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太阳能转化效率的估计

学术   科学   2024-09-16 10:02   北京  

|作者:吴从军

(西湖大学物理系 新基石科学实验室)

本文选自《物理》2024年第8期


摘 要


文章将植物的太阳能转化效率η与其生理数据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Ctr联系起来。它们满足一个简单的关系,其中r是水的汽化热与碳水化合物的化学能密度之比,k是源自于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因子,可以用当地植物生长期内的平均气温来估算。此结果不涉及光合作用的机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
引 言


对于一个复杂的体系,从微观机制入手来研究一般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物理学家们往往会去建立唯象理论(phenomenological theory),其特点是不依赖于研究现象的微观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著名物理学家朗道(L. Landau)是这方面的大师(图1)。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格特(A. J. Leggett)曾经有这样的评论,大意如下[1]。很多人研究物理问题,希望从一个微观的哈密顿量或者拉格朗日量出发,追求尽可能地少用近似,最好是严格求解问题。但当系统过于复杂,这通常不会有什么结果。朗道的对策是“以退为进”:他选择放下微观机制,转而研究如何在可观测量之间建立联系,由此可以进一步预言新的可观测量,来供下一步实验检测。朗道的液氦超流理论、二级相变理论、费米液体理论,都是基于这个思想的杰出成果。这和高能物理的“重正化”理论的思想也是相通的。


图1 年轻时代的列夫·朗道。朗道是现代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他是唯象理论的大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代表性成就包括液氦的超流理论、基于对称性自发破缺的二级相变理论、超导的金兹堡—朗道理论、费米液体理论等等。他善于在微观知识尚不完备之时,依靠普适物理原理以及非常少的假设,建立起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做出待实验检测的预言


本文也将遵循这个思想,将其应用于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分析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主要储存在碳水化合物中。这中间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效率(下文称之为太阳能转化效率η)是个重要的物理量[2],和生物固碳、粮食产量等密切相关。对η进行深入研究,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涉及到植物生理和光合作用反应的机理[3],这显然超出了本文的能力和范围。


热力学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当然也适用于光合作用的过程。我们将从热力学角度来分析太阳能转化效率,建立其与植物蒸腾作用中的能量转化的关系,并且考虑大气红外辐射的增强效果(见下文式(9))。


植物光合作用要吸收CO2,其生理决定了在此同时也会有大量的水分被蒸发。通常要蒸发好几百克的水,才能将吸收的CO2转化成一克的干重(一般是碳水化合物),而水的汽化热也非常大。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知道太阳能中的大部分都被消耗在蒸发水分上了,留给光合作用的份额寥寥无几。通常条件下,本文估算出水稻的太阳能转化率η<2.0%,而玉米的η<4.0%。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体验物理学定性估算的乐趣,并希望对物理教学有所裨益。本文没有考虑现实系统的复杂要素(空气、水分、肥料等),而这些要素会进一步降低太阳能转化效率,所以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对它们的研究,会进一步优化本文的结果,但是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本文下面的各部分将逐步加以解释如何估算植物的太阳能转化率。其中,第2部分讨论地球太阳组成的热力学系统,以及大气的温室效应。第3部分介绍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蒸腾系数。第4部分建立植物太阳能转化效率和蒸腾系数的关系,并由此估算出转化效率的上界。第5部分是进一步的讨论。


2
地日热力学系统及温室效应


如果将地球和太阳合起来视为一个热力学系统,地球接收从太阳发射来的高温黑体辐射能量(Tsun=5778 K≈6000 K),并以低温黑体辐射(Tearth≈300 K)的形式将其散发到外层空间。地球和太阳可以被分别当作低温和高温热库,则热机效率(thermal engine efficiency)的上限为化学能的熵为零,所以可以被视为做功。也就是说,太阳高温黑体辐射能量中的95%,原则上都可能被转化成化学能。这已经很接近于1,下面将不再考虑。对于小质量恒星,其表面温度较低,只有2000 K至3000 K。对于这样的恒星的行星系统,ηQ将会成为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限制因素。


