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和热带雨林交个朋友

乐活   2024-09-30 20:25   美国  







提起中国的热带雨林,我们一定会想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西双版纳。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国际上却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热带雨林,因为中国的热带植物,尤其是龙脑香科植物,被认为是十分稀少的。这一观点在1974年被彻底颠覆。



那一年,云南省林业考察队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种高大挺拔的木本植物。经过鉴定,这种植物被确认为龙脑香科的新种类,并被赋予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望天树。望天树的发现,不仅是我国存在热带雨林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标志着“中国没有热带雨林”的说法在西双版纳被终结。



这个初秋,我们终于来到了这片神奇的热带雨林,跟随当地基诺族的向导,用脚步感知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清晨,我们前往雨林徒步的起始地:基诺山巴飘老寨旧址。据传说,最早的基诺族(那时还被称为攸乐人)从最初聚居的杰卓山上迁下来时,划分成了七个父寨和两个母寨,而巴飘老寨便是其中的一个母寨。如今遍布基诺山的四十多个寨子,都是由这些父寨母寨繁衍分化而来的。



雨林穿越的地址,正是位于巴飘老寨旧址附近的“小象雨林”。这是一片国有天然林,2015年被龙象庄园承包,但没有按原计划用作林下种植养殖开发,而是被完整保留,仅用于进行雨林徒步穿越体验。现在,小象雨林是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雨林修复”项目的第一个试点。



沿着蜿蜒的小径,我们逐渐深入雨林的怀抱。抬头望去,都是高大茂盛的植物,有着呼之欲出的生命力。这里的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向导告诉我们,那些高大挺拔、直冲云霄的大树,正是这片雨林的标志性物种“望天树”。成年望天树的树高在40~80米,站在树下几乎望不到树的顶端,这也是望天树名字的由来。



而雨林中的另一种植物扁担藤,粗壮而坚韧,形似扁担一般,它们在雨林生态系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许多动物提供了栖息和食物的场所。



然而,望天树、扁担藤以及整个热带雨林也面临着危机与挑战,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开垦土地等,都使得雨林的面积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西双版纳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民族文化最多元的地区之一,这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瑶族等12个原生民族。其中,生活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北部的攸乐山(现在的基诺山)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



位于深山腹地,距离乡政府四公里之遥的巴飘村,曾是基诺族人世代栖居之地,然而,那里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流通受阻,居住环境颇为恶劣。2002年8月,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雨侵袭,导致村庄所在区域发生山体滑坡,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巴飘村民小组全体成员不得不实施整村搬迁,最终在新址上建立了巴飘寨。



步入巴飘寨新址,村落里的60 多户房屋都保留着基诺族传统的建筑风格,极具民族特色。随处可见的都是砍刀布、竹筒乐器等基诺族文化元素。我们也在这里,和基诺族人一起,体验着这些传统文化与生计活动。



割胶是一项独特的体验。在经验丰富的基诺族村民的指导下,首先,要在橡胶树身约一米高的位置,用胶刀割开一条与树身平行、与地面垂直的割口,这被称为“垂线”。然后,以垂线为基点,环绕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割出一条斜线,约为树干横截面周长的二分之一,这叫做“割线”。割线的深度需要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太深伤及树干,也不能太浅导致胶乳无法流出。



割胶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手、眼、脚的配合必须十分协调。我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胶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条条白色的胶乳开始沿着割线缓缓流出,滴入早已准备好的胶杯中。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橡胶树的生命在流淌,也体会着这份生计的不易。



而在和村民们的漫谈中,关于热带雨林与橡胶树背后的故事,我们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长期以来,橡胶与茶叶曾是这片土地上多数村民赖以谋生的支柱,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橡胶产业尤为典型,村民们需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上山,手持特制刀具,于橡胶树树干精心切割,以促使宝贵的胶乳缓缓流出。

然而,这一过程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胶乳产量极易受天气波动影响,加之夜间长时间使用头灯作业,对村民的视力构成了潜在威胁。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让基诺山的居民不得不面对自然环境与身体健康的双重挑战。



同时,橡胶林的扩张伴随着对基诺山原始雨林的破坏,单一种植模式严重侵蚀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橡胶树以其强大的根系和茂密枝叶,不仅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还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使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鉴于这一严峻形势,推动橡胶林向自然林转型,即“退胶还林”,已成为恢复基诺山原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如何做出改变,让人与自然的共生更加和谐?在这次生态之旅中,两位特殊的人物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张锡炎,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象爸爸”。他曾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担任资深记者,中国气象频道副总监。2013年他辞职移居西双版纳,全身心投入到亚洲象保护这一崇高事业中。2018年,张锡炎的视野更加宽广,他敏锐地意识到雨林生态恢复对于亚洲象保护的重要性,于是策划并推动了西双版纳基诺乡的退胶还林、雨林修复项目



布鲁都,这位来自基诺山巴飘寨的基诺族姑娘,自幼便在这片充满自然韵味的土地上茁壮成长。1998年,年仅18岁的她,以稚嫩的肩膀毅然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踏上了从基诺山到景洪,再从景洪远赴北京的征途,只为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岁月流转,至2005年,布鲁都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回到基诺山,渴望与亲人重聚,然而,眼前的故乡依旧笼罩在贫困与落后的阴影之下,一家五口仅凭售卖茶叶与山货维持生计,月收入微薄,不足三百元,生活艰辛可想而知。


正当布鲁都一家陷入困境之时,张锡炎带来了“小象未来成长计划”这一公益之光,布鲁都成为了该计划首批受益者之一。这一转机,不仅为她的家庭注入了新的希望,更开启了她人生新的篇章。



时至今日,布鲁都家的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基诺山脚下开设了一间独具特色的民宿,那里不仅提供着地道而美味的基诺族传统佳肴,还售卖着自家古茶树上采摘的珍稀茶叶,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纯粹。



此外,布鲁都一家还积极响应环保号召,参与了雨林修复项目,亲手栽种了六百棵新树苗,为绿水青山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份绿色投资,每年仅管理费一项,就能为家庭带来约六千元的稳定收入,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布鲁都的故事,是“小象未来成长计划”成功助力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见证了公益的力量,也展现了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之路。






当这程生态之旅在基诺族历史悠久的大鼓舞中落下帷幕,曾经陌生而遥远的热带雨林,在这一刻也成为了我们熟悉的朋友。而联结起我们与自然的,正是“福特汽车环保奖”生态之旅。



福特汽车环保奖,自2000年被引入中国以来,已步入第24个年头,它不仅是一项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承诺,更是激发全球环保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



而今,随着福特汽车环保奖生态之旅第四年的落幕,我们也期待,未来,跟着福特去到更远的地方,见证,保护,相拥更多的自然。









什么是"生态之旅",你的答案是?



【粉丝福利】


文末留言

抽取5位,各送出小象雨林古树茶1份



*这份茶叶不仅是味蕾之上的独特体验,将遥远雨林中自然的馈赠给予我们,更承载着生态之旅的深远意义——每一叶都蕴含着对雨林生态的支持与守护,助力着当地社区的生计发展。


编 辑丨Denise
首席摄影丨心宇
*部分图片来自官方








上海圈子
时尚/美妆/商场/展览/酒店/美食 魔都潮流资讯发布 2020年3月《无人值守爱心站》公益行动发起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