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村事·乐民村|曾经的四阁八庙

政务   2024-10-19 10:53   贵州  


六盘水市盘州市

石桥镇乐民村

乐民村,今乐民居委会,位于盘州市东南部石桥镇境内,东临新街居委会,南与欠屯村隔河相望,西面和北面与关把山村接壤。距盘州市政府驻地红果30公里,距石桥镇政府驻地1公里。全村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1220亩,林地932亩,现常住人口986户3026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兼有彝、回、苗等少数民族。


明嘉靖《普安州志》载:“土地肥沃,食足而民乐”,故名,乐民。乐民村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冠名设“乐民千户所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经历明代至清代的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清康熙年间,乐民千户所转为乐民里,千户所的军事作用消失。清末至民国期间,经历了从府、厅、州制到区、乡、保制的转变,乐民地区的行政归属也随之多次更迭。直到1949年前,乐民一直是盘县(今盘州市)下属的一个乡。


新中国成立后,乐民地区行政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从保甲制度转变为行政村、组体系。20世纪中叶,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乐民地区从属不同的区、乡、人民公社等。至1984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乐民村正式归乐民乡管辖。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撤区并乡政策的实施,乐民乡升级为乐民镇,乐民村随之隶属于乐民镇。2015年12月,乐民镇与石桥镇合并为石桥镇,乐民村隶属于石桥镇。2018年1月,乐民村改为乐民居委会。这一行政格局维持至今。


1936年3月3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长征途中途经此地,留宿于乐民村。1947年,盘县游击团创始人龙腾霄在乐民村的斗阁召开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会议,旨在组建革命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迎接全国解放。1950年8月23日,乐民所正式更名为乐民村。


乐民村历史悠久,村中古迹众多,明清建筑古朴典雅,石板街道、凉亭、石牌坊等遗迹尚存,与参天银杏、古驿道、屯堡、营寨、古井、千户所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吸引着休闲旅游及历史文化研究者。2004年,“乐民妥乐堡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乐民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如今的乐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现了全村自来水与电力的普及,户户通路且路面硬化,数字化网络全面覆盖,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产业结构多元,涵盖农业、畜牧业、商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截至2023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0元。



乐民村


曾经的四阁八庙



从乐民村现存的邵氏族谱、吴氏族谱、丁氏族谱、杨氏族谱等的记载中,以及当地七八十岁老人的口口相传中,乐民境内曾有“四阁八庙”,在云贵川一带影响颇深。


四阁分别是玉皇阁、斗阁、魁星阁、文阁。


八庙则指城隍庙、黑神庙、东岳庙、玉皇庙、龙王庙、圣庙、马王庙、关帝庙。


四阁八庙之间南北相距不过3公里,东西相隔不到2公里,如此规模的宗教建筑在整个盘州境内都属罕见。


如今,这些人文景观,今已不复存在,全都变成了故事和传说。


自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起,乐民的四阁八庙便名声远播,每逢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大营山赶庙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信众纷至沓来。这一天,山路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场面蔚为壮观。


玉皇阁,由江西籍高僧埜山和尚及其弟子飞锡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倾力兴建,据说师徒二人以一枚古铜币和一根针的神奇契合,确认了这块福地的非凡之处,从而确立了玉皇阁的修建地址。


玉皇阁布局严谨而庄重,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的前殿、正殿与左右配殿,构成了一座封闭式的两台四合院,总面积达500平方米。古朴典雅的土木结构,筒瓦勾檐,马步梁通间。门前雄踞石狮,门楣上由清贡生杨本枢亲笔题写“考校六绩”横匾,殿堂两侧镌刻着清进士杨开榜墨宝的楹联。埜山和尚与飞锡在此广纳门徒、弘扬佛法。玉皇阁历经四代,毁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乐民村


斗阁,建在乐民村寨子的北面边缘上。建筑布局由正殿、左右配殿、前殿整体构成一封闭式四合院,系土木结构,于清嘉庆十年(1805)修建。前殿供奉观音菩萨、送子娘娘、韦陀菩萨。正殿三间,中间塑坎宫斗母(金灵圣母)正神位,其左右塑五斗群星即东斗星宫、西斗星官、中斗星官、南斗星官、北斗星官神像。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一是斗阁朝斗日。于1953年土改给农户居住,后拆毁不见。


魁星阁(也称观音阁),今魁星阁小山顶。于清道光三年(1823)建立。采用古式木质结构,马步梁通间,青瓦勾檐,各殿均高5.6米,整体亦为四合院,占地面积310平方米。正殿中间供奉“观音菩萨”镀金泥像,左侧竖“关圣人、周仓、关平”的镀金泥像,右侧竖“地藏王”镀金泥像,楼上供“青苗土地菩萨”镀金泥像,每年农历初一、十五日,是该阁祭祀日。于1953年土改给农户居住,后拆毁不见。