平均来说,地球从太阳接收的能量等于其弥散到外层空间中的能量,否则地球的平均温度会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但从熵(entropy)的角度看,地球从太阳接收的熵,远小于其散发到外层空间中的熵。这是因为太阳表面温度很高。根据熵的变化与吸收/放出的热量的关系,地球接收的熵比较低;而地表辐射的特征温度是室温,向外发射的熵要大得多。


一部分太阳能被植物转化成化学能,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储存起来。这些碳水化合物成为动物或人类的食物,来支持其日常活动,变成热量散发出去,最终以红外辐射的形式弥散到外层空间。这个过程带走了地球上各种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保持了地球的有序,其中也包括了维持生态和人类社会的稳定。


如果没有大气的温室效应,地球会是一个冰球[4]相应的地表温度Te0可以如下估计。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单位面积地表向外的红外辐射功率密度Pearth=σ(Te0)4,其中σ=5.67×10-8 W/(m2K4)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同理,太阳表面的辐射功率密度Psun=σTsun4当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轨道时,被地球吸收的比例为,其中R是云层和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一般可取R=30%[5]可得:

经过化简可得,

其中,太阳半径rs=7×10km、地日距离de-s=1.5×10km。容易得出Te0/Tsun≈0.044,即Te0≈255 K=-17℃。


图2 大气的温室效应。地面接收太阳辐射Psun,并向大气发射红外辐射Pearth。该辐射以透射率t穿透大气散发到外层空间,剩下的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分子吸收。大气再向外层空间和向地面分别发射红外辐射Patm


实际上地表常年的平均温度要高于Te0,这是因为大气发射的红外辐射功率密度Patm的增强效果(图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红外辐射功率密度Pearth向天空散发。设地面辐射穿透大气到外层空间的透射率为t,剩下的部分会被温室效应气体分子(例如CO2和水蒸气)吸收。同时,大气层也会向外层空间和地面分别辐射,因为其各向同性,这两个方向的辐射功率密度均为Patm在地表和大气处,分别考察能量守恒。考虑到地球向阳面积仅占总表面积的一半,而地面辐射的面积是整个地表,可得:

由此解得,

为了定性估计方便计,式(2)假定了地面和大气各处的红外辐射的均匀性,这相当于忽略了气温的地理分布以及昼夜温差。


如果不考虑大气温室效应,则相当于在上述分析中取t=1,其相应的地表温度为Te0在一般情况,地表温度为

如果大气对红外辐射完全不透明,即t=0,则地表辐射增强了2倍。相应的,地面常年的平均温度将增强为


实际上,地表平均温度约为Te≈15℃=288 K,可以粗略推出透射率为


3
蒸腾系数


在本节中,我们介绍植物的一个重要生理现象——蒸腾作用。植物从空气中吸收CO2,经过光合作用中的碳反应,生成碳水化合物。CO2通过叶片上的气孔从空气扩散到植物体内,但是气孔一旦被打开,体内的水分也会通过气孔蒸发到外界[3]。因为空气中CO2的浓度很低,水分从植物体内蒸腾到外界的速度,要比CO2进入的速度要快得多。事实上,植物根系所吸收的97%以上的水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流失了[6]


下面考虑蒸腾系数Ctr,其定义是植物每生长1克质量干重所需要蒸发的水的克数[7]。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正比于Dp,其中扩散系数D正比于分子运动速度,由此可得,∇p是气体分压的梯度。粗略的估计给出,

其中。在30℃时,饱和水蒸气的分压为pH2O≈0.04 atm。叶片内的水蒸气可以认为是饱和的,空气的水蒸气分压视天气情况而定。在干燥的天气下,水蒸气在叶片内外的压强差可以认为与pH2O的同一量级。空气中的CO2的浓度非常低,分压大致为pCO2≈3—4×10-4 atm。按式(6)的估算已经显示了Ctr可以达到100的量级。


