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体验桂林​“最美非遗”|临桂松花糖:繁杂工序制成的桂林经典“年味”

文摘   2025-01-03 11:54   广西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探寻体验桂林“最美非遗”




松花糖,是桂林人过年必备、冬季常吃的传统糖果。这道传统美食,在岁月的流逝中,在口口相传的赞誉声中,成就了桂林传统年味最浓的记忆符号之一,也成为很多人记忆中难忘的童年美味。

  

2022年,临桂松花糖制作技艺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记者前往临桂区两江镇,探访一家有着近40年松花糖制作、销售历史的老店,并跟随这一家“90后”的传承人谢达,体验松花糖制作技艺,感受这道美食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风情。


谢达展示刚做好的松花糖。
四代传承的老字号美食

松花糖,兴盛于桂北地区,并流传至两湖,是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美食。

  

关于松花糖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个说法。一说是由于松花糖粒粒金黄色如松花,故得此名。二是因其口感“松口酥化”,是桂林话“松化糖”的讹误。而“松口”,乃桂林话中特有的形容口感的词。作为传统年货,松花糖又寓意着“轻松花钱”的愿望,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进入农历十月,天气开始转冷。临桂区两江镇街头的一间普通民居内,谢达就开始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节。过去近40年来,这方小小的庭院,每年农历十月至小年,都会飘着松花糖的香甜气味。

  

谢达说,他是松花糖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其家传的松花糖制作技艺,源于一个叫龙怀玉的先人。龙怀玉,1906年生。20世纪20年代初,龙怀玉在李宗仁先生老宅厨房中帮工,得一厨师传授松花糖秘方。而该名厨师曾向龙怀玉述称,其祖辈供职于清廷御膳房,厨艺颇精,松花糖制作技艺,便是其一。后来,掌握松花糖制作技艺的龙怀玉,又把技艺传给了侄子龙回宫。1949年出生的龙回宫,师承大伯龙怀玉学习制作松花糖,并将该技艺传授给妹妹龙凤琼。

  

谢达说,龙凤琼正是他的母亲。1985年,22岁的母亲与父亲谢胜喜结婚。曾在两江的渡头供销社做糕点学徒的父亲,在婚后与母亲一起,在两江开设食品作坊并制作松花糖。从此,夫妻俩靠制作和卖松花糖养家糊口。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谢达在很小的时候就帮着父母打下手。大学毕业后,原本在南宁工作的谢达,考虑到父母逐渐年迈,而制作松花糖又非常辛苦,所以经常在周末回家帮忙。2021年11月,他索性辞了工作,专门回家帮忙制作松花糖。渐渐地,他的制作技艺越发成熟,变成了独当一面的顶梁柱。

  

在一家人的接续传承和努力下,谢师傅松花糖,不仅成了老字号,还成了临桂松花糖的口碑代言。



繁杂工序制成传统美味

那么,松花糖究竟是怎样制作的?

  

谢达说,他家的松花糖制作技艺,工序颇为繁杂。大致可分为臼粉、和面、制坯、炸坯、上糖、整形切块等步骤。

  

在谢达家的院子内,摆放着一个大石臼。他把头一晚泡好的糯米,晾干水分后倒入石臼中,并用木制把柄的石锤使劲锤打糯米。记者上前尝试,石锤就有数斤重,要提起来并用力锤打糯米,需要很大的手劲。谢达则说,石锤锤打糯米,不止需要手劲,还需要技巧,需要把石锤撞击在石臼底部两侧的石壁上,再经过力的反作用,作用于糯米上,这样更容易使糯米被碾碎,渐成细粉。接着,谢达把细粉用筛子筛了一遍,留下雪白的净粉待用。

  

在筛净粉的过程中,谢达烧了一壶开水。这壶开水,是和净粉所需。在和净粉时,开水分数次均匀地洒在净粉上,并不断揉搓,这样既能和得均匀,也不容易产生面团过硬或过粘的情况。

  

和好的面团,被谢达放置在了方桌上。撒一层细粉,揉搓一翻,如此反复数次,增加了面团韧劲。接着,他拿来擀面杖,将和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约2mm的薄片。“这个厚度,是长期经验累积出来的数字。因为,太薄或太厚都会影响松花糖的松脆度。”谢达说。

