱腔、雍容华贵的表演风格,将京剧旦行艺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02
“梅兰芳是世界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登长城、观梅剧、访梅宅几乎是当年到北京的外国人必做的三件事。
据不完全统计,位于无量大人胡同的梅宅,在前后十几年间举办过八十多次招待会,接待各国来访人士六七千人。

但梅兰芳并未满足于京剧的“中国热”,让“中国戏剧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个优胜的位置”是他内心最热切的盼望。
1919年4月,秉持着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观摩日本古典戏剧的目的,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演出。《天女散花》《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的上演,受到大批日本“粉丝”的狂热追捧,一时间“万人空巷,争看梅郎”。
梅兰芳东京演出
在日演出大获成功后,梅兰芳没有停下脚步,他在日后的回忆文章中写道:“这仅仅是我企图传播中国古典艺术的第一炮。
1930年元月底,在经过7年的艰辛筹备后,梅兰芳率团抵达美国。
此前,为了让美国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京剧,梅兰芳特地请来国乐大师刘天华将自己的唱段谱成了五线谱,并邀请画师精心绘制了2000多幅“京剧图谱”,以图文对照中英双语的形式,详细介绍京剧中的一招一式、服饰道具等,成为外国观众欣赏中国戏曲艺术的指南。
访美京剧图谱

1930年2月16日,中国京剧第一次登上了美国的戏剧舞台。几乎是一夜之间,梅兰芳风靡整个纽约,“美国黄牛”甚至将6美元的门票炒到了18美元,这对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来说,已是天价。

此后,梅兰芳用半年时间在美国演出了104场,走过了八九座城市。1935年3月,他又前往莫斯科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访问表演,所到之处皆反响热烈。

他以自己高超的表演技艺征服了世界观众,让中国戏曲艺术真正走出国门,与世界戏剧并置和对话,使得戏曲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文化的珍品、世界艺术的奇葩。

03
“一代完人”

对于京剧艺术,梅兰芳近乎怀着一种使命感,希望世界都能领略、感受京剧这门古老东方文化艺术的独有魅力。

然而,在自己演艺生涯的盛年之时,他却毅然决然地为了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暂停了自己的艺术事业。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入日寇之手。此时,深受日本人民喜爱的梅兰芳成了侵略者表现所谓亲善的首要对象。

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梅兰芳断然拒绝了敌伪当局的演出邀请。

他先是通过移居香港开启了隐居生活,并演出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日军占领香港后,他又通过蓄须明志的方式,表明自己不再登台唱戏的决心和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蓄须明志

在著名梅派艺术研究家许姬传、许源来所撰写的《忆艺术大师梅兰芳》中,记录了梅兰芳的一段回忆:他指上唇严肃地回答说,别小瞧这一撮胡子,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用处。日本人假定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

当蓄须、牙疼、嗓子坏了、心脏不好都无法抵挡敌人的胁迫时,梅兰芳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给自己注射伤寒预防针,42度的高烧一度让他昏迷不醒。

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梅兰芳在祖国危难的岁月里不断与日寇汉奸周旋,不惜以损伤自己的身体为代价进行抵抗,用行动证明着艺术家的良知与责任感,守护着京剧的尊严与灵魂。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迎来了艺术生涯的新篇章。在长时间的全国巡演中,他讲学授艺,分享心得,慷慨赠予李玉芙路费,对姚璇秋的戏中动作提出细致的修改意见等等,丝毫没有因为自身的成就而高高在上。

姚璇秋(右一)等潮剧演员

应邀到梅兰芳先生(右二)家做客

而这些人,也都在日后不负众望,成为戏曲传承发展的标杆人物。
1959年,曾多次观看豫剧版《穆桂英挂帅》的梅兰芳,感怀于剧中浓烈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萌生了将其改编为京剧、献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想法。
戏里,穆桂英53岁挂帅出征;戏外,梅兰芳排演《穆桂英挂帅》时,已是65岁。作为梅兰芳一生中最后一出新编剧目,京剧版《穆桂英挂帅》以近乎完美的艺术水准,实现了他爱国情怀与艺术追求的双重圆满。
上世纪50年代马金凤先生与梅兰芳先生合影

8岁学艺,10岁登台,深耕戏曲舞台四十余载,他是“美的化身”,更是传承者、开拓者、先行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斯人已去,蓦然回首,梅香悠远,芳华如故。

(来源:总台文艺《角儿来了》《文化十分》等)



· 这届爸妈到底有多难带


· 中国文艺这十年:思想引领新征程 文艺谱写新篇章

     

央视文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