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重置」性别,从走进精神科开始
文摘
2024-11-05 15:00
北京
撰文
|
豆豆
编辑
|
薇薇子
视觉
|
曲枚
“TS”是什么?
一个被猎奇和戏谑情绪裹挟上热搜的缩写词,是中国400万人不愿公开的身份。
“TS”指“Transgender”,更规范的简称为“Trans”,意为“跨性别者”
,是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派的生理性别的人,通常包括跨性别女性、跨性别男性以及性别酷儿。
简单粗暴一点来说,只要不认可自己的生物学性别,就可以被称为“跨性别者”。
当然实际情况复杂得多。这一个看似“宣称即拥有”的标签,其中还涉及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跨性别者,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焦虑、烦躁和抑郁情绪从每天早上睁眼开始,钻进生活的每个间隙。
跨性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防想象一下,自己某天成了一篇“天坑开局”的重生文主角:我带着人类的意识和记忆醒来,却发现自己是一只猫,不仅浑身长毛,靠四肢行走才能保持平衡,还没办法用手吃东西,也不能穿衣服……我打心里知道我是人,如果有一天能找到方法变回人类,哪怕只是更像人类一点,那我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
小迈的人生就是
带着男生的意识,“重生”在了女生的身体上
。
如果不是出生时性别配置错误,小迈完全是大人们口中的
“顶配小孩”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考上了市里最好的中学,硕士毕业于国内Top985,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清晰的想法,从实习开始就辗转于行业头部的几家企业。只是这所有的成绩,
最后都会被一句“只可惜天天打扮得像个男孩子”而否定
。
见到小迈,除了不足170的身高,其他各个方面都很难和女生挂钩:深色的塑钢眼镜、三七侧分的发型、浓眉还有一些小胡茬,一开口,是低沉温柔的男声。
新的生活完全摆脱了与“女性”相关的一切标识,除了父母和从小最亲近的三两好友,没有人知道20多年来他的煎熬。小迈的朋友说,“他很勇敢,看到他现在的状态,真心为他高兴。”
时隔多年,小迈向“后浪研究所”讲起这段故事已经轻松了很多,从发现自己“不对劲”,到性别带来的困扰,再到不顾一切地寻求改变……回望来时路,他已经越过了最陡的那座山。
以下为小迈的讲述,经整理发布——
在我的认知里,我从来就是个男生。
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不一样
,性取向像一个光谱,很难说一个人是绝对的钢铁直男直女或是绝对的弯,在先天倾向的基础上,人们还会受到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等种种外部影响,性取向其实是处于一个在光谱上游移的位置,或更靠异性一点,或更靠同性一点,有的时候稳定,有的时候也不稳定。
在完成性别肯定手术(变性)之前,我谈过一个女朋友。她一开始是顺直女(性别认同为女生,性取向为男生),曾经交往的也都是男朋友,但渐渐意识到自己会喜欢上女生,被女生吸引,到认识我的时候,她已经自我认同为双性恋。
那时候我虽然生理上还保留有女性特点,但在外已经以男性身份生活多年,在这段关系中自然也是以“男朋友”的身份与她相处。后来,她慢慢确定了自己的真实性取向只喜欢女生,无法再被男性吸引,她真正需要的是身心都是女孩子的这样一个对象,所以这段感情最终结束。
再后来看到她的动态,谈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女生了。所以有很多人说,
性取向其实是不断探索出来的。
性别认同不一样,
我从有记忆以来,就发自内心觉得自己是个男生,并且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过女生。
我记得很清楚,幼儿园的时候我懵懵懂懂地喜欢班里一个女生,学校里最好的朋友们基本上也都是男生,我们一起玩小汽车、玩卡片,我喜欢的都是男孩喜欢的东西。
我在学校几乎不去上厕所,不是因为怕在女厕所看到“异性”,而是不想被看见进女厕所,如果我进入了这个性别的厕所,好像就被认定属于这个性别了,我无法接受。
这可能是在小时候没有任何能力改变的情况下,我能力范围内为数不多的抗议了。虽然没有人会在乎和注意我上没上厕所,但这是我20多年来,每一天的生活。
