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第一作者在一区top期刊(IF=12.2)发表研究成果,揭示农药跨代毒性方面的新发现
学术
2025-01-30 23:59
法国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在环境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generational combined toxicity effects of neonicotinoids and triazole pesticides at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n D. magna: From individual to population leve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讨了长期暴露于混合农药下大型溞所受到的多代毒性影响及其机制,强调了进行更全面的农药联合毒性环境风险评估以及考虑农药暴露跨代累积效应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农药对非目标生物的毒性评估是基于单一化合物的有效成分进行的,这忽略了实际环境中多种化合物以环境相关浓度共存时可能产生的联合毒性。此外,当前大多数关于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层面的风险评价上,而缺乏关于农药对有益生物种群的跨代毒性影响的研究,可能导致实际风险的低估。本研究选择了大型溞作为模式生物,以新烟碱类杀虫剂和三唑类杀菌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全国10个省市470个农田水样本中的农药污染情况,发现吡虫啉、噻虫啉和戊唑醇的检出率超过50%。随后,利用慢性繁殖联合毒性试验方法,将大型溞分别暴露于单独或混合的农药环境浓度(0.89–1.62 μg/L)下长达12代。结果显示,联合暴露导致第6代和第12代大型溞出现体长缩短、首次产溞数量减少、产溞时间延迟及总产胎数和总产溞数下降等现象。进一步使用Leslie矩阵模型分析大型溞种群3年内的发育和生存风险,发现其后代随着时间推移,种群密度、内禀增长率、年龄结构和繁殖能力均显著降低。通过转录组学结合实时荧光定量技术,从消化吸收、解毒代谢、生殖发育等方面解释了大型溞免疫防御反应、蛋白质消化吸收、胰腺和唾液分泌受到严重影响的原因,并揭示了混合农药暴露诱导了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和卵子畸形的发生机制。因此,评估水中各种农药共存对水生生物的综合毒理学效应至关重要,为理解农药在环境浓度下的生态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建议未来的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应从个体水平扩展至种群层面的多代毒性效应评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论文的完成单位,吴迟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刘新刚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