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镇访古
时事
2024-11-01 15:57
江西
行走赣南,除了看古城墙、郁孤台、八境台、福寿沟、通天岩、古浮桥等重要的“两宋遗迹”,还需得去赣州城东、贡江北岸的七里古镇看一看“榕风窑韵”。汤汤贡水,不舍昼夜。七里古镇静静卧在贡江北岸。古镇沿江一带,一百多棵百年古榕,枝叶如盖,绿树浓荫,覆盖江岸古道,形成一条绿色长廊。黄连木、朴树、皂角树和难以计数的灌木、芦苇密布江岸,把半条江水染得碧绿碧绿。每至春夏,成千上万只白鹭、雨鹤栖息于此,或于浅水沙滩觅食嬉水,或腾空展翅于蓝天飞翔,万绿丛中闪着的白白点点,亮出一番别样的情趣。 沿着贡江边这条卵石古道徐徐漫步,见阳光跳跃着从江面沿着古码头一级一级的石阶往上爬,将被风雨侵蚀的拴船缆柱石上的印痕展示给游人,光影中,仿佛浮现当年七里镇千船蓄发、商贾如云、人流如织的繁华景象。 这里曾是水运枢纽,江湖际会之地。古道将沿岸七姑庙码头、方屋码头、邱屋码头、黄家码头、钟家码头等十几个码头全串了起来。阵阵江风吹拂,我们追寻码头上那曾经的热闹与繁忙。这些冠以姓氏的码头,为明清时代大姓人家所建,既是居民取水、用水之地,又是船舶停靠、装卸和竹木贮集、扎运的集散地。每天,江右商帮的上千艘船只从这里北上,顺赣江水道,经鄱阳湖而下,驶入长江,抵达江浙繁华都市,甚至借助运河,直达京畿之地。而南下货物从长江航道,经鄱阳湖溯赣江而上,在这里的码头转运,借助岭南官道,到广州出海。白日,这片宽阔的江面白帆片片,船只来来往往,长长的竹排、木排悠然漂过。船工的悠唱、排工的号子、纤夫的沉吟,和码头上洗衣妇捣衣声、小商贩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酝酿出古镇特有的韵味。 大规模的竹木水运,不仅给赣州造船业、锻造业、篾缆编制业带来了勃勃生机,还带动了商业、服务业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古镇上酒馆、茶馆、饭庄、客栈、粮店、剃头店、糕饼店、中药铺等,鳞次栉比,甚为繁荣。 最热闹的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七里镇都要举行庙会,把客家庙会文化演绎得生机盎然,红红火火。 古庙处于这条古道的中段,这里囊括了古镇风光的精华。古庙在198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也与常见的庙宇大为不同。古庙设计精巧,结构严整,工艺讲究。牌坊式门楼之上,配以亭式文昌楼,颇具匠心,使古庙的风貌更显得崇丽轩昂,端庄肃穆。 庙会场面火爆,人如潮涌。祈愿的、做买卖的、看热闹的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涌来。人们会亲访友,相聚于此,品尝各种各样的客家风味小吃。庙会上的小吃也是多种多样,擂茶、粽子、米果、油炸冲天炮和醇香浓郁的客家米酒应有尽有。庙会文化节目内容也丰富多彩,这边,鼓锣铿锵,个个踮脚引颈等待看戏;那边,踩高跷、划旱船、蚌精舞、大头舞等民俗表演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这种集商贸、文化、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庙会一般要持续十多天,有时可达一个月。古庙的东面,一条古道通往七鲤古街。古街西端的古民居群是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恩科状元池梦鲤的故居,古街东端连接近年来拓展的农贸集市。古庙之北,就是闻名国内外的七里古窑群遗址,大小高低数十个窑包,从东到西连绵三四里。《赣县志》记载:“(七里窑)创烧于晚唐,极盛于北宋,而延续至元,元末明初终烧。”有专家评说,七里窑器物可与景德镇窑、吉州窑相媲美,有“标新立异,曲尽其妙”的盛誉。这些精品经大庾岭古驿道,运至广州,远销海外。 王宗述的《陶书》载:“长岭出青黄釉,每釉百斛价银四分,皆浮梁瓷器所需者,赣之产釉不载于史册,县北五十里曰黄龙埠,土人尝采之。”此中透露了从景德镇到赣州来采购釉原料的史实。七里镇窑大约从唐末开始生产,大概兴盛了600年时间,到明初停烧之后,窑工们在古窑瓷土消耗殆尽之后,纷纷踏上了重新寻找生计的路,而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业,此时正是需要大量技术工人的时候,于是,景德镇窑就慷慨地接纳了这些技术窑工。 据说,这些技术工人的后代,始终不忘七里镇窑的窑祖宗,每年都要前来朝拜。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每年的正月里,还有景德镇的窑工,从景德镇出发,十分虔诚地来到七里古镇,他们会到将军塘里,装上一小瓶塘水(叫作娘水),带回景德镇。每次给瓷器上釉时,就倒上一点点祈求来的娘水,以求保佑他们的瓷器产品质量更好,成品率更高。或许,这是一种心理作用,但也足以印证民间先有七里镇、再有景德镇的说法。直至今天,七里窑陆续出土的青釉执壶、青釉浮雕莲瓣杯、仿铜三鹰爪鼎炉、兽面五腿炉等精美瓷器,为国内罕见,让人叹为观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七里古镇,一个富有文化底蕴、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写满了沧桑和故事。如今,随着赣州水东的文化旅游开发,古镇市声盈盈,热闹繁荣,充满了新的活力,洋溢着新时代旅游文化的蓬勃朝气。灯火辉煌中,在古镇街巷中,人们谈生意、叙旧情,喝着茶、哼着客家调子看古装戏的热闹场景,定会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