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局说:在培养选拔干部工作中,因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的级别不同,其年龄规定亦有区别。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队伍建设需要。现在很多地方推动干部年轻化趋势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体制内推动干部年轻化的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年轻人有冲劲、富有创新精神,更适合推动工作。然而,这一导向的实际效果和合理性却值得深入探讨。
不信你看看省部级及以上的高级官员,有几个所谓的年轻人?为什么到了高级领导层,让年轻人上位的理由就消失了呢?
可见,领导干部年轻化并不是万能灵药,它有诸多弊端和消极影响。
首先,干部年轻化打破基层干部晋升“预期”。在以往,基层干部晋升遵循论资排辈的原则,这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游戏规则。突然推行年轻化政策打破了这种稳定的预期,导致长期积累资历的干部感到失落和不满。尤其是那些通过多年努力本有望晋升的干部,面对空降的年轻干部,他们可能会失去动力,选择躺平。
其次,年轻并不等同于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许多基层治理问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全局意识,而这些正是年轻干部所欠缺的。空降的年轻干部可能不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至于年轻人所谓的创新精神在基层更无用武之地。在体制内的很多岗位上,按部就班地推进工作已经足够。所谓的“创新”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对工作并无实质性帮助。基层治理更需要的是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作风,而不是频繁的创新尝试。
最后,年轻干部存在过度追求政绩的风险。年轻干部由于年龄优势,容易产生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通过快速出成绩来证明自己。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他们忽视长远规划,过度压榨下属以换取短期政绩,反而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其实,无论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老中青相互搭配是目前最优的队伍结构。老干部经验丰富,能够提供指导和支持;中年干部稳重可靠,是组织的中坚力量;年轻干部充满活力,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结构不仅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还能促进创新与发展。
因此,无论从逻辑角度还是现实角度来看,干部年轻化都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