从小到大,不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都是忍着(不去公共厕所),所以我到现在都特别能憋尿,倒不是故意憋着,可能就是从小练成了“钢铁膀胱”吧(笑),如果不是喝特别多的水我根本就不想上厕所。
你看到我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工作经历也蛮“别人家的孩子”的,
但在知道可以做手术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没有未来的人,现在这样的人生,以前我从没想过。
源头是从一个帖子开始,我上大学那会儿贴吧还很流行,大一刷到了一个讲“跨男”的帖子,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个跨性别群体聚集的贴吧,大家在里面讨论“跨男”的一切,包括激素治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对自己的困惑之类的。贴吧有几个比较活跃的人,其中有一个“跨男”长期发帖一步步分享自己激素治疗的经历,从第一针开始,声音怎么变化、什么时候长胡子、肌肉有什么变化……最后分享到他做手术。
那天晚上我如饥似渴地看所有消息,真的不夸张,就是“如饥似渴”,整个人特别亢奋,一晚上都没睡觉,原来这一切是有解决办法的,虽然不可能变得和顺性别男性完全一样,但至少我的人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变,甚至可以说得到拯救。
我觉得这是我人生唯一的希望,这些信息就是救命稻草。
其实很多人就算知道了这些方法,毅力不够的话也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我的执行力很强,这一点还比较自豪,计划的每一步都非常完美地完成了。在我接触到的跨性别人群里,走到最后改身份证性别的,可能10个不到1个,其实这个比例都说多了,我觉得实际上肯定是不足10%的。
倒不是说大家不努力,这件事情上不可能有人会偷懒,一旦有改变现状的方法,没有人不想尝试。但现实情况就是有很多阻碍。
那些意识到自己不属于原本生理性别,却没有做出改变的人,有的压抑痛苦一辈子,有的被逼着结婚,甚至自杀的也很多。也有的人到老都不知道“跨性别”这个概念,只知道穿“异性”的衣服是怪物,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实原本就属于那个性别,因为社会上很多对于“变性”的话语描述都是带有贬低和妖魔化的,尤其在思想保守的年代。
现在好很多了,有互联网可以交流和抱团,国内也有了相关的医疗团队,而且医学上逐渐摒弃了很多让人不适的称呼,
比如已经把“变性手术”调整为“性别重置技术”,也有一些文件将“性别重置”改为了“性别肯定”。
必须承认,这依然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不光是认知上、行动上,还有经济上,我的故事肯定存在“幸存者偏差”。
我真的运气很好,每一步都运气很好。
我从大一了解到有这种手术,计划最开始就是尽可能多地去查资料,加了一些圈子里的好友去了解信息,评估我能做哪些项目,当然还要同步开展家长的心理工作,也在有意试探身边朋友的态度,这个过程比具体的医疗和法律程序还要长。
当时我的社会性别是女性,本科住的也是女生宿舍,如果我住校期期间就开始用雄性激素,声音变粗、长胡子这些变化肯定会给她们带来困扰,所以实际上我到大三之后才开始激素治疗,那时候课不多,大家都在准备找实习,在校时间少了很多。
“跨男”需要注射的激素
赶在毕业之前开始,最大的原因还是涉及学历信息的问题。
如果我在毕业生信息采集之前完成手术和法律上性别的变更,我的学信网就可以直接显示为男性,避免找工作的时候学历信息对不上。据我了解,毕业之后要在学信网上修改性别非常麻烦。到读研的时候,我已经用新身份开始生活了,再到现在进入社会,工作上没有人知道我的过去,我也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歧视和区别对待,这是我总说自己运气很好的一个方面。
做性别肯定手术,
需要直系亲属的知情同意
,这里直系亲属其实指的就是父母,这很扯啊,哪怕你4、50岁,思想认知已经达到很成熟的状态,经济完全独立了,也得把家长叫来医院同意一下这件事,很多人就卡在了这一步。都不说跨性别,哪怕只是同性恋,很多都是和家里闹掰了的。但是听说近几年这个流程有一些调整,应该会变得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我大概大二开始断断续续跟我妈沟通,找机会聊这类事情,
