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但是他的弟子却为他写了一本回忆录,那就是《论语》。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夸张了,却也足见这本书的重要性。
无论哪一本书,一般在开篇就会开宗明义,写出最重要的旨意。《论语》也不例外,它最重要的内容,在《学而》第一篇就说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这句话里,写了三种快乐,而要达到这三种快乐,需要熬过三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前人对这句话也有详细的解说,归结起来就是:学习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温习,难道不会快乐吗?
如果孔子就说了学习让我快乐,而就能够成为圣人,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佩服的了。
学习会快乐,温习会快乐,你确定吗?古人不也是说过“学海无涯苦作舟”吗?当初我们被父母、被老师逼着学习,我们快乐吗?大概只有一个“惨”字吧。
这句话里有三个字很重要:学、时、习。其中“习”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大多都认为是“温习、复习”的意思,复习是不是会得到快乐,不好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会快乐。
在这里,“习”更应该当作“实践”讲。而“学”,不仅指的是知识学问,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做事。弄懂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获得了人生经验,并能够在实际人生中践行,才是真正的快乐。
比如你看到一个朋友做一件事,你告诉他不能做,他不听,最后验证你是对的。你固然对他感到惋惜,心里还是会有些窃喜,因为你是对的。
“悦”,是高兴,不是哈哈大笑,是会心微笑,是有得于心。
人生的第一层快乐,就是学习,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有人生经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有朋友从远方来看你,你就觉得很快乐?
假如你是一个普通人,靠着固定的薪水吃饭,发的那些工资也是“月光光”,这是朋友来你家吃饭,你快乐吗?
人生是孤独的,而“朋”则是知己。
一个知己有多么难得,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要获得第二种快乐,就要能够熬得过寂寞。
一个真正做学问、做事业的人,都是孤独的、寂寞的。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一个人一辈子再怎么风光,也难得遇到几个知己。
孔子就是如此,寂寞了五百年,在汉武帝时才得到认可,遇到知己。
诸葛亮未出山的时候,是寂寞的,直到遇到刘备,才算遇到懂他的人。
这里的“远”,不一定是距离远,也可以理解为实现的过程难。克服一切困难来看你的知己,你见到了能不快乐吗?
所以,人生的第二层快乐,就是得到知己的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
世上的人多了去,他们也没几个了解你,你会生气吗?你不生气就是君子了吗?
孔子一生不得志,没人了解他,可是他生气了吗?没有,因为他内省,他会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不被人了解?为什么我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等有问题。
这就是人生的第三关,内省自求。
人生的快乐,大概就是这三种吧:为人处世的快乐,追求知己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而要实现这三种快乐,就要先做一个真正的人,再耐住寂寞,最后不断强大自己。
最后,以明代陈媚公的话作为参考,大家自悟:
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有知识,有地位,还得有胸襟,有气度,否则便是“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