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本。在我国及全球海岸带地区,盐沼、红树林、潮滩等滨海湿地是鱼类、贝类、鸟类等诸多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水生生物的关键栖息生境,具有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但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向海岸带的快速集聚,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态势严峻。为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态势,我国等196个国家签署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公约》提出,至2030年至少保护30%的滨海湿地等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至少30%的退化生态系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高效保护修复滨海湿地?近日,受自然综述•生物多样性(Nature Reviews Biodiversity)主编Alexa McKay博士邀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贺强团队在该期刊创刊号发表题为“Coastal wetland resilience through local, regional and global conservation”的论文,在分析全球滨海湿地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尺度的透镜,阐释了局域、区域和全球等不同尺度上滨海湿地的人为胁迫及其韧力(即承受人为胁迫并快速恢复的能力)的调控因素,为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提质增效构建多尺度新框架。图1 作为陆地和海洋的交错带,滨海湿地具有诸多关键生态功能
通过分析滨海湿地的全球分布格局和相关生物多样性,研究发现,全球现有约354,600–355,120 km2的滨海湿地(盐沼、红树林和潮滩),其中许多分布于中国、尼尔利亚、印度、缅甸等人口高度密集、经济发展压力大的国家和地区;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受胁程度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收录的1589种滨海湿地动植物中,17%为濒危和近危物种,濒危/近危哺乳类和软骨鱼类动物更高达71%和83%。通过整合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上滨海湿地人为胁迫的变化趋势,研究提出,虽然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强化,围垦、捕捞等一些局域尺度人为胁迫在部分国家或区域已开始减弱,但养殖、生物入侵、气候变化等人为胁迫,特别是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上的人为胁迫,预期在未来仍将持续加剧。这些区域和全球尺度的人为胁迫虽在短期内常不会直接导致滨海湿地的大幅丧失,但可通过影响生物多样性等而降低滨海湿地的质量。图2 不同空间尺度下滨海湿地面临的人为胁迫及其随时间的预估趋势
研究进一步提出,滨海湿地对人为胁迫的韧力由湿地的质量决定,受不同尺度上物理(沉积物供给、潮汐状况、地形地貌等)和生态因素的调控。局域尺度上,留栖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作用是影响滨海湿地韧力的主要生态因素;区域尺度上,跨系统迁徙物种、物种随陆/气/水的扩散、影响滨海湿地边界横向和纵向移动的生物均可影响滨海湿地的韧力;全球尺度上,全球性或跨区域迁徙物种也可显著影响滨海湿地的韧力。局域、区域和全球尺度因素对滨海湿地韧力的影响通常并不独立,而是存在跨尺度互作效应。通过分析全球滨海湿地保护地和修复工程发现,虽然就全球平均而言,滨海湿地保护地已超过了滨海湿地总面积的30%,但保护修复状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保护修复成效往往缺乏长期评估,盐沼、红树林、潮滩等滨海湿地的持续丧失态势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得到逆转。未来需要在局域、区域和全球等多个尺度上,推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从重点关注湿地面积向着力提升湿地质量和韧力转变,促进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提质增效。图3 全球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变化趋势及成效分析
该论文由复旦大学联合荷兰、美国、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贺强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课题组研究生李祖昂为第二作者,承担了数据分析、图件构思等工作。李博教授、吴纪华教授等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长期指导。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贺强,现任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海岸带生态学与保护修复研究。总计发表论文(论著章节)80余篇,在Science(封面论文), Nature(特邀评述)及子刊等期刊发表通讯或第一作者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被Science、Nature重点推介,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等重要科技进展。202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358-024-0000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