你不能很突兀,要找一些合适的机会和场合慢慢推进
,比如我们今天聊到这里她觉得接受不了,那就停止或者转移话题,一点点推进,再给她慢慢科普跨性别的相关知识。几年时间下来,她对这方面也了解得够多了,逐渐开始理解和支持我,不仅精神上,还有经济上。所以实际上最难的一关已经迈过了。
后来到我做完手术,还买了一本跨性别相关的科普书,没想到我妈比我还先读完。
说实话,不可能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幸运
,我的家人给了我最大的底气。
小迈购买的科普书籍
年满18岁,身体健康,家长同意,钱准备够,其实到这一步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阻力了。
跨性别不是什么具体的“病”,身体上检查不出来任何问题
,不是脑子坏死一块、血管堵一条这种实质性的病变,所以
第一步都是去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科
,医生会在沟通中做出判断,之后身体上不管是用药还是手术,都需要精神科开具的证明才能展开。
诊断结果的名字有很多种:性别焦虑、性别烦躁、性别认同障碍之类的,
虽然是去精神科,但医学界的诊断标准已经逐渐将“跨性别”去精神病化了。
我做手术的时候查到的资料是,中国只有两家医院可以做这个手术,一个是北医三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还有一个是上海41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我当时就是在上海做的,现在可能不止了。这两个医院最有名的两位医生是潘柏林和赵烨德,网上都能搜到很多他们的故事,他们一直在做(跨性别)这个事业,做这个事情真的是要有颗理想主义的心,说出来有点矫情,我觉得他们都是天使。
手术之前,可能会先尝试心理支持、激素治疗等干预,如果所有的方法都没有办法实现自我接纳,那就只能做性别肯定手术了,我就属于这一种。
我大三开始注射雄性激素,这部分费用不贵,一次也就几十块钱,通常是一个月一次,有些人比较激进,频率会高一些,但我还是觉得应该以健康为重。激素带来的变化很明显,大概半年内就会开始皮肤变油,那个时候我疯狂长痘,然后嗓音慢慢变粗,开始长一些小胡茬。激素挺神奇的,虽然我的身体器官都还没有变化,但是明显感觉力气变大,耐力变强,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正在成为男生。
大四我开始准备手术了,先花了大约两万元做平胸手术,这个手术挺简单的,我做完第三天就出院了,
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件事:终于可以游泳了
。
正在住院的小迈
第二步就是一期的手术,这是最痛的,需要切除卵巢、子宫等女性的性器官,然后做阴道闭锁、尿道提升,还会在大腿上找一块肉做扩张,为做男性生殖器官准备。这个具体的手术有好几种方法,每个人可能选择的方案不同,我大概花了7、8万元的样子,这么多年过去,估计现在价格会涨一些。
当时手术是我一个人去做的,对于我妈没有来陪我,我一点都不怪她,我能理解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接受这件事要下很大的决心。医院这个科室里都是像我这种情况的人,她可能也会害怕。这整件事情,她在心理上是半推半就地做了一个应该是正确的决定,然后给我出手术费和路费,我觉得她已经做到最大限度的支持了。
出院的时候,上海一个“跨男”朋友来接的我,帮我拿行李,送我去机场。那时候是冬天,天黑得早,收拾完东西出来路灯都亮了,外面黑乎乎的,我还是在医院门口拍了张照片,
看起来有些憔悴,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张“人生照片”
。
小迈出院当天
二期手术就是再造男性性器官,把一期手术中扩张的组织造好型,移植上去。从生理角度来说,这个器官更多的作用是满足伴侣,毕竟不是原生的,我自己是无法感受男性的性快感的。就这么说吧,
你摸自己大腿什么感觉,摸再造的组织就差不多是什么感觉
,其实更多的是解决了身心不一致后在心理上带来的满足感。
二期也要花小10万左右,所以女跨男的手术整体最基础的费用至少是要20万的。也有一些人想要做得更好看,比如乳头缩小、做假的睾丸、隆个鼻啥的,那些费用就是上不封顶了,不过这些也不是必要的。
做完手术就可以拿着医院的证明去改身份证和户口了,我当时一拿到证明就立刻找了户籍地的办证中心,带着身份证和户口本去说明情况和交材料,审核了大概一周就通过了,一个月之内拿到了新的身份证,非常顺利。
