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声音】续写誓词碑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摘
2024-10-23 20:08
云南
73年前,“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誓言响彻云岭大地;73年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各民族再次相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习近平总书记日前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边疆各族儿女的深情关怀和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高度重视。殷殷嘱托,切切期望,既是对云南各民族群众的关怀和牵挂,更是对全省干部群众的希冀和重托。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地,云南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向来备受关注。截至目前,围绕民族团结誓词碑展开的故事形式多样,出版了内容丰富的相关著作,如《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丰碑上的誓言》等;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如话剧《澜沧水长》,花灯歌舞剧《盟誓》,音乐舞蹈《宾弄赛嗨》等。这些文艺作品,对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起到了积极作用,彰显出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新征程上,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推出更多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力作,在关涉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文本书写、话语体系、视觉传达、形象构建等方面,激励引导社会各界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让其滋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继续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开始。70多年来,其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大精神动力。一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金字招牌。1951年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歃血盟誓,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跟党走的铮铮誓言,是党从边疆地区民族工作实际出发,创造性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标志,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生动缩影,更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金字招牌。二是各民族一心一德跟党走的决心。26个民族(含支系)代表立碑盟誓的历史性抉择,为党的领导在边疆地区赢得了群众认同,巩固了党在边疆地区的执政基础。续写誓词碑故事,传承民族团结佳话,就是要让各族群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初心始终不改,决心代代相传。三是团结爱国共守祖国疆土的光荣传统。民族团结,事关边疆安全稳定和国家统一。边疆地区的各族群众,都有团结一致、胸怀祖国、无私奉献、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这些传统,对搞好民族团结、加强边疆治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觉行动。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只有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普洱为代表的边疆地区各民族郑重承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这种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觉行动,至今仍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民族团结佳话,归根结底要让各族人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一要兼顾民族工作与边疆治理。民族工作和边疆治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在旗帜鲜明宣扬边疆地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精神的同时,也要重视爱国守边精神,如此才能保证边疆安全稳定。二要注重点线面结合形成激励传承效应。民族团结誓词碑,是边疆地区各民族立碑盟誓、勒石明志的典型代表。放眼云南乃至全国,不乏蕴含类似团结爱国精神的历史故事。如上世纪50年代初,云南红河各族各界代表也曾庄严签订《团结爱国公约》,号召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维护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共同保卫和建设祖国”。对此类形式不同但内容实质无异的珍贵历史资源,应点线面结合以形成传承效应、激励后人。三要打造内外结合宣教一体的宣传矩阵。在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方面,要打造内外结合宣教一体的宣传矩阵,内外有别、各有侧重,精准发力、形成合力。尤其应面向各族群众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助力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四要继续挖掘并保护利用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珍贵资源。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代表的宝贵资源虽已成为珍贵的精神文化符号,但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仍要延续。要加大对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反映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意蕴的历史和传统资源的挖掘力度,并将其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作 者:中共普洱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讲师 付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