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村事·倮么村|发展与改变

政务   2024-10-21 17:24   贵州  


六盘水市水城区

米箩镇倮么村


倮么村位于巴朗河畔,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距水城区中心城区约45公里。全村行政区域面积约15.8平方公里,西与俄戛村相连,南与草果村交界,东与阿戛镇松绿村接壤,北与阿戛镇齐心村毗邻。巴浪河从倮么村西北入境,南纳射拉河、北纳金家河于东南出境。


倮么村地处东经104°58'、北纬26°24',最高海拔1450米,最低海拔900米,平均海拔1280米。属亚热带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17.3℃,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境内有大量的煤炭、石灰岩等矿藏资源。境内玉马公路横穿而过,西与杭瑞高速路的玉舍出口相连,东与水黄公路口法那出口相连。所有村民小组通水泥路,家家户户庭院硬化、通电通水、通信覆盖,公厕、人行步道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倮么村2016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17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荣誉称号,2017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2019年12月入选国家森林乡村,2021年8月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1年9月,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宣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北面山俯瞰倮么村全景。黄庆松 摄


昔年瘴疠地 如今示范村


解放前,倮么一带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瘴疠之地。气候湿热,动物植物腐败,水中蒸郁形成有毒气体,导致水体和空气受到污染,加上多蚊虫飞蠓,夏季疟疾传播,人称“神仙过路都要打两个冷摆子”的地方。


“蚊子蠓子飞成群,两眼望去看不清,乌烟瘴气熏死人,人无厕所畜无圈,卫生恶劣病流行,个个害上黄瘟病,人死田荒冷清清。”“八月谷子黄,摆子鬼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有女不嫁巴浪河,千家老命活不着,嫁的之时坐花轿,嫁去之后难得活。”这些民间歌谣成为巴浪河谷荒凉恐怖的写照。《谈谈水城“疟疾”今昔》一文记载:“据1946年统计数据,倮么乡范围内,几乎家家有患疟疾和回热病的病人,死亡达385人,占总人数的35%。如孙发贵、杨焕章等全家死亡的,就有32户,占总户数10%;仅倮么大寨就死去78人。人死多了,来不及抬,就用牛拖,没有棺材,就用草裹,最严重者,就地掩埋。1946年,岩脚、夹岩二寨77户人家,就迁逃22户,占总户数25%。陇旧寨37户,搬走后只剩下2户。倮么2981亩田地,到解放前夕,只耕种1270亩。巴浪河畔呈现一片冷落的景象,庄稼常是‘有人种,无人收’,有的带病干活,疟疾发作,就倒在田坎上发抖,有的插上秧后到高山躲病。”


1956年2月,倮么人民响应水城县委号召,掀起爱国卫生运动,清洁环境,除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四害”,开展厕所、猪圈、牛圈“三大搬家”,房屋前后“六面光”,清理垃圾杂草,疏通阴沟,填平污水坑,达到无蚊无蝇无臭虫,经过两年努力,人居环境大为改善。1958年12月,倮么卫生工作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控制住了疾病传播。


倮么村的旧貌换新颜,首先得从巴浪河治理工程说起。


布依族是一个尚水的民族,喜欢临水而居。布依族的寨子里就有“离河一丈,人丁兴旺”的说法。巴浪河,又叫马郎河,流经倮么村境内。《黔记》诸夷考释:“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马月婚恋,马郎有未婚帅小伙之意。巴浪河是北盘江左岸支流,源于水城县玉舍彝族苗族乡(今玉舍镇)滥坝村南格拉林场境内,向东流经玉舍乡、勺米镇,从勺米镇到米箩布依族苗族彝族乡(今米箩镇)。河长53千米,落差1440米,流域面积611.1平方千米。倮么出境至果布嘎彝族苗族布依族乡(今果布戛乡)的大垭口河段称底色河。干流自大垭口南流至下以龙东北入北盘江,此段称古牛河。


