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是当代青年口中的
“肥宅快乐水”
喝可乐
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
最寻常不过的事情
但在1979年
一位中国小男孩在长城上喝可乐的照片
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一经刊登
竟然迅速火爆了全球
时间回到1979年3月
一位美国摄影师
詹姆斯·安丹森来到北京旅游
他选择了长城
作为第一个旅游景点
在从美国出发之前
他随手在包里放了几罐可乐
在游览长城的时候
他注意到了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男孩
便走上前去用蹩脚的中文搭起话来
当时小男孩只有七八岁
眼睛不大 笑眯眯的
红扑扑的小脸特别有活力
在经过小男孩父母同意后
詹姆斯从包里拿出一听可乐
插上吸管递给了小男孩
就在小男孩喝可乐的时候
詹姆斯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幕
小男孩身上的绿色军装
与他背后雄伟的长城交相辉映
他手中的可口可乐
显得格外耀眼
詹姆斯特别喜欢这一张照片
于是他将照片冲印出来
并取名为
《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投给了《国家地理杂志》
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喝到可口可乐的人”
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新中国正在国际社会上崭露头角
所以,这张照片一经刊登
便引起了很大反响
而这张照片也被看做
当时中国对美国文化开放态度的象征
不过
这罐可乐实际上
并非新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1978年,中美两国宣布建交
不久后,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总公司
达成合作协议
开始在中国开设灌装厂
并销售可口可乐
在那位美国记者抵达中国前2个月
第1批可乐从香港发到了北京
3000箱可口可乐
从香港经火车运抵广州和北京
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
重返中国大陆市场的国际消费品
时间再次回到现在
40多年过去了
当时的小男孩怎么样了?
他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照片中的小男孩叫黑建涛
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他的父亲曾是邮电部的工程员
母亲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在他的童年时代
饮料是奢侈品
那时他最爱的饮料是国产的北冰洋
一毛钱一瓶
只有在他考试考好的时候
父母才会奖励他一瓶
等到黑建涛上高中时
街头有小贩做散装可口可乐的生意
他才有机会尝一尝
小贩用一个大桶装满可乐
孩子们可以用两三毛钱买一杯
最重要的是可以散装带回家
每当碰上摊贩卖可乐
黑建涛就会买回家和妹妹分享
觉得特别洋气
1988年
他考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
认识了后来的妻子
当时他从北京购买邮票拿到南京卖
赚了的钱就买可乐请女友喝
喝可乐,喝外国饮料
在那时仍然是一件很时髦的事
大学毕业后
黑建涛辗转到上海工作
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他一路摸爬滚打
成为了上海格林纳达商务中心的CEO
并在后来成功创办了
自己的咨询公司
而且还因为多年对高尔夫的热爱
他成功成为了
中央电视台的高尔夫解说员
巧合的是
黑建涛第一次解说的那场高尔夫球赛
冠名赞助商就是可口可乐
就这样,黑建涛在时隔多年后
再一次和可口可乐合影了
然而
他和可口可乐的缘分
还没有结束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
黑建涛看到了《时间的力量》这本书
它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影像
书籍的封面印着一个
穿着军装
站在长城上喝可乐的小男孩
在向母亲求证后
黑建涛才知道
原来封面上的小男孩就是自己
让黑建涛没有想到的是
在中国可口可乐公司成立40周年之际
他和当时的摄影师詹姆斯
成为了被邀请的嘉宾
多年过去
黑建涛和詹姆斯都忘记了对方的样子
但是那张照片和那罐可乐
将两个人紧紧地联系起来
让他们在四十多年后
再次相逢
改革开放40余年来
中国已经以一个崭新的面貌
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制造”“中国速度”等词汇
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新标签
当年黑建涛手中的“洋饮料”可口可乐
已经不是稀奇产品
他和儿子早已爱上了
喝国产的汽水饮料
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
走入了国人的视线
进入了国人的生活
这不仅是国人对国货的依赖
更是一种文化自信
现在
中国正阔步走在追梦、圆梦道路上
我们对未来充满自信
也充满乐观
相信在未来
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