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产抱团取暖,能否逆袭电动化时代?

财富   2025-01-11 18:13   北京  






为了应对电动化浪潮和中国车企的崛起,日本大车企选择抱团取暖,但这不是一针见效的良药

文|《财经》记者 李皙寅 实习生 刘颖 孙悦桐

编辑|施智梁

2024年12月23日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HMC.US日产汽车NSANF正式宣布启动整合谈判并签署谅解备忘录MOU与此同时日产控股的三菱汽车计划在2025年1月底前决定是否参与该整合计划如果整合成功双方计划在2026年8月成立联合控股公司并上市这一合并预计将使年销量达到800万辆的新公司跻身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


根据2023财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的数据显示本田营收为20.43万亿日元营业利润突破历史新高达1.38万亿日元报告期内全球汽车销量达410.9万辆同一时期日产营收为12.69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为5687亿日元汽车销量为344万辆

此次整合计划标志着日本车企在全球汽车行业转型大潮中的重要布局尤其是在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传统车企力图通过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力然而日本车企的挑战不仅仅来自内部结构的调整更来自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尤其是中国车企的崛起

本田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和新参与者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汽车行业我们必须在2030年之前建立与它们竞争的能力否则我们就会被击败

缘何抱团取暖

三家企业的整合早有迹象六年前日本政府曾推动本田与日产合作但因双方高管态度冷淡未果本田前社长八乡隆弘曾明确表示无法接受失去经营独立性的合作而日产方面则认为本田独特的工程设计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日本车企因转型缓慢陷入困境全球销量下滑与利润压力迫使本田与日产不得不重启整合议程

2024年3月日产和本田签署谅解备忘录首次明确战略合作框架三菱于8月加入协议共同布局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三方达成协议将在软件开发电池研发及其他电动车相关领域合作目标是降低开发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日产执行副总裁佐藤昭Akira Sato曾宣称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尤其是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上日产将与全球的技术合作伙伴加强协作借助共享技术和平台来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这也是我们未来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日系车企在内燃机和燃料电池领域积累深厚但在动力电池与智能化领域投入不足导致产品迭代速度较慢市场竞争力下滑

尤其是在全球汽车最大单一市场——

中国比亚迪为代表的新型电动车企业正在崛起其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和价格竞争力使得日本车企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优势受到了挑战

日系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持续下滑尤其在中国市场压力倍增在中国市场日系车市场份额已连续三年下滑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24.1%降至2023年的17%从2024年1月至11月在中国的累计销量来看本田汽车为740399辆同比下降了30.7%日产汽车为621713辆同比下滑了10.53%


在东南亚市场中国车企借助电动汽车迅速扩张与本田和日产的传统燃油车业务不同中国车企通过电动化技术和智能化功能的融合已经在当地市场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其竞争力不仅来自产品本身的高性价比还在于中国车企通过当地生产减少了关税壁垒进一步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

三家车企试图借助整合追赶在电动车领域领先的中国车企和美国特斯拉强化电动车和智能汽车技术上的竞争力

随着新参与者的不断涌现全球市场格局正在不断发生变化规模经济将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武器在宣布和本田启动合并谈判后日产CEO首席执行官内田诚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日产对于与本田进行业务整合合并的初衷
合并难以一针见效

销量下滑转型承压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日系车就不行了

日产汽车为例公司流动性状况良好拥有1.9万亿日元的未使用承诺额度以及1.4万亿日元的现金等价物按照年消耗6000亿日元日产仅凭现有1.4万亿日元现金也能维持运营两年以上加上未使用承诺额度甚至可维持五年半的运营这为日产与本田的整合提供了资本保障

就如日产汽车发言人Shiro Nagai所说日产汽车拥有充足的流动性具有多种资金来源来偿还未来五年的债务包括目前可用的流动性汽车现金流利润丰厚的销售融资业务的股息以及新债券发行

对于业务合并日产方面称如果业务整合得以实现双方将致力于整合彼此在知识人力资源和技术等领域的管理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效应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并期待提升中长期企业价值日产和本田计划打造全球领先出行公司通过整合汽车业务四轮车及本田的二轮车和动力产品业务提升品牌吸引力并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

不过合并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如今本田和日产的核心业务仍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核心技术储备方面相对薄弱双方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时代保持竞争力是合并后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田与日产的整合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生产体系的重叠销售网络的协调以及新能源技术储备的不足两家车企的核心业务仍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赛道落后于中国车企与特斯拉如何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将是关键

日本银团层面对此抱有积极态度一直与日产的内田社长等进行磋商有银行家表示本田与日产的整合势在必行尤其是在全球电动化浪潮中车企必须通过整合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效率

本田和日产均以乘用车为业务中心其在海外出口国及投资项目上有着不少重合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课题同时本田和日产各自有着不同的企业历史与企业风格就如同油和水一般双方的整合需要克服巨大障碍

日产前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更是直言日产和本田的合并是绝望之下的孤注一掷在他看来这不是一笔务实的交易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少有互补的地方而且这场合并背后相比两家企业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的意愿更强烈言外之意这并非一场有工业逻辑可言的市场行为

不过本田和日产已经行动起来双方正在推动成立整合事项筹备委员会围绕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维度商讨如何实现协同效应和规模优势其中就包括如何将双方不同的车型进行标准化统一以便进一步降低成本
从单打独斗到资源整合

汽车是典型的规模型产业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销售体量和规模越大摊销下来的成本越低综合竞争力越强

正因如此合纵连横在汽车产业发展史并不罕见

20世纪90年代汽车企业广泛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例如美国通用汽车GM通过并购零部件公司并实施多品牌战略迅速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其合并策略有效提升了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全球车企纷纷通过资源整合应对电动化挑战例如丰田为马自达提供混合动力技术而马自达则为丰田提供小型车平台有的国际车企则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比如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生产智能电动汽车并向海外发售大众汽车则入股小鹏汽车帮助后者降低采购成本并共同研发全新智能电动汽车

2024年11月吉利旗下汽车品牌极氪与领克合并新公司定名为极氪科技集团合并和联合是汽车业发展的趋势在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看来一家高端汽车品牌年销量起码100万辆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应对未来全球市场的竞争他对财经表示汽车行业竞争关键靠体系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比拼价格通过整合把各自优势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费用同时效率也会更高


从这一角度来看本田与日产的整合实际上是面向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一次重要布局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本田与日产将在智能化领域深度合作计划联合开发下一代软件定义汽车SDV平台通过技术共享整合研发资源双方有望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

本田在电动化上的长期目标是到2040年全面转向纯电动车型而日产则希望借助本田的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上重塑品牌影响力通过整合研发资源优化供应链本田与日产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加快技术迭代缩小与中国车企的差距

汽车产业的未来竞争已不再局限于规模经济而是聚焦于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智能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除了车企间的合作非传统汽车制造商也在电动车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富士康在本田与日产整合过程中扮演了潜在的重要角色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公司鸿海近年来大举投资电动车领域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有报道称鸿海尝试通过收购日产股份介入经营但因本田与日产整合谈判的深入推进已暂停相关计划并表示将视整合进展再决定下一步策略。


责编 | 王祎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