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村事·麻郎垤村|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政务   2024-10-12 10:26   贵州  


六盘水市盘州市

淤泥乡麻郎垤村

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麻郎垤村,位于该乡西部,距离淤泥乡政府3公里,东邻鱼纳村,南接新村村,西界双龙村,北毗苏座村,距水盘高速公路鸡场坪出入口12公里,G246国道和县二级公路鸡淤线贯穿全村。村庄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拥有2806亩肥沃耕地和3521亩郁郁葱葱的林地,原始植被覆盖,生态环境优良,呈现一派田园风光。地貌上,麻郎垤村展现出典型的丘陵景观,地势自西向东缓缓倾斜,平均海拔约1700米,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类型,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5.2°C,降水丰沛,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


境内乌图河与双龙河在此交汇,形成一道道蜿蜒的S形河道,穿村而过,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成了划分村寨南北的天然界限。全村由2个网格、6个自然村寨组成,截止2023年底,共有221户人家,916位居民,全部为彝族同胞,居住在卡卯自然寨为中心的区域。


麻郎垤村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风情浓郁。古彝文经书、祭山、打秋千等彝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唱山歌是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酿造的水粄酒也因为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醇美的口感,成为各种庆祝活动时招待嘉宾好友必不可少的饮品。麻郎垤村还是当地最早种植苎麻、并以苎麻纤维制作麻布,纺织衣物的村落。


麻郎垤村全貌


彝族祭山与水粄酒的独特魅力


祭山,彝语称“米十儿古”,即为祭山神。彝族祭山是伴随着彝族的形成而出现的。‌彝族先祖认为,山,带给他们生存所必须的一切。他们开始信奉大山,将其视为神圣之地不可侵犯,从而形成对山神的崇拜和保护意识,祭山的出现便是源于此。


彝族祭山的真正起源已无从考证,它随着彝族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丰富起来。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完整的一套仪式,虽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但其保护生态的根本内涵却始终不变。


麻郎垤彝族祭山活动赋予了山林以神圣性,他们禁止人们在祭山之外的时间去祭山林,更不能砍伐山上的树木,连自然掉落的树叶都不能捡……这一系列行为是彝族人民以另一种方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彝族祭山活动,不仅彰显了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为历史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2016年8月,祭山仪式被列为盘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3月,彝族祭山节被列为六盘水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9年6月,彝族祭山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祭山离不开酒。彝家有谚云:“所木拉以以,诺木支几以”(汉区茶为敬,彝区酒为尊)。


在麻郎垤村,彝族水粄酒不仅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常用饮料型土酒,更深深根植于彝族人的文化与传统之中。无论是在传统的彝族年、盛大的火把节、庄重的祭山仪式等节庆,还是婚丧嫁娶,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水粄酒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彝族人情感交流与文化传承的媒介。


据说,最早的水粄酒是由彝族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传统的酿酒技艺。水粄酒的制作过程包括了选米、拣米、洗米、浸泡、蒸酒饭、‌拌酒饼、‌巢酒、‌灸酒等步骤,对温度和时间精确控制,‌以确保酒的质量和口感。


麻郎垤的水粄酒,主要用糯米精心酿制而成,彝语称“吉图”,其酿造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奇异,工序简单,是彝家独特的绵甜纯酒,回味无穷,并有提神纳气、祛寒助温、提神补脑、强身健体之功效。

水粄酒的制作技艺在彝族内部世代相传,通常是家庭中的长辈向年轻一代传授。在彝族社会中,水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还承载着彝族的社交礼仪、宗教信仰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只要有远客到来,麻郎垤的彝族人多以酒(水粄酒)代茶,先喝三碗再说。特别是喜庆的日子、远方尊贵的客人到来,那礼节就更为隆重了,先敬拦门酒,悠扬的调子声中由不得你不喝。


亲朋好友四方来,隔山隔水来相会,酒杯端起,笑脸漾溢,甜美的歌声飘过耳际:“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我们不长聚,难有相见时,这里有传统,美酒敬朋友 ,一杯再一杯, 酒香歌声飞,请喝一杯酒呀,请喝一杯酒哟,想想老朋友,见见新朋友,一握朋友手,就是一条路……”你若推辞,再端酒杯,仍一样笑脸盈盈,歌声再起:“阿表妹端酒啊,阿表哥拿酒来,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阿表哥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喜欢哩也要喝,不喜欢哩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席间的酒歌更是一首接一首地唱着,直至宾主尽欢。


长期以来,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水粄酒饮食文化,是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体现。2015年,彝族水粄酒被列为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郎垤彝族文化之迎宾酒


秋千荡起民族情感的悠扬旋律


盛夏时节的麻郎垤村,一片沸腾,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在村文化广场上,三架大秋千格外醒目,秋千上还雕刻了极具彝族文化特色的图案和图腾,看上去别有一番韵味。“中间最大的就是我们彝族大秋千中的高索秋,右边是观音秋,左边则是磨磨秋。”据村支书余二龙介绍,彝族大秋千是2018年由贵州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出资20万元修建,为村里带来了新的“打卡点”。


秋千,在汉语中俗称荡秋千或打秋千,在彝语中统称为“榨处”,意为活动的绳子,是彝族老小皆爱、男女皆宜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彝族人民眼里秋千荡得越高日子就会越好,体现出民族之间崇尚礼仪、以和为贵、共同发展的愿望。