文阁,分小文阁和老文阁。小文阁,在乐民村以东1公里处河边小山山顶。组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门头有匾额“文昌阁”一块,建筑在清朝末年被火毁。原址于2016年3月新建一景观石亭。老文阁(建设时间不详),在乐民村东南向山巅第一台山顶上,整体亦为一封闭四合院,土木结构,青瓦勾檐。塑青苗土地菩萨、财神菩萨、牛王菩萨、马王菩萨、送子娘娘等彩绘泥像,1949年前毁坏不见。


城隍庙,位于今黄家营村西边云台山(后迁黄家营村里),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8月,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个四合院组成,共计48间房屋,皆以古法土木结构筑造,马步梁通间,青瓦勾檐。各殿通高6.6米,气势恢宏。室内泥塑彩绘规模宏大,栩栩如生,是八庙之首,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和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时间。民国二十年(1931)城隍庙与玉皇庙互换位置。城隍庙现存有部分遗迹。


黑神庙,在乐民千户所城以西黄家营后面的山垭口处的拱形桥上,建于清嘉庆丙辰年(1796),桥的西面拱顶刻有“过滇楼”三字,桥下通道是进出云南的必经之路。桥面用9根楼楞架撑铺设楼板,其上建木瓦结构的房子三间,正间供奉张飞神像。楼的南、北面建有楼阁陪衬。1954年拆黑神庙建筑材料建乐民供销社,现遗址尚存。


东岳庙,位于大地村东面的小山上,当地村民叫小庙。始建于清嘉庆丙辰年(1796),后被火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供奉东岳大帝、观音菩萨、财神赵公明彩绘泥像,有铁钟一口。于1953年土改给村民居住,后拆毁。


玉皇庙,位于乐民所城以西黄家营后面的大营山顶上,于清嘉庆十年(1805)修建,系土木结构,筒瓦勾檐,马步梁通间,各殿高4.4米。建有“娘娘殿”,塑“王母娘娘”及护法众神仙贴墙水彩泥像。后殿中间塑“玉皇大帝”金身泥像。现仅存埜山和尚塔墓、一块功德碑及一对石狮在云台山。其中的埜山和尚塔墓,仍清晰可见:塔檐均刻出头拱、檐子和瓦垄,角起翘。上款道光十一年(1831)9月21日立,下款师徒名字。现塔顶掉落地面,塔身自上而下的第二台有倾斜,其余保存完整。


龙王庙,在乐民千户所城东北部龙口河村境内的石山上,建于清道光辛巳(1821)年,主要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大殿内主要供奉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此庙奇特之处是,下面有一股清澈的潭水涌出,而且常年不断。1958年,修“盘威”(盘县城关—威箐)公路时,才将潭水填没。于1953年土改给农户居住,现原貌大部分拆毁。


圣庙,位于黄家营村的东部小山顶(原乐民中学住地),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组建。采用土木结构,筒瓦沟檐,雕梁画栋,房檐俱为镂空雕。正殿竖“孔圣人及七+二贤圣人”的镀金泥像。花台西侧是杨姓建的“节孝祠”。1933年,以圣庙为中心,开办乐民小学(乐民一中的前身)。1974年学校迁乐民长山新建,圣庙被拆毁。


马王庙,位于乐民村东边蔡家营入口处,属乐民千户所城东城门。清道光十八年(1838)建造,属土木料石结构,一式三间,青瓦勾檐,房檐四角起翘,悬挂铜铃。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是该庙的祭奠日。于1953年土改给农户居住,后拆毁。


关帝庙,在欠屯的硬嘴山顶上,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占地460平方米,木瓦结构,正殿三间正中供奉关羽泥塑彩绘像,左右供奉关平、周昌泥塑彩绘像。山顶景色宜人,山石天然组雕图书生成仙、西天取经等栩栩如生。关帝庙于1953年拆毁。


金秋乐名村


在乐民,还有这样一座古刹——圆通寺(现已损毁),它比“四阁八庙”更早地扎根于此。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位于境内黄家营西部,占地约500平方米,布局严谨,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前殿、正殿以及左右配殿,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四合院。各栋建筑高5.6米,采用土木结构,马步梁通间,筒瓦勾檐,雕梁画栋。


寺中,最为出名的是挂于寺庙右侧的一口铜钟——隆庆铜钟。造于明隆庆二年(1568),重200千克,高110厘米,口径68厘米。钟身铭文记录着“隆庆二年铸造铜钟一口,圆通寺永远供养”与“掌印千户张邦治,千户刘广室,百户蔡输麟、乔德愈”“比丘曾人溪风”等字样。


这口铜钟,不仅是圆通寺的宝贵遗产,亦是乐民乃至整个地区的文化记忆。从民国时期的学校报时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防空报警器,再到1960年盘县二中的报时钟,直至1990年被丹霞山护国寺收藏至今。


更多乐民村故事查看链接

“微”叙村事·乐民村|乐民村的前身——乐民千户所城
“微”叙村事·乐民村|两座贞节牌坊与三块传世匾额


供稿:李曼   供图:肖润贤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曾杰
编审:骆启
编辑:陈露






微凉都
发布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六盘水市本地新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