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美食——于都鱼丸

时事   2024-09-26 11:22   江西  

山清水秀的赣南孕育了丰富的客家饮食文化,各种美食五花八门,即使在赣南十八个县,每个县也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专属自己的菜肴。比如在于都,形如白玉的鱼丸,一定是出现在餐桌上频率较高的食物。




我曾经在福建长汀县博物馆里看到了那庞大的客家人南迁图。那一刻,仿佛穿越到时空,随着那饥寒交迫的人群颠沛流离,感受到他们骨子里的疼、心尖上的无奈。战争让他们不得不远离家园,拖家带口朝着未知的地方逃命。逃难路上恶劣的环境,让他们随时面临着骨肉分离。直至他们几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终于获得了安宁,他们驻扎下来时,对“团圆”的理解有了刻骨铭心的意义。


“溪上青鱼鲜,今朝尝的君家味,一只鱼圆值万钱”,这是“怪才”郑板桥心中的鱼丸;“点化肴羹瑶台献,千载毛遂遗风留”,是清人李蟠对鱼丸的赞美。在赣南人心里,“鱼丸”肩负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的“重任”。为了这代表特殊意义的食物能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于都人从春天就开始准备摆上团圆桌的鱼丸了。


在于都乡间,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鱼塘,那鱼塘是做鱼丸的源头。阳春三月把草鱼苗小心翼翼地放入塘里,就开始了对鱼儿们的悉心照料。鱼塘里的水需要不定期替换,遇到下大暴雨,还要注意排水,怕一不小心就前功尽弃。另外,还要不时给鱼儿们开开小灶。去地里干活之余捋一把青草、揪几片青菜叶子丢入鱼塘,把吃不完的香瓜、西瓜切碎来丢进鱼塘……为了吃上最劲道最美味的鱼丸,力争让鱼儿们在原生态的环境中长大。


腊月里,如果在村道上走。总能听到村民聚在一起欢呼雀跃的声音。精心照料了大半年的鱼塘就要收获了。谁家今天开塘,一个屋场的人早早得到消息,都围到鱼塘边上来,捞鱼买鱼。抽水机“轰隆隆”地响着,不一会儿,鱼塘的水去了三分之二,鱼们银色的身姿上下跳跃。捞鱼的人身穿水鞋、防水裤下到鱼塘里,随着一声声惊呼,一筐筐活蹦乱跳的鱼被捞上了岸。



用家养的草鱼做出的鱼丸特别鲜美。因此,无论鱼的价钱多么好,鱼塘主人总会留出几条大草鱼来做鱼丸。把草鱼去头去尾去皮去骨后切成大块,细细地剁成鱼泥,加入一定比例的番薯粉不停地顺时针方向搅拌,待鱼泥上劲儿后,一手抓取鱼泥挤出虎口,一手拿调羹从虎口轻轻地接取鱼圆放入清水中,若鱼丸能在水中浮起来,说明鱼泥和番薯粉的比例合适,就可以继续做了。如果鱼丸不会浮起来,就需要重新调整番薯粉和鱼泥的比例。一家子男女齐上阵,不大一会儿,装着清水的大盆里满满当当漂浮着全是白嫩嫩的鱼丸了。将鱼丸在开水里煮过捞起存放或者送给左邻右舍,一个屋场都被鱼丸里暗藏的幸福包围。


从前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吃的鱼丸,如今早已成为于都人餐桌上的必备。鱼丸吃法也有了各种变化,可以佐以青菜豆腐煮成鲜美的鱼丸汤,也可以过水捞起佐以蘸料,还可以煎炸当零食吃。



无论何时,只要一盘热气腾腾的鱼丸端上来,顿时让人眼睛发亮。似乎有了鱼丸的餐桌,才叫完美。吃着了鱼丸,才能代表团圆美满。在于都,吃鱼丸往往也是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体现。每每鱼丸端上来,同桌的年轻人必定先恭恭敬敬盛一碗放在长辈面前。而父母们必定大呼小叫要求早已离席的幼儿们重返餐桌吃上几个鱼丸这才放心。


看着餐桌上那盆加了葱花、枸杞的热气腾腾、清香无比的鱼丸汤,看着围坐品尝的家人。我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长汀博物馆里的那幅客家人南迁图……


来源:于都文学

作者:宁眸

编辑:刘航 编校:李曦

值班主任:明心武 刘芬

编审:肖瑞华 陈昱鑫

客家新闻网
情聚赣南,客观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