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平日里的相互照应,困难时的雪中送炭,都让生活充满温暖与力量 。但是,邻里之间,一草一木也有可能成为彼此矛盾的导火索。在苏州市吴中区,宋女士与夏老汉就因一排枇杷树产生多年纠葛。吴中法院秉持以调促和理念,深入勘查调解,终寻得平衡之法,让邻里重归和睦,也让绿色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得益于太湖绝佳的地理位置,受太湖小气候环境润泽,植被葱茏,土壤膏腴,是中国传统枇杷产区之一,“白玉”枇杷更是屡屡问鼎全国优果评比大赛。
这里的百姓也将种植枇杷树视作自己的重要收入之一。夏老汉庭院东侧,南北向便排列着一排枝繁叶茂的 “白玉” 枇杷树。其中两棵,是他年轻时亲手栽下,四十余载的时光,让它们从纤细幼苗长成如今的粗壮模样,每到成熟时节,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不仅是夏老汉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更是他心底最珍视的宝贝。
为了照料这些枇杷树,夏老汉精心搭建了钢管架,老宅修建时还特意为它们更改方案,这份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感情,旁人难以体会。
可谁能想到,这些承载着美好回忆的枇杷树,却成了邻里间矛盾的导火索。
“夏大哥,你家这枇杷树,枝叶都长到我家这边来了,把我家窗户阳光全挡住了,屋里整天黑黢黢的,你就不能管管?”“这枇杷树我种了几十年,一直都这么长,咋就突然挡你光了?再说,树又不是我能控制它不长的。”“那行,这采光的事儿先不说。你看看你搭的那些钢管,都伸到我家院子里了,我每次看到心里就憋闷,你就不能挪挪?”“我搭钢管是为了照顾枇杷树,方便疏花、允果,又没碍着你啥大事儿,你别这么斤斤计较。”“没碍着事儿?那些枇杷叶,天天往我鱼池里落,我每天都得清扫,累都累死了,你怎么就不体谅体谅我?” 宋女士和夏老汉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吵越来越激烈。
这些年,这样的争吵不知上演了多少回,矛盾也在一次次的冲突中越积越深。后来,村里、镇上也来人调解,可矛盾的坚冰始终无法融化。
终于,宋女士忍无可忍。
“夏大哥,我真没办法了,这事儿看来只能交给法院来解决了。”“行,那我们就法院见。”没过多久,宋女士一纸诉状便将夏老汉告上了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
面对这场棘手的邻里纠纷,承办法官深知,简单的判决或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无法真正化解邻里间的心结。于是,法官秉持着以调促和的理念,多次走访勘查,深入了解双方的生活状况和心理诉求,开展多轮调解。
夏老汉对枇杷树的不舍,是经济利益与情感的双重寄托,宋女士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出于生活的困扰。为综合考虑双方利益,寻求平衡之法,法院决定特邀精通农作物修剪、擅估经济价值的人民陪审员共同参审。
于是,在盛夏时节,众人实地查看枇杷古树生长态势,经细致观察、精准预估修剪影响,提出兼顾双方利益的科学方案与补偿建议,终为僵局寻得突破口。
冬日来临,在法院指导下,枇杷树修剪工作顺利完成。修剪后的枇杷树,依旧保留着大部分生机,对夏老汉的经济收入影响微乎其微;同时,宋女士家的采光和鱼池也不再受困扰。随着最后一段伸进院子的钢管被截落,这场持续多年的邻里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法官,若干年后,夏老汉家的枇杷树枝叶再探入我院中,影响通风采光,我还能联系您吗?”“先联系我吧,我可以按此次法院所定方案修剪,若不行,再找法官。”“好,下次我们先自行沟通,尽量不麻烦法官。”在这片被太湖润泽的土地上,枇杷树依旧在岁月里舒展身姿,承载着绿色经济的希望;而树下生活的人们,也在法治与温情的呵护下,重新找回了邻里间的和谐与美好。
在这片土地上,绿色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悄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