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果然被骂了

乐活   电影   2023-01-12 20:51   阿联酋  

前两天V姐发完《中国奇谭》的文章后,评论里有好几个朋友提醒我《中国奇谭》又上热搜了。
打开一看,真算得上是这两年动画喜闻乐见的现状。
有家长认为动画是拍给小孩看的,自家孩子看第一集和第二集都被吓哭,给孩子带来了童年阴影。


熟不熟悉?
2013年,家长举报《熊出没》。
因其10分钟出现21句脏话。其中包括“见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词语。
于是“臭狗熊”被改成“小熊熊”。
《我为歌狂》被家长投诉剧情包含早恋、叛逆内容,会侵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求电视台停播该片。
《菲梦少女2》因为主角染发,穿得“花里胡哨”被家长举报。
认为动画“价值导向有问题”。
如果你不喜欢这部动画,你可以选择不看。
你的孩子接受不了,那就让你的孩子别看。
就是这样简单正常的逻辑,却还是有人不理解。
《中国奇谭》被家长炮轰这件事根源不在于动画是不是拍给孩子看的,而是大有人对某部动画(或其他文艺作品)不满意,就假借“保护孩子”“为他人好”之名,觉得它不应该存在,让它消失。
这在新闻传播里,可以用第三人效果理论来解释。其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和高估大众媒介的消息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简单来讲,就是人们会觉得,某件事对其他人的影响远高于自己。
尤其是当这件事被联想成负面的时候。
比如有人觉得人们玩了打打杀杀的游戏,就会上街砍人;有人觉得人们看了点色情内容,就会变成为强奸犯;有人觉得小孩看点不那么幼稚的动画,就会造成童年阴影。
于是要求我们游戏里血不能是红色的;我们的文艺作品里异性之间是不能有亲密接触的;我们的动画必须是拍给小孩看的。
审查部门还没发话呢,有些人就开启了自我审查。而这种自我审查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自我审查底线就会一低再低。
人们不再拥有自己的判断,那么剩下的,就是对现有规则的认同。
想想看是不是现在但凡带点血腥暴力,带点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评论里总会有一句:
“这也能过审?”
但你再拿二三十年前的作品一对比,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我还记得前段时间国内还没放开,我分享了自己在迪拜感染奥密克戎吃退烧药的经历,也有朋友在评论说“竟然没被封号?”
虽然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好被封的,但惭愧地说,有时候我也会在读一些书的时候萌生出“哇这也能写,好敢说,居然没被删”这样的想法。
在意识形态一再收紧的当下,
自我审查甚至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想法,但印象中国产动画最早的审查可以追溯到1993年,郑渊洁那部《魔方大厦》。
《魔方大厦》诡异猎奇的画风和充满隐喻的故事,被当时的一些家长举报内容少儿不宜。
那时的国产动画正处于蓬勃创作期。还没有现在这么严的审查力度,在没有分级制度的前提下,也缺乏内容判断的标准。《魔方大厦》是否少儿不宜各方的争论一直不休。
最终原定26集的内容被混剪成10集播放,后再次改为只播放前10集,之前混剪版10集播放无限期中止,至今仍未播出过完整26集内容。
从此开始尝到举报甜头的观众,对于作品的举报越来越多,遭到禁播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为了逃过观众举报,有动画公司想到可以让每一集动画都带点知识,围着知识点编点剧情,《海尔兄弟》、《蓝猫淘气三千问》这类科普形动画就诞生了。
还有让动物变成主角,以动物冒险的形式展开剧情,《虹猫蓝兔奇七侠传》、《熊出没》、《喜洋洋》也火了。
可还是没躲过举报。

举报说严肃点是人们对权力的最高认同。然后不知不觉间,权力所避讳的东西,也真的成了我们所避讳的东西;权力的思考方式,真的就成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看到了不喜欢的动画,就随手一个举报。
谁又敢保证,你喜欢的作品不会被别人举报呢?
不过好在当“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的热搜一出来,评论里都是反对的声音。大部分人早已厌倦了自我审查和举报。
也有人溯源后没有找到家长炮轰的原文,或许只是营销号的一次炒作。

最后送给大家下面这张图,希望新的一年我们都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也能尊重他人喜好,少点自我审查吧。


- THE END -
点击关注"场库"  

场库
场库,新片场社区旗下的短片创意库,一本高品质的影像杂志。专注于分享国内外精选短片,用最直观的方式让你大开眼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