从前,倮么自然灾害频繁,或干旱,引发虫灾,把田禾吃成“光刷把”;或洪涝,冲毁农作物,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水城厅采访册》卷之十记载:“光绪元年,五月十五日巴浪河发蛟。六月地动,八月霜杀稼。”曾经的巴浪河水患严重,在雨季里泛黄咆哮,泥水裹挟,能把皮囤箩大的石头转动起来卷走,把通往乡场的道路阻绝。冲垮堤岸,水打沙壅,让十里河坝的良田变得颗粒无收,让河边的人家欲哭无泪。洪水退去,整个河谷剩下的满目疮痍。民国时期,百姓每年都要承担治理河堤的捐税,但由于技术落后和官吏腐败,连年筑堤连年垮塌,老百姓苦不堪言。解放后,巴浪河治理工程一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巴浪河的水患得到有效控制。


据李朝俊老人回忆,1976年,米箩区(辖米箩、店子阿戛、马场、仲河、盐井等10个公社)组织“长兴队”,每个公社1个“缴副业”的建筑工程队,每队100人,共10队1000人,到巴浪河来分段筑堤。历时两年,工程队以石灰和河砂筑墙板,建巴浪河及其支流射拉河的河堤,还在射拉河建了拦河池,筑俄戛大理塘水库。到了1985年和1986年,由于洪水频发,巴浪河两岸又被冲成了一片河沙坝,导致全村30%的村民没有了口粮,靠到较远村寨拾荒和政府救济度日。


出生于1949年的季明达,是一个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1970年入伍参军,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服役于野战部队,曾在老挝驻扎两年多。1976年,季明达退伍,在倮么任民兵连长12年,其中有3年带队缴副业,负责押运民工的粮食,后来任村民小组长40余年。


巴浪河的治理季明达功不可没。季明达说,之前,每条沟上无一个涵洞,巴浪河上无一座桥。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巴浪河带走的生命,数得出的就有72个。


为了解决大家平安出行的问题,1993年起季明达开始组织村民疏通河道,加固河堤。倮么村民投工投劳,历时一年,河堤基本完工。加固后的河堤厚达4米,高达5米,保护了大片农田,当年人均收获稻谷450斤,有效解决了倮么村民吃饭的问题。


1994年,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拨款5万元给倮么修桥,实际用在河堤上的就达2万元。剩余的资金,季明达开始组织村民在巴浪河上建起第一座石拱桥。1996年,洪水冲毁了石桥。1997年,水城县人民政府划拨1.3万元,季明达个人借款2万元,再次带领村民修水泥桥。同时,他个人还捐款几千元修了2个涵洞。重修的水泥桥,现已使用了27年。


季明达的事迹为倮么村民津津乐道,老人们都说,季明达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好人,应该活120岁。


1995年9月,水城县水土保持办公室、水城县米箩布依族彝族乡人民政府授予季明达同志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7月,中共水城县委授予季明达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10月,六盘水市人民政府评选季明达同志为全市以工代赈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8月,中共米箩镇党委、米箩镇人民政府授予季明达同志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2000年以后,倮么村获得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近50万元,实施锈水沟河堤修建项目,修筑河堤643米,设永久性大理石标志牌2块。通过项目实施,有效保护了200余亩良田好土,项目受益51户209人。2012年,水城县国土资源局投入资金3933万元,对米箩镇巴浪河沿岸19170亩土地进行复垦整治,打响了土地整治新战役。通过一年多的整治,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3003亩,新增灌溉面积2135亩,新增粮食产量198吨,受益人口18144人。此外,通过对地、水、路、村等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整治,巴浪河畔的耕地亩均增值100余元、1.9万人出行方便、1.02万亩耕地恢复耕作、400余人饮水得到解决……


经过历年治理,泛着银鳞的河水,如同旧时光一般缓缓流着。同样是熟悉的絮语,同样是温情的波光,这一派山水,出脱得雍容华贵,却也不失清雅妩媚。巴浪河清澈了,温驯了,为民造福了,成为倮么人民真正的母亲河。


玉马路的建成,令倮么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玉马公路为二级公路,起点连接经过玉舍的212省道,终端延伸至阿戛马场的水盘东线路,并与水黄高等级公路相贯通。项目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多元化筹集资金建设,从2006年动工修建到2010年5月竣工。玉马路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不光是突破了制约倮么村发展的交通瓶颈,还带来了新的契机。2014年12月,水城县农业局出台玉马路经济带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在贯穿倮么村的玉马路旁种植了芭蕉树,形成了芭蕉长廊,进行了房屋立面改造,规划出一个个种植园。2018年春,玉马路经济带项目初见成效,走进巴浪河谷便能看到,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笔直的机耕道路、成片的猕猴桃基地、崭新的新农村房屋……倮么村里的建筑,多为布依族风格,放眼一望,处处白墙黛瓦、依山傍水,一片生机勃勃。在此基础上,米箩镇党委政府对倮么村500余户房屋集中实施布依族风格民居改造,对村庄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增添民族特色和文化元素,打造富有特色的布依风情园,丰富了“美丽乡村”的内涵。