  

在谢达的指导下,记者重复了前面的动作。记者将面片用刀划分,层层垒好,并在谢达的帮助下,切成8mm×8mm×2mm的坯子。谢达说,要想擀好面片,并切成理想的坯子,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摸索。

  

接着,就到了膨化坯子的环节。谢达说,以往,老一辈的乡亲们都会到两江镇琅琥村旁的义江河段,淘洗如小麦大小的砂石,选取圆润色泽白净的砂石放入铁锅中,加适当食用油,加热至轻微冒烟后放入坯子颗粒。坯子颗粒受热后,由白转为松花球般的金黄色。现在,工艺不断改进,更多人则直接用烧好的食用油炸坯。

  

超过180摄氏度的油温,让倒入其中的小坯,瞬间在其间舞动起来。不断地均匀搅拌,让坯子与油尽情交融,又在高温的助力下,不断膨胀。随着“吱吱吱”的脆响不断发出,一颗颗小坯变成了淡黄色的大坯。

  

松花糖香甜的滋味,主要来自食材中的糖水。据了解,松花糖的糖水,由土红糖熬制而成,一般是取1斤土红糖放入5斤水中熬制。不过,如今谢达更喜欢使用麦芽糖。因为麦芽糖的味道甜而不腻,制作的松花糖会达到入口酥化不粘牙的效果。

  

铁锅烧热后,记者倒入了适量的麦芽糖。等待锅中糖开始起泡,谢达帮记者倒入了油炸好的面坯。接着,必须双手各执一把木铲,一起配合,才能让面坯和糖浆均匀搅拌。一番搅拌下来,确实有点腰酸背痛之感。

  

裹好糖浆的面坯,被倒入了一个方形模具中。谢达用木制滚轴轻轻把面坯压平整,再用尺子比画着,切成均匀的长块。

  

一系列繁杂的工序结束,散发着香甜气息、看起来黄灿灿的松花糖就做好了。记者尝了一块,真是入口酥化不粘牙,甜度适宜,让人吃着就停不下来。而在享受松花糖美味的同时,记者也不得不感叹:正是纯手工的繁杂工艺,凝结了制作人的辛劳和智慧,才赋予松花糖别样的美滋味。



好滋味成就桂林经典“年味”

热情的谢达,把刚出锅的松花糖包扎好,一一分给邻居们品尝,又引来了众多称赞声。

  

在谢达忙碌的同时,很多网络订单正向他而来。谢达说,每年过年前,众多的老顾客都会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跟他及其父母预约订购松花糖,一则自家品尝,二则馈赠亲友。而为了满足众多食客的需求,谢达和家人在冬日里不停忙碌着,把每年1500—3000斤的谢师傅松花糖,送入千家万户。与此同时,谢师傅松花糖也成了不少桂林人心目中的经典“年味”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糕点零嘴品种越来越丰富,人们对食物也越来越挑剔。但是,谢达却坚信,坚持传统工艺做出的传统美味,依然是很多人的所期所盼。在岁月匆匆的脚步里,作为临桂松花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他也将继续用一份坚守,去传承、去再现、去满足更多人记忆中的传统年味。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前往李宗仁先生故居参观。高高的围墙、木制的楼房、镂空的窗户、古朴的栏杆、幽静的小院……当无数的人来到李宗仁先生故居,回望先生的峥嵘岁月时,他们可能不曾想到,在先生的故乡,如今有一道与其颇有渊源的美味小食,给很多平凡人的生活,带去了甜蜜味道。而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吃到这份独特的非遗美食,会在无意间走入那段岁月烟尘,并为一道美味蕴含着的厚重的人文底蕴而感叹、赞叹,还有回味。



记者体验泡糯米环节。


筛粉。


在方形模具中,把松花糖碾压平整。


END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 
刘教清 秦丽云 李忠波 何月

通讯员 于姝敏 胡艺 文/摄

值班编辑丨母   丹

责任编辑丨唐新颜

值班编委丨黄月波






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社主办的官方全媒体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桂林党务政务权威信息及其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