一开始我也听说过很多人审核不通过或者跑很多趟,中间经历了很多麻烦的手续,所以我在医院开的证明上写得比较模糊,看起来像是病理性的原因,没想到办证中心的工作人员没有不仅没有歧视,反而我还感觉到了一丝同情。所以我说我很幸运。但是你知道吗,有的地方甚至要求当场脱裤子检查,当然这只是听说的,因为走到改证件性别这一步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一些小城市的办证中心根本都没听说过,审核的流程上就可能遇到一些阻碍。
我从做手术到换身份证,所有的流程在这一年之内顺利完成。
现在每半年检查一次激素水平,每个月去医院打一次雄激素,维持性征和身体机能,因为没有男性的睾丸那些去生产性激素,只能靠外源补充。对于跨性别人士持续通过补充对应性激素保持第二性征这件事,目前的研究还没发现任何显著副作用,对我来说最大的副作用应该就是有两年时间满脸痘痘了,毕竟相当于再来一个青春期嘛。
当下的社会环境来说,我认识的跨性别朋友都是尽可能去隐藏身份,最深层次的动机就是不想被区别对待,也不想被他人解读。
我有个朋友的朋友在大学毕业之后才完成社会性别的更改,所以学信网信息还是以前的性别,虽然可以在求职的时候提供证明跟公司说明情况,可一旦去解释,就暴露自己跨性别的身份了。
他很优秀,听说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你知道他现在在干嘛吗?在卖烧烤。
相比过多地暴露原本生理性别,他更愿意以新身份平静地生活下去。
这也是很多跨性别人群的现状,绝大部分人在换身份证性别的时候已经毕业了,到正规公司上班都是要提供学历证明的,
为了隐藏自己,宁可“学历作废”
,去一些审核不严格的小公司或者自由职业,甚至就像卖烧烤这种也不少。
理论上讲,“男跨女”和“女跨男”的比例应该是差不多的,但顺性别朋友们在聊天的时候说觉得“跨女”多一些,因为在网上刷到过好几个“出柜”(性少数者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跨女”网红,可是几乎没有刷到过“跨男”。
原因其实很简单,“跨女”更不容易伪装。
男性的性征出现之后,从1到0是个很难的过程,你的身高长高了、嗓音粗了、肩宽脸宽、手大脚大……这些都是很直观的。而“跨男”是从0到1,几乎不露痕迹,雄激素给“跨男”带来的变化,除了身高不可逆转以外,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事实的确是这样,
在外人看来,我只是比一般男生矮一些,没人质疑过我的性别。
如果非要给跨性别这个群体分一个强弱势的话,“跨女”其实在最底层。不仅跨性别身份带来了区别对待,在一个男性性别优势的社会环境里,她们还要经历由“第一性”到“第二性”的转变,当别人真正把你当女性去看待之后,女性在社会上的劣势也会加到她们身上,包括对女性的凝视。
有人说她们就喜欢擦边,做假胸就是为了去“卖”,说实话我身边还真没有任何一个“跨女”出卖过身体,这种“荡妇羞辱”顺性别女生也会遇到,只是“跨女”又叠加了一层标签,更容易被注意。还有一部分心理原因吧,以前很渴望拥有的身体特征,一旦实现之后就想要展示出来,获得认同,
可能是“你看我比‘顺女’还好看,你们不许瞧不起我”的心态
,其实很多人还是自卑的,小心翼翼的。
因为我没有以“女性”的身份在社会上待过,所以其实感受到的性别歧视不大,校园环境是比较单纯的,中学的时候我以方便为理由剪了短发,大学之后同学们也只是觉得我打扮比较偏男生,说到底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都好说。
我工作的金融行业倒是有比较大的性别偏见,因为出差多、工作强度大,公司招人的时候是更偏向于男生的,如果我没有男性的身份,可能实习机会都没有,我现在唯一受到的歧视就是面试的时候被直接问过“你多高啊”,然后上下打量我,但至少对方认为我是矮个子男生,而不是“变性人”。
如果能藏,没人想被贴上跨性别的标签。
小迈说,他现在不会和任何人新认识的人再提起过去有关性别的事,除非谈恋爱,一定会告知对方自己的情况,但目前还没这个打算,现在的生活非常充实。
人是社会动物,当一个人在生活环境中屡屡被一种自己根本不认同的性别去称呼、去对待、去预期的时候,这种错配感会带来极大的痛苦,无时无刻不翻搅着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
我们不断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不断加深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更在不断减少对少数群体的排斥,进而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偏见和歧视依然存在,但是这个世界在变好吗?