打秋千不但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活动,更是彝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载体,一句“我在秋千下等你!”不知让多少单身男女在这里表达爱慕、互述衷情。也不知麻郎垤的秋千见证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喜怒哀乐,成就了多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上好姻缘。每逢节庆,寨老柳少白(男,生于1947年)带领全村老少专门到秋千处烧香祭拜祈福,在他们心里,秋千也是有灵之物,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希望。


春去秋来,经过长期的磨合和改进,彝族秋千产生了三种表现形式:磨磨秋、高索秋和观音秋。其中,观音秋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现贵州省境内只有麻郎垤村的观音秋保存最完整。观音秋是活态势传承,随彝族寨子而存,村里成年男女都会参与制作观音秋。


磨磨秋,别名磨担秋,彝族人亦称其为“冲”。磨磨秋因像磨盘旋转而得名,四面左右旋转寓意“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着即便人生旅途中有坎坷起伏,但最终仍能回归圆满。


在过去的岁月里,尤其是在信息相对滞后的时代,磨磨秋成为了彝族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的独特方式,它是恋爱自由的象征,也是婚配选择的桥梁。游戏规则中,男女各据磨磨秋一端,通过腹部的挤压与脚的蹬踏,一方将另一方送至空中,再借力返回,如此往复,形成美妙的旋转。这不仅是技巧与体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测试着双方的默契与配合。


传统上,磨磨秋的旋转以六个回合为一轮,如果一对男女能够迅速达成一致,使磨磨秋流畅旋转六个回合,这被视为天作之合,预示着二人八字相合,有缘携手一生。反之,若在六回合前磨磨秋戛然而止,或双方刻意中断旋转,则可能意味着双方并不相宜,情感难以持续。


磨磨秋是在跷跷板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磨磨秋使用的杆大小不一,一般取直径约30厘米左右、高两米五左右的木桩和长6米左右的木桩钉在平整地面上,上端磨圆,在大梁中间打一圆洞钉在木桩上即成。但磨磨秋选用的材料比较讲究,需选用松树便于支撑和安全,磨磨秋这个项目是秋千里最古老的项目。


高索秋,彝语中的“韦槽”,字面意思即为“高荡的秋千架”,麻郎垤村称“彝族大秋千”,寓意着步步高升。据说,高索秋是彝族先民的神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彝族秋千传承者与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会在清晨鸡鸣时分,举行庄严的打秋仪式。这一仪式象征着将过往一年中所有的不幸与晦气驱逐,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村民健康长寿。高索秋的荡起高度,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越高的荡幅,越能带来好运。


高索秋的打秋方式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种,可以由单人进行,也可以双人面对面共同参与。在摆荡过程中,参与者需掌握站起(前摆站起和后摆站起)和蹲下(前摆蹲下和后摆蹲下)的技术要领。到达最低点时,参与者需爆发全身的力量,迅速蹬板并引体向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站起动作,通过上下肢体的协调配合,维持站姿直至秋千摆至最高点。当秋千再次回摆至最低点时,重复相同的动作。打秋者运用自身力量前后摆动,由慢至快,可分为单荡或双荡,以荡得高、幅度大者为胜。


高索秋由八根柱子组成(两根为撑杆,两根为横档)组成两个角架,架上放一根横梁,在横梁上套上麻布或是藤椅制作的圈子,圈上拴两条牢固的绳子,绳端放上踏板。高索秋的制作材料选用结实的松树或沙树,其中4根撑杆高9米,2根高6米,撑杆高9米插入地面后剩余8米,寓意“长长久久、发家发户”。


观音秋,彝语叫冲嘎烂。冲是指秋千,嘎烂彝语里是半山腰上分枝盛开的鲜艳花朵,意思是彝族姑娘在荡观音秋时,衣裳鲜艳,像山间盛开的花朵或像观音下凡一般美丽。


在古老的彝族社会,女孩们纯真的爱情往往被封建礼教所压抑,她们如同笼中的鸟儿,渴望飞翔却无法展翅。传说,观音菩萨心怀慈悲,见到了这些少女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决定赐予她们一份特殊的礼物——观音秋。


观音菩萨不仅赋予了她们一架承载四人的秋千,还派来了三位仙子与之相伴。少女们坐上观音秋,笑声与欢呼声,在群山之间回荡。那一刻的自由与快乐,是对束缚的无声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音秋打秋时需四个体重相近的人一起同玩,双手紧握侧边的绳子,臀部坐在中间的垫子上,四人同时运用自身的撑力向上摆动,以横梁为轴如同水车转动,胜负由每个人的转速快慢来决定。


观音秋制作与高索秋极为相似,以高索秋架子为基础,选用松树,在观音秋横梁基础上穿四根大小相同的木棒以形成十字架,两个十字架之间各放1根小梁,一共4根,小梁上拴上4根绳子,形成蹬个。观音秋的撑杆较高索秋稍短,5米左右。


彝族秋千作为一项全民参与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高、飘、悠、柔、美、欢等特点,不但具有健身价值、娱乐价值、人文价值,其在历史研究、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麻郎垤彝族文化之荡秋千



供稿:徐鷃 李曼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宋建英

编审:袁海燕

编辑:欧阳丹丹





微凉都
发布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六盘水市本地新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