洁白云朵下面有浅浅雾霭,一簇簇绿树,掩映一个个村庄,放眼望去,全是新农村的粉墙蓝瓦,精致得接近完美。玉带状的柏油路,从黄土地上盘虬而过,通往玉舍、野钟、阿戛。巴浪河边的西瓜、黄果、猕猴桃、杨梅,只需要短短40分钟就可以送到县城。闹市区的人们,一小时之内,就可以驱车赶到巴浪河边,进入天鹅养殖场、特色种植基地、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可以采香花、摘鲜果、钓野生鱼、品谷花酒、呼吸富氧空气,看峻奇山水,听巴浪河的古老故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统筹抓好经济建设、脱贫攻坚、地灾防控等各项工作的同时,倮么村委狠抓基层治理工作,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截至2023年底,全村安装了18个环境音效设施,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帮助村民了解“外面的世界”。倮么村修建有三间村级卫生室,全面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开设“道德讲堂”,挂牌成立“农民讲习所”,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道德教育。利用黑板报以及各自然村的阅报栏、宣传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倮么村及各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规划,通报重大的经济、文化活动,让村民及时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倮么村的发展情况。认真教育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综合治理暂行规定》,增强村民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自觉性。抓好移风易俗教育,提倡婚事简办,做好普法教育。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提高了村民的思想素质,优化了社会风气。


新时代来新潮流,乡村百姓乐悠悠。

党的惠农政策好,桩桩喜事涌心头。

既为村民买保险,又为农户建房楼……


这是倮么村群众柏世雄老人自编自唱的布依山歌,描绘了倮么人民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倮么村北面山。黄庆松 摄


改变传统模式 助推经济建设

倮么村现有耕地9400亩、林地4500亩,自古为水城主要产粮区,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素有“渔米之乡”“水城米粮仓”之美称。产粮之外,还盛产甘蔗、油桐、黄果、生漆。《水城厅采访册》卷之三记载:“倮木寨田,长三里,宽二里。岩脚寨田,长二里许。”巴浪河边的青青麦苗、浓浓稻香、耀眼的豌豆花、肥硕的蚕豆荚、燃烧的石榴果、碧绿的甘蔗青纱帐,甚至河床里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的卵石……那么多缤纷的画面都是倮么村人的记忆乡愁。


2017年1月,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精准扶贫会议精神,让贫困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倮么村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启动建设巴浪河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


巴浪河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企业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推行“订单式”经营,采取“以销定产、以产定种”模式,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种植,确保有产出;一手抓销售,确保有收益),整个流程使生产模块化、质量标准化、采摘流程化、销售网络化、利益股权化。通过模式的推广和复制,使农产品源头有保障,全程有管控,产品有溯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周边老百姓就地低风险创业就业,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助农脱贫致富。巴浪河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还依托中国农科院花卉园艺研究所的技术,将倮么当地的资源状况、作物所需营养需要、作物生长参数等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确保农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有效排除天灾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蔬菜产量。同时,采用无土栽培,利用当地的烟煤、作物秸秆等配制基质,实现就地取材和变废为宝。


巴浪河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263.8亩,开发建设了50亩高标准生态有机蔬菜高效农业产学研基地和300亩的番茄标准化生产单元——半方塘番茄谷项目。将1.0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米箩镇全体贫困群众的股金,入股发展现代高效蔬菜种植,解决倮么村50人以上劳动力就业,带动当地185户606人以上进行产业调整。建成农业物联网智能系统1套,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2套,滴灌系统2套,实现作物亩产量可达4万斤以上,比传统栽培高出3倍以上。巴浪河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将巴浪河流域闲置多年的荒滩进行土地整治,使昔日的“荒漠沙滩”变成如今的“生态绿洲”,实施一个项目、覆盖全镇群众、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农户、企业、政府共赢的目标。


