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观点总结:外部信号扰动还不足以影响国内的政策

财富   财经   2024-09-17 23:41   辽宁  

首先感谢,卖方老师和买方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 转发和点赞哦

前期文章:买方观点总结:A股吃饭行情,可能在11月

1、情绪

中秋假期前2天,大家的情绪一般,因为看到8月的金融数据,经济数据等都不是很好,还在延续此前的趋势,继续向下,且看不到反转的可能。

大摩的观点,按照他们的模型,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名义GDP不到4%,3.9%左右。

同时美国又继续制裁,大家当时都担心,开门黑。

但之后的2天,大家情绪开始平稳了。毕竟看到港股这两天的走势还不错。

因为,市场可能认为美联储马上降息了,资金或许会回流一些人民币资产。

同时预计美联储降息之后,我们的货币空间或许会被打开。

此前,市场传的——存量房贷下调的传言是否即将成真?超预期的货币宽松是否会出现?

重要观察窗口在——周四早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周五(9月20日),央妈将公布9月LPR报价。

有券商观点认为,短期内“增量政策”选项中降准的概率大于降息。

货币政策预计九月份降准50BP,以保持合理的信用扩张和流动性。央行在政策利率方面保持谨慎,预计年底前七天逆回购利率和五年LPR维持不变。

但看一些外资观点,他们认为美联储降息之后,回流人民币资产的资金可能会比较有限。

他们更看重基本面情况,认为房地产企稳之后,外资或许会回流,但目前看不到。

所以说,投资者情绪总体上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多数投资者还是坚持此前的观点——在没有“大招”扭转预期之前,A股想要脱离泥沼很困难。放大招之后再交易不迟,不见兔子不撒鹰。

此外,国庆之前还有8个交易日,大家认为国庆前这几天比较鸡肋,

此外,美国选举也进入白热期,最近川普再次遭到暗杀。

现在有不少投资者认为,目前A股这种阴跌走势和2018年很像,万一外围出现非理性波动,在叠加A股自身的弱势,那么最后很可能就会复现——2018年10月份的行情。

因此,不少投资者认为放大招之前,没有必要重仓,去承担风险。

更有投资者认为,如果节前出现反弹,他们还要继续减仓,他们还担心10月的3季报披露可能更不好。

有买方私募交流,他们目前都在控仓位,但也没有那么悲观,完全放弃A股的程度。他认为目前场外资金其实很多,但都在等政策的发令枪。

如果真的放大招的话,还会杀进去。

根据中信的数据,截至9月6日,样本活跃私募的仓位为69.7%,环比前值下降了0.5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17年以来75.2%的中位数水平,且相较6月7日当周78.6%的阶段性高点已经累计下降了8.9个百分点。

此外还有买方认为,目前A股还缺一次筹码出清的过程。(急跌)

例如,今年1,2月那波下跌,最后雪球和融资等出现了一次集中的爆仓和筹码交换的过程。

因为爆仓了,所以场外的资金才可能不担心。

之后GJD救市之后,此前场外资金,开始回流,最后形成一波正循环的反弹行情。

但现在的行情属于阴跌行情,稍微一上涨,感觉就有人在卖。

有传,公募和保险放开净卖出了;到年底前量化要降杠杆,目前量化DMA在卖;还有说某队获利,上交资金等等。

所以目前的行情左侧交易者也不想抄底,因为还看见带血的筹码;右侧交易者也没有看见政策的信号。

所以大多数投资者,认为目前还是处于垃圾时间,依然在等。

2、对于大摩观点的讨论

这个周末大家聊的比较多的是——大摩观点

大摩上周说了,上面对通S的态度和思路在转变。

这周大摩强调,他们的消息并非仅仅来自智库和学者,而是BJ上面,对整个问题的思路在发生转变。

为什么变化了?形势比人强,因为今年财政收税困难了,财政收不到钱了。

政策的时间节点?一是10月人大CWE,看财政政策如增发赤字和国债的安排;二是11月低的ZZJ和12月的经济会议,可能有初步设想。

三是,明年两会,会有具体方案,涉及发多少债,放多少钱。

目前处于政策的讨论阶段。

规模有多大?预计最多是1万亿,其中3000到4000亿用于房地产收储,剩下的用于底层民众的社会福利保障。

能否打破通S?意思好像暂时不能,因为虽然思路在变化,通S的负向循环也在加深。

什么时候能打破?大摩提出3个层次,一层是对通S的危害的认识深化,二层对道德风险和泡沫的担忧对中央财政解决问题的反感,三是安全和发展。

大摩认为现在前面两个层次在发生变化,但第三层次的变化,目前还看不到。

什么时候第三层次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或许能放大招。

听大摩还有其它的观点认为,目前还没有到基本面最差的阶段,最后可能是失业率,或者其它涉及到稳定安全的,会倒逼政策。

目前不少投资者认为11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认为美国大选落地之后,我们这边的政策或许会更加明晰。