常见农作物的蒸腾系数见表1[7],比上面的估算要大不少,但基本上还是处在同一数量级。进一步的分析要涉及到植物生理,超过了本文的范围。比如,CO2在叶片中还要进一步进入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膜,这些过程增加了CO2散的阻力(见教材[3]第4章第4节)。因此,植物叶片吸收CO2的实际速率应该低于上述模型中的估计值。这解释了为什么估算的蒸腾系数比实际的要小。


表1 常见植物的蒸腾系数[7]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根据其碳反应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C3和C4两种。两者的差别在于碳反应中首先生成的分子是含有3个碳原子还是4个碳原子。C3植物包括小麦、水稻、银杏、雪松等,C4植物包括小米、玉米、马齿菜等。C4植物固碳时对水分的利用率要比C3要高(见教材[3]第8章第6节)。


4
太阳能转化效率


为估算太阳能转化效率η,我们在本节中将其与蒸腾系数联系起来。以一块农业区为例,当地接收的太阳能为作物将其转化成化学能η,这个过程伴随着蒸腾作用。水的蒸发要吸收潜热(latent heat)。单位质量的水变成水蒸气时,吸收的热量为水的汽化热QH2O。蒸腾作用所需的热量为

其中u=4 kcal/g是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密度。


Qvap可以从太阳能的剩余部分(1-η)吸收,也可以从大气向地面的辐射Eatm中吸收。可得,

其中是源自温室效应的增强因子。温室效应增加了蒸腾作用可以吸收的热量,但是温室效应的辐射在红外波段,不能参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能量只能从太阳能中来。容易得到,

其中r=QH2O/u是水的汽化热与碳水化合物能量密度之比。


水的汽化热在20—30℃时约为QH2O=0.58 kcal/g。随着温度的升高,到了100℃,水的汽化热略有降低,仍然有0.54 kcal/g。取QH2O=0.58 kcal/g,可得r=0.145。


水分蒸发后变成水蒸气,其内能增高,这部分能量可以视作地面辐射能的一部分。水蒸气升高后,在大气对流层冷凝形成云层,这部分能量又被释放出来被大气吸收。


下面分析温室效应增强因子k的取值。对于全球平均的效果来说,由式(3)和式(4)得到,

如果是针对于某块农田区域,该处局域的k值可以用当地平均温度TeL代入上式中的Te来估计。我们这里忽略了昼夜温差的涨落,它一般在10—15 K,相对于地表的平均温度大致在3—5%的数量级。农作物生殖生长期普遍处于夏季,无妨取平均气温TeL=30℃,这相当于k=1.5。


近来的研究表明,植物在夜间也有蒸腾作用。夜间蒸腾比白天要弱很多,不超过白天的10%[8],所以忽略夜间蒸腾对于定性估算没有太大的影响。


根据表1,对于水稻,不妨采用Ctr=500;对于玉米采用Ctr=250。相应的,根据式(9),对于水稻,η<2.0%,而对于玉米,η<4.0%。


5
讨 论


下面讨论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的方法。上节式(9)表明,降低蒸腾系数Ctr和提高温室效应增强因子k,均有助于提高η


大部分太阳能被消耗到了蒸腾作用上面。植物蒸发这么多水分,是其生理过程所需,可以起到降温、输送营养物质等作用。光合作用主要吸收波长在640—680 nm之间的红光,以及波长在400—450 nm之间的蓝紫光;而蒸腾作用对波长没有选择性,只需要热效应即可。如果蒸腾系数能有显著的降低,则更多的蓝紫光和红光可以参与光合作用,提高转化率。


如果在人工条件下(比如在大棚中),可以采用很多方法提高转化率。其中提高CO2浓度会是一个关键。蒸腾系数这样大,其根源在于空气中的CO2浓度很低。增加CO2浓度,则可以降低蒸腾系数Ctr。更高的CO2浓度也可以使得光合作用的原料更加充足。另一方面,大棚可以有效地加强温室效应,提高增强因子k。此外,在人工环境中,还可以通过增加照射红光和蓝紫光波段的辐射来促进光合作用,并配合以红外光来促进蒸腾作用等。