1983年,中国内地第一例“性别重置”手术成功完成,这在当时被绝对保密,只作为内部的医学研究课题记录在科研资料中,那时候这一例手术还叫做“变性手术”。
2009年,第一版《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出台,跨性别者在规范中被称为“易性癖”,性别置换手术叫做“变性手术”。
2016年,中国成立首个跨性别序列医疗团队。
2017年,《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在《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基础上修订,“性别重置技术”替代了“变性手术”,“患者”也改为“手术对象”。
2022年,《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第三版中,删除了“术前接受心理、精神治疗 1 年以上且无效”,大部分调整都在降低各类门槛。
……
这个世界还在继续进步。
引用一段2020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份民事判决书的内容,作为结尾,该案件涉及一位跨性别劳动者被歧视性解除劳动合同:
“我们习惯于按照我们对于生物性别的认识去理解社会,但仍然会有一些人要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表达他们的性别身份,对于这种持续存在的社会表达,往往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和认识,这种重新审视和认识或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确实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包容,我们也确有必要逐渐转变我们的态度。因为只有我们容忍多元化的生存方式,才能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观念,才能为法治社会奠定宽容的文化基础,这或许就是有学者指出‘社会宽容乃法治之福’的逻辑。”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小迈为化名)
【参考资料】
[1]《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北京同志中心、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系
[2]《走出性别困境:“跨性别”与“性别焦虑”的医疗援助》,潘柏林
[3]《我希望自己的 title 是「跨性别友善医生」》,偶尔治愈
[4]《同性恋,人妖?2万字深度揭秘TS跨性别》,咸鱼堡的医药海滩
[5]《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劳动争议二审民事判决书》,中国裁判文书网
你是在什么时候接触到“跨性别群体”这个概念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福利奖品,到微信公众号
“后浪研究所”
后台回复
“抽奖”
两个字可获取抽奖链接,点击加入抽奖,有机会获得
许昕签名版Xuperman乒乓球拍1个(共计2个获奖名额)
,快来参与吧~
36氪旗下年轻态公众号
👇🏻 真诚推荐你关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MzgzMTY5OA==&mid=2247570925&idx=1&sn=cffea2b1b568f52b8f56718ee2c300d0
后浪研究所
36氪旗下年轻态公众号。这位青年里边请,你被研究了。
最新文章
「高尿酸」危机,缠上年轻人
5分钟能上手,第一辆能上路的「飞行汽车」来了
86万一张桌子?爱马仕割不动贵妇的「韭菜」了
100元喝不到一杯好酒,年轻人开始流行自制「平替酒」|2024年轻人喝酒报告
十几万陌生网友,帮忙破解亲人临终时留下的「天书」
「重置」性别,从走进精神科开始
为什么人们越焦虑,暗黑风就越流行?
安眠药「成瘾」后,他们更害怕睡觉了
「穷鬼」中产,挤进奥莱抢3折Prada
骨折前他们是这样骑电动车的
被网红餐厅和预制菜包围的年轻人,吃不上一顿「好饭」|2024年轻人下馆子报告
太便宜的玻璃杯别买,会随时炸在嘴里
离婚后,黄阿丽「黄暴」升级:爱看,多说
建议脆皮打工人还是别爬山了,等于自虐
刘旸的进化:当一个紧绷的人,找回了弹性
回归的维密大秀被群嘲,女人们还需要性感内衣吗?
不敢再读第二遍,诺奖女作家韩江的书「癫」到了什么程度?
这届音乐节,花钱买罪受
恋爱脑,养活了无数「2个月速成」的塔罗师
刘亦菲代言蚂蚁保:年轻人也开始买保险了
北京的顶配人设:海淀人
东亚家庭里,所有人都在困境中|专访《出走的决心》导演尹丽川
在北京,年轻人为什么看不上东三环了?
演员袁弘,40岁从零开始做艺术博主
抓住一个悬赏通缉犯,真的能赚几百万吗
失落的县中,该何去何从?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年轻人,怎么都开始回归「现充」了?
花了3万学摄影,拍出来的作品被评价「不是人类」|2024打工人兴趣学习报告
延迟退休来了!如何让自己赢面变大?
极度内耗的人,都在这里排队挨扎
这次我们聊聊搞钱!「后浪在一起」第二场线下沙龙来啦(报名请戳)
小狗被毒死,她自学刑法「死磕」投毒者700天
未来10年,学什么不会失业?|专访《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0糖、代糖、减糖,年轻人为什么一夜之间都开始控糖了?
一个95后,花20万救一匹摔断腿的马,值吗?
中国大学读了就后悔的专业,谁读谁是大冤种
招聘|天凉了,该招实习生了
用表情包「发疯」的年轻人,找到了一种「更疯」的表达方式
中国痛风最严重的省,连中学生都高尿酸
反复入沪、一年能看130场,被上海套牢的音乐剧女孩
药店门口为什么总写着「万艾可到货」
20多岁确诊「糖尿病前期」,年轻人陷入血糖焦虑
那些长期喝咖啡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从月入4万到月入400,奢侈品柜姐的白眼不见了
暑期闲不下来的年轻人,在闲鱼搞副业掘金
8000元报班学纸扎,00后的爱好越来越「阴间」了
三十块吃到撑的萨莉亚,怎么可以这么便宜
有钱就有安全感?杨天真跟我们聊了十个职场「反套路」
赔本买卖?大赚特赚?算算巴黎奥运经济账
2024刷屏的热梗热词,「city不city啊」只能排第三丨2024年轻人潮流网感报告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