中信今天一个观点——认为未来可能加大货币政策力度以避免地产风险扩散

诚然,为维持一定信贷增长,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是金融稳定的重要部分。

但结合当前现实情况,若不出台有力政策控制房价下跌速度,可能会对居民乃至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巨大影响。

中信证券研究部银行组选取国有四大行样本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测算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其他城市涉房敏感性贷款分别约3.3万亿、8.4万亿、13.6万亿元,在极端假设情景下,若未来1年房价跌幅20%,敏感型涉房贷款损失约1.9万亿元,占2024Q1上市银行净资产比例接近6.1%。

以中国香港为例,香港房价经历大幅下跌后按揭呈现不良抬升势头,1997年10月至1998年2月第一轮房价大幅下跌期间,银行业未公布按揭拖欠,然1998年第二轮下跌后按揭拖欠率快速抬升,据香港金管局数据,1998年按揭拖欠比率由当年6月的0.3%快速提升至次年5月的1.2%。因此香港经验显示,房价指数从顶部下跌约1年,跌幅约48%后,便开始出现明显违约并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

再比如以日本为例,日本房地产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后见顶回落,自1991年一季度后持续下跌超18年,OECD实际房价指数较顶峰下跌约45%。

而在此期间内,据日本土地综合研究所数据,日本未偿住房贷款同比增速也在1Q93-2Q06期间持续不断抬升。

而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日本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01年末达到8.4%的高点,彼时房价指数也已较高点下跌约10年,跌幅约28%。

大体上可以有两种思路:

一是迅速压低按揭利率,让存量按揭利率和新增按揭利率尽可能保持一致,遏制提前还贷潮,并且尽可能促使按揭利率靠近租金回报率甚至倒挂,使房屋重新产生净现金收益,从而稳定需求;

二是加大收储力度,减缓房价下跌的速度,同时充分释放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逐步修正住宅估值。

考虑到第一种思路可能需要在短期内大幅下调按揭利率,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一次性实现,因此可能需要多管齐下的政策组合才能避免地产风险进一步扩散。

3、总结

目前都没有啥好思路,基本都在等右侧,等美国大选落地,等形势倒逼政策。

回到开头的问题,美联储降息之后,我们能否跟进?

今晚美国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数据,8月零售销售环比增加0.1%好于预期,这加强了软着陆的预期。

受此影响截止目前美股大涨,此外中概股也大涨。

感觉,目前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比较充分,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降息50基点的可能性仍为67%,较零售数据公布前基本没有变化。

此外都认为,美联储降息之后,我们会跟进。券商都认为大概率会降准。

但有投资者认为,要小心,美联储降息不及预期带来的波动,比如现在预期50基点,但大概率可能是25基点。

同时目前预期的太充分了,有可能卖兑现例如美债。

申万一个观点比较有代表性——海外宽松,人民币显著升值,为市场提供一个重新评估国内货币政策导向的窗口。

9-10月国内宽松预期演绎,是重要交易线索。

宽货币发酵空间延续,反弹延续;宽货币幅度和后续空间如果受限,反弹结束,同时中期风险担忧可能卷土重来,市场可能面临显著调整压力。

国内不提前宽松,不够成证伪,目前我们仍可以等待反弹。

但海外宽松后国内不跟进,或者国内宽松兑现后,宽松预期未延续,则构成证伪。

中信观点比较客观,认为外部信号扰动还不足以影响国内的政策。

认为在通胀放缓但有“瑕疵”、就业降温但有韧性的背景下,美联储仍然处于“风险管理式”而非“危机应对式”的决策框架之中,在呵护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同时也要兼顾尚存粘性的物价环境,尽量减小通胀卷土重来的风险。

因此,美国当前的就业和通胀形势并不足以促使美联储“趋势性”降息来支持经济,未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很可能是类似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机抉择”的方式,有降有升。

在美联储这种操作模式下,预计中美的无风险利率差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也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打开,美联储降息只是边际上缓解了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增加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弹性。

看一些外资的观点也是,他们更认可基本面的逻辑,认为美联储降息,资金不一定会回流人民币资产,因为国内基本面还没有看到反转的迹象,因此他们更关注日本,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


我们对A股的思考
股票本质就是讲故事,然后卖给信故事的人。小资金讲小故事,大资金讲大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