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殇:国弱之痛与文化守护的使命

文摘   2024-11-12 00:00   内蒙古  

敦煌莫高窟,那是一座屹立于西北大漠的人类文化艺术丰碑。它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用绚丽多彩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塑像和浩如烟海的经卷,书写着千年的传奇。其艺术价值,如同宇宙中的繁星般璀璨,无法估量。

从壁画来看,莫高窟的壁画是一座色彩与线条交织而成的艺术殿堂。这些壁画题材广泛,涵盖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民间生活等各个方面。画师们运用高超的绘画技巧,将人物描绘得生动逼真,无论是飞天的轻盈婀娜,还是佛菩萨的慈悲庄严,都跃然壁上。色彩上,历经千年岁月仍鲜艳如初的颜料,红如烈火、蓝如深海、绿如翠玉,它们相互交织、碰撞,构成了一幅幅视觉盛宴。那流畅的线条,或刚劲有力,或婉转流畅,如同有生命一般,勾勒出了每一个形象的神韵。这些壁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古人对理想世界、宗教信仰和生活百态的艺术表达,体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造诣。

再看塑像,莫高窟的塑像堪称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从高达数十米的大佛到小巧精致的菩萨、弟子像,每一尊都独具匠心。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了雕塑的语言,通过对人物姿态、神情、服饰的精心塑造,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大佛的庄严肃穆,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菩萨的温柔慈悲,似能抚慰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些力士像,则展现出了力量与威严。这些塑像融合了中国传统雕塑技法与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

还有那藏经洞内的经卷,它们是文化与艺术交织的宝库。这些经卷不仅在宗教研究、历史考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其书法艺术更是令人赞叹。从规整的楷书到灵动的行书,每一笔都蕴含着书写者的情感与功力。经卷中的插画,色彩斑斓、构图精巧,与文字相得益彰,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辉煌。

然而,1900 年藏经洞的发现,却如同一道残酷的分水岭,将敦煌莫高窟拖入了无尽的苦难深渊,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

故事始于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这个神秘之地。这个道士,本应是这一伟大文化发现的守护者,但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大环境下,他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文物外流悲剧的关键人物。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国家主权丧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敦煌莫高窟那被尘封千年的宝藏,就像失去了铠甲的珍宝,毫无防备地暴露在世界面前。

很快,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国外的所谓“探险家”。英国的斯坦因,这个狡猾的掠夺者,在听闻了藏经洞的消息后,迅速踏上了前往敦煌的征程。他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到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斯坦因深知王道士对修缮寺庙的热忱以及对玄奘法师的崇敬之情,于是他精心编造了一个谎言。他声称自己是沿着玄奘的路线来取经的,这个谎言如同一个诱饵,轻易地蒙蔽了淳朴却又无知的王道士。就这样,斯坦因以 40 锭马蹄银的微小代价,从王道士手中换走了 7000 多卷文书和 5 箱佛绢画、佛幡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敦煌莫高窟千年的文化底蕴,每一页文书都记录着中华民族古代的智慧。然而,在那个国弱民穷的时代,它们就这样被轻易地夺走了。1914 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如法炮制,又掠走了大量的写经。这些珍贵的文物被他运往英国,从此远离了故土,成为了大英博物馆中展示的“异国珍品”,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们是被掠夺的文化瑰宝,是民族之殇的见证。

继斯坦因之后,法国的伯希和也来到了敦煌。他与斯坦因不同,是一个精通汉语的中国通。凭借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更加有针对性地对藏经洞中的文物进行了掠夺。伯希和在藏经洞停留了长达三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以惊人的速度浏览了洞内的 1 万 5 千卷文献,并凭借自己的学识挑选出了 6000 余卷经文。这些经文几乎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伯希和用 500 两白银,就将这些无价之宝据为己有。随后,他将这些文物运往法国,并且在北京六国饭店举办了展览。他的这一行为,看似是在展示文化,实则是对中国尊严的严重践踏。在展览中,那些被掠夺而来的文物成为了他炫耀的资本,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种深深的刺痛,每一本经书、每一幅画卷都在无声地哭诉着民族的悲哀。

日本的吉川小一郎等人组成的探险队也参与到了这场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掠夺之中。他们的行为更为野蛮和粗暴,毫无文化保护意识可言。他们就像一群贪婪的饿狼,只想着尽可能多地将珍贵文物据为己有。在敦煌莫高窟,他们肆意搜刮,对壁画、佛像、经卷等文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些被掠夺走的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信仰、艺术和历史,却在日本的掠夺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和流失,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巨大缺口。

俄国的探险家奥登堡同样也没有放过这个掠夺的机会。他在莫高窟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和搜刮,带走了大量的文物资料和艺术品。这些文物,原本应该在敦煌莫高窟中安然无恙地保存下去,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但却在俄国探险家的掠夺下,流离失所,成为了俄罗斯文化机构中的藏品,而它们的故乡却在遥远的东方,思念着这片它们再也无法回归的土地。

在那个国力衰弱的时代,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珍贵的经卷、经书、藏书等文物大量流失海外。这不仅仅是文物本身的丢失,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巨大断裂。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智慧、宗教信仰、艺术审美和生活百态,是我们民族灵魂的重要寄托。然而,由于国家的贫弱,我们无力守护这些瑰宝,只能任其被掠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是国弱的悲哀,是民族心灵深处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这段惨痛的历史,是对我们民族的一个沉重警示。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强大对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国家日益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逐步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

我们必须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这包括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队伍,他们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力量。这些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修复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像敦煌莫高窟这样的文化瑰宝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无论是对古老壁画的修复,还是对受损佛像的保护,亦或是对珍贵经卷的保存,都需要专业人才的精心呵护。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保护设施,改善保护环境,确保这些文化瑰宝能够在最佳的条件下保存下去。

在全社会范围内,我们要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宣传教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们更是我们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我们的根。通过教育活动、文化展览、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让每一位公民都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破坏文物古迹,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活动。

在国际上,我们要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与交流。但这种交流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对于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敦煌莫高窟文物,我们要通过外交途径、国际法律等合法手段,积极争取它们的回归。让这些流离失所的文物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它们原本应该在的地方,这是我们民族的心愿,也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

国家的富强是文化保护的坚强后盾。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国家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让中华民族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们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要让敦煌莫高窟的遭遇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警钟,时刻敲响在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征程中,激励我们为守护民族文化的根与魂而不懈努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肩负着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敦煌莫高窟的伤痛中汲取力量,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书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花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不仅有繁荣的经济,更有璀璨的文化,而这些文化遗产,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名片。

好好学习
读国学经典,品世间万象。关注我,一起在文化里安顿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