倮么村作为水城“百里猕猴桃产业带”核心区,规划种植4500亩猕猴桃基地,已种植盛挂果2500亩、初挂果500亩。


红心猕猴桃,是一种集食用与药用为一体的水果,每百克鲜果肉含维生素C100-420毫克,比柑橘高5-10倍,比柠檬高11-13倍,比苹果高20-80倍。红心猕猴桃果肉细嫩、香气浓郁、口感香甜清爽、酸度极低,富含维生素C及P、K、Ca、Mg、Fe、Cu等多种矿物质和18种氨基酸,特别是微量元素中的含钙量为果中之首,且易于吸收。因为红心猕猴桃的上述特点,被誉为“维C之王”“人间仙果”“果中之王”。


倮么村猕猴桃。赵玉媚 摄

夏末初秋的倮么,漫山遍野的猕猴桃组成一条长约五公里的“绿色长廊”,密密麻麻的立架式猕猴桃种植水泥桩成排地竖在公路两侧,顺着山势成列而上、连绵起伏。猕猴桃挂满枝头,微风拂过,淡淡果香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倮么村内还种植杨梅、草莓、樱桃、蜂糖李、圣女果、枇杷、柠檬柑等精品水果,其中,樱桃786亩、蜂糖李764亩、杨梅650亩、枇杷380亩、蔬菜500亩。几乎每个季节到倮么都有当季水果可以品尝。尤其在端午节前后,漫坡杨梅成熟,数里外就能闻到空气中酸酸甜甜的香味。玉马路旁摆满一篮一篮新鲜的杨梅,个大、味道酸甜可口,市内外水果批发商,纷纷前来,整车整车的杨梅集中往城里运。


“山更绿了,村民腰包鼓了,村里小车多了,家人聚多离少了,欢声笑语多了……”谈起新农村的变化,当地村民异口同声地这样说。


罗光祥生于1966年,倮么村瓦厂组下寨人,中共党员,是一名高级农艺师,也是倮么村有名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大户。从初识猕猴桃到成为专家,他已经跟猕猴桃打了整整16年交道。


“抓住了机遇就要坚持下去,我相信市场不会骗人,红心猕猴桃产业是有发展前途的。”提起自己的种植初心,罗光祥认为自己是赶上了时代机遇,而他也坚信红心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将会给倮么村带来新的变化。


他说:“六盘水猕猴桃最大的优势,在于口感好。但猕猴桃种植的技术要求十分高,目前,卖相和货架期还是我们的短板。回想2007年,有老板在米箩开始征地种猕猴桃时,我们别说知道猕猴桃如何种,连如何吃都不知道。我带头把土地流转出去,然后参与管理,成天陪同四川来的师傅,学习种植技术。四川师傅回去后,就由我负责猕猴桃的技术指导。我靠着96棵猕猴桃起的家,又逐步租下相邻的草果村8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因为市场效益好,那些年罗光祥年纯收入最低时也能达到10万元以上,高的时候能达到年纯收入60万元左右。随着他名气越来越大,一些散户经常来学习种植技术。短短几年时间,罗光祥带领当地村民112户近500人,种植猕猴桃350亩,产量达2.5万公斤,实现产值600多万元,人均收入12000多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罗光祥的日子越过越好,自己也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农业专家”。


2020年11月20日,罗光祥获AXKG全国职业技能考试鉴定中心高级农艺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21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罗光祥同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9月,贵州省总工会、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妇女联合会授予罗光祥同志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2022年,贵州省总工会授牌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倮么村煤炭资源丰富,其境内的米箩煤矿,隶属于贵州水城矿业股份公司,属年设计产能90万吨的国营煤矿。米箩煤矿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至2015年7月建成进入联合试运转。2020年5月14日经验收合格,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各项手续齐全,正常投入生产。矿区内全区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15层,总厚20.32米。煤矿剩余资源储量达18775万吨,剩余服务年限达80年。富矿精开,米箩煤矿解决了部分村民就近就业,倮么村民在煤矿务工总收入每年在70万元左右,带动的餐饮业、果蔬种植业等收益年收入约200万元,有效拉动倮么及周边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效应。


因地制宜,从纯农业到多种经营,倮么村社会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步入了稳中求进阶段。


2023年,倮么村全村年人均收入达15200元。





供稿:尚远刚 王祥林 王 旭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钟淑珺
编审:周沁蕾
编辑:张黔松





微凉都
发布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六盘水市本地新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