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国现在钓鱼的人有1.4亿。
据说,中国休闲钓鱼每年产生千亿。
据说,自媒体里钓鱼是最赚钱的赛道。
在中国广大钓友中,25岁以上的占了78%,是绝对的主力。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人,为何对钓鱼如此痴迷?
其实,不只是现代,在古代,中国男人就对钓鱼情有独钟。
中国诗词里常出现“渔父”,是文人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憧憬。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他们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看似潇洒,实则是他们并未真正过过渔父的生活。只看到表面,未深入体验,便产生一种朦胧美好的假想。
这些诗人,只是远远地看着,并未亲身体验,才会有如此美好的幻想。
而真正去钓鱼,体验一把钓鱼佬的生活,绝不会写出如此美幻的文字。他们的文字里,更多的是愁苦的抒发,是压力的释放。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垂钓》,一个钓鱼佬的心声吐露。
首句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开头,将悲愤之情集中在纸上。一个钓鱼佬,拿起鱼竿,面对浔阳江,可能不是欣喜,而是悲愤。
他钓鱼,不是为了钓几条鱼回去吃,而是情绪的宣泄。看到滚滚江水,他思绪万千,想起了人生已经走过的路。
之前的人生路是多么顺畅啊,让自己误以为这辈子都会这样顺风顺水。哪曾想现在被贬江州,心中不免泛起涟漪。
钓鱼,不过是为了释放内心的苦而已。
而另一位钓鱼人柳宗元,似乎也是如此。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钓鱼,更是前无古人。于茫茫江雪之中,独钓天地之孤独,钓人间之清白。
可叹,可敬,可悲!
这万物寂静的世界,这江雪满天的人间,到底有没有鱼,不知道。但他得来钓一钓,心中的情绪,需要宣泄。那根竹竿,或许能承载他满心的情绪吧。
看来,真正钓鱼的人,都是怀有一份心思的,这份心思,其实很简单——释放压力。
人生需要一个出气口,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出气口,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兴趣爱好。
有人爱打牌,有人爱旅游,有人爱美食,有人爱钓鱼。
当一个钓鱼佬拿起钓竿的时候,他并不一定想着今天要钓上多少鱼,他只是想出去透口气。或者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或者与钓友分享收获的快乐。
钓一场鱼,能将满身的疲惫冲洗掉;钓一场鱼,能把内心的不快掩埋掉;钓一场鱼,第二天又能抗住生活的重压,坚定前行。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所以,一个钓鱼佬的心思,能有多复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