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家校共育 立德树人专栏文章】第6期:聚家长之智慧,谋发展之大计

文摘   2024-12-31 12:45   天津  

聚家长之智慧

谋发展之大计

“家校共育 立德树人”征稿


     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工程,它关乎着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未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一论断,清晰地揭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11月初,我们在公众号发起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征稿活动,诚挚邀请各位家长共同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征稿能看出家长们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和对孩子的热切期盼。这一期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心声——聚家长之智慧,谋发展之大计。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的参与也显得尤为重要。家校共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保障。

      学校就像一个大花园,孩子们就像一粒粒花的种子,老师们就是园丁,家庭则像土壤,彼此之间都将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携手并进共同参与。学校提供知识教育,而家庭则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品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孩子成长的完整环境。

       从幼儿园小朋友转变成一年级新生,很庆幸孩子在身份转换的第一个关键时期遇到了良师。她们不仅关心着孩子们的冷暖更能及时安抚家长的焦虑。其实对于这种角色的转变而言,家长与孩子都是需要重新调整与适应的,在面对家长的各种担忧和焦虑情绪王老师都能给予安慰和疏导,我想这更能具体的体现出家校共育的意义所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这种双向的沟通,使教育更温暖,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承家校共育的理念,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我将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其品格和综合素质。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我相信,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够茁壮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           

                     ——一年四班学生家长



      唐朝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久经千年的师者传承,历朝历代师者们的淬火求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流至今的优秀教育观,在新时代的中国师者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的教育体制改革下创新和突破。

      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中亦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至亲至真的情感表达,更是衬托出师者们的伟大和辛劳。

      作为初出茅庐的小学生,面对老师们含辛茹苦的谆谆教导,大家要心怀感恩,勤于律己,同时也要发愤图强,不耻下问,在一种轻松活泼且不失严谨的学习氛围中,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在孩子两年的小学生活中,更是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和突破。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和学生角色的悄然变化,亦师亦友,更胜似亲人的师生关系,正是这种真挚且纯粹的情感,搭建起了无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共同营造出学生与老师,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和谐氛围。

      最后,愿天下师者,薪火相传,遍结桃李,盼天下学者,尊师重道,学有所成。

                     ——二年三班学生家长

      

      此次征稿活动不仅增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也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期待每一个孩子都在家校一致的爱意下健康成长,未来的路哪怕曲折也敢于迈步,外面的风浪再大也有内心温暖的归属,愿每一朵花都在童年底色上绘画出灿烂的人生。

      家长们从支持学校活动到给予情感关怀,他们的行动无不体现了对孩子教育的深切关注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定支持。在此,我们呼吁更多的家长加入到这个充满爱与责任的队伍中来,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本学期“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征稿活动圆满结束,我们下学期再见!


编辑:孙灵成
初审:李胜艳
终审:高爱武

东碾坨咀中心小学
学校信息发布,教育信息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