在空气常年湿润的地区,叶片内外的水蒸气压强差较小,可以降低蒸腾系数,从而增加太阳能转化效率。藻类植物本身就处在水中,其太阳能转化效率的上限,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9]。藻类吸收溶解在水中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和陆地植物通过气孔吸收CO2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整个阳光照射的水面都在蒸发。单位面积水域中,藻类能够吸收到的太阳能比例可能不比陆地植物要多。


在实际情况中,农业区还存在“横向”的热量输运。比如,沙漠可以通过气流,向绿洲农业区输入热量[10]。对于地理上大范围的农业区,其腹地的热量横向输运,只会改变热量的空间分布,而不会改变总热量的平均值。在农业区的边界处,上述因素确实存在。粗略的说,“横向”热量输运的效果,可以体现在局域温室增强因子k中。用物理学的行话,相当于对增强因子k进行了“重正化”。式(10)提出可以用当地地表的平均气温来估算k。植物贴近地表,地表的气温决定了地面红外辐射的量,可以用来驱动蒸腾作用。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并有待于仔细研究的问题,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致 谢  感谢西湖大学李凌、汤雷翰、柴继杰、李小波、刘自旭等教授,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尤亦庄教授,清华大学朱邦芬教授,浙江大学舒庆尧教授,西湖大学程子正同学,普林斯顿大学陈昊同学仔细阅读本文。他们的建议和指正对提高本文的质量起了很大的帮助,他们的鼓励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力之一。也感谢西湖大学周桃飞老师、刘仕教授、浙江大学姬扬教授对本文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Leggett A J. Foundation of Physics199222221

[2] Bugbee BMonje O. BioScience199242494

[3] Taiz LZeiger E. Plant Physiology (Fifth Edition)Sinauer Associates Inc.Sunderland2010

[4] 赵凯华 . 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网页 Earths Energy Budget. https://earthobservatory. nasa. gov/features/EnergyBalance/page4.php

[6] Sinha Kumar R. Modern Plant Physiology. CRC Press2004

[7] 安顺清《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中词条—蒸腾系数 . 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p.482

[8] Novick K A et a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91491491

[9] 李小波,私人交流

[10] 李凌,私人交流

[11] Iqbal M. An Introduction to Solar RadiationChapter 3. Academic Press198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physics-and-astronomy/solar-constant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子弹是怎么一回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晶体缺陷研究的历史回顾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相变和临界现象(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相变和临界现象(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相变和临界现象(Ⅲ)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的回顾与展望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声学与海洋开发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历史与教训——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的研究生涯——黄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上)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为了忘却的怀念——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爱因斯坦:邮票上的画传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趣谈球类运动的物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转瞬九十载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 ——评《晶格动力学理论》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朗道百年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以天之语,解物之道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软物质物理——物理学的新学科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宇宙学这80年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熵非商——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物理学中的演生现象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普渡琐记——从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天气预报——由经验到物理数学理论和超级计算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纪念Bohr的《伟大的三部曲》发表100周年暨北京大学物理专业建系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同步辐射历史及现状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的观念起源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之源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及其作用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材料中的拓扑相与拓扑相变——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所熟悉的几位中国物理学大师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高温超导研究面临的挑战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非常规超导体及其物性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真空不空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通用量子计算机和容错量子计算——概念、现状和展望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谈书说人之一:《理论物理学教程》是怎样写成的?|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奋斗 机遇 物理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时空奇点和黑洞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学的新篇章——超越朗道范式的拓扑量子物态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物理学思维的艺术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伦兹变换的低速极限是伽利略变换吗?|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杨振宁先生的研究品味和风格及其对培育杰出人才的启示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庞加莱的狭义相对论之一:洛伦兹群的发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www.cpsjournals.cn)是我国最权威的物理学综合信息网站,有物理期刊集群、精品报告视频、热点专题网页、海内外新闻、学术讲座,会议展览培训、人物访谈等栏目,是为物理学习和工作者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的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