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原生鸿蒙的两场金融战役

财富   2025-01-11 18:13   北京  



金融行业受金融监管部门严苛的安全作业要求。它的容错率低,对安全性、智能化要求高,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高地



文 |吴俊宇

编辑|谢丽容
2019年华为被断供安卓,鸿蒙手机操作系统被迫上线。当时,华为为保住数亿用户,不得不先让鸿蒙“混血”兼容安卓应用。

2023年之后,鸿蒙逐渐有了重起炉灶、摆脱安卓的底气。当年华为Mate60系列发布后,华为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华为2024年10月宣布,鸿蒙生态设备(手机、平板、智慧屏、可穿戴设备等)超过10亿台。2024年10月,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鸿蒙5.0)发布,只能运行鸿蒙原生应用。它成为安卓、iOS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手机操作系统。

一款新操作系统要活下来,生态繁荣至关重要。金融是用户刚需,更是生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金融行业,原生鸿蒙的“长征”在2021年甚至更早就开始了。鸿蒙2021年以来,在金融市场有两场战役:一场是和500多家头部金融机构共同落地原生鸿蒙,这场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下一场战役是和全国数千家中腰部金融机构做大原生鸿蒙生态,这是2025年后的重点。

华为终端云全球生态发展与销售部总裁宁胜蓝2025年1月9日在鸿蒙生态金融行业论坛中提到,2021年甚至更早,一批金融机构就在和华为共同摸索如何建设鸿蒙生态。原生鸿蒙相比安卓、iOS的生态圈起步比较晚,但进步特别快。原生鸿蒙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已经初成体系。
在鸿蒙生态金融行业论坛对话环节,一位国有银行IT负责人回忆,华为2021年之后组织多轮研讨,鸿蒙未来不兼容安卓后,要如何做大生态。最初他对此担忧——从零开始适配原生鸿蒙成本不菲。疑虑最终被消除的原因是,原生鸿蒙会带来新的流量、商业机会,还会带来金融技术创新。

多位融机构IT人士提到了愿意接受原生鸿蒙的另一个关键原因:金融科技自主可控是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石。原生鸿蒙作为国产化的手机操作系统,它的成熟需要行业、社会共同努力。

2022年,一批头部金融机构开始预研如何开展鸿蒙原生应用适配。一家金融机构2023年8月就发布了首个测试版本。有金融机构高峰期投入了超过400人开发鸿蒙原生应用——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在原生鸿蒙正式发布前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工作。

2024年10月,HarmonyOS NEXT发布,微信、支付宝、抖音等国民级应用上架。当时,原生鸿蒙有了超过1.5万个原生应用和元服务(元服务类似小程序的“轻应用”)。与此同时在金融行业,有超过800款金融应用及元服务上架原生鸿蒙应用市场。其中包括6家国有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中国共有12家股份制银行),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一批头部保险机构、证券公司。

对用户来说,社交娱乐是刚需,金融理财也是刚需——原生鸿蒙已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投资理财、证券交易、保险理赔等需求。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金融行业受金融监管部门严苛的安全作业要求。它的容错率低,对安全性、智能化要求高,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高地。

头部金融机构已适配原生鸿蒙

中国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一直是数字化转型排头兵。尤其是头部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保险机构、券商,每年IT支出在营收中占比超过5%,这可能是一笔十亿元、百亿元级别的IT支出。

目前,包括6家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人寿、平安等保险机构,中信建投证券、国泰君安君弘证券等券商都已经适配鸿蒙原生应用。

面对原生鸿蒙,这些头部金融机构并没有一开始就“大干快上”,而是经历了一段观望期——2021年,华为开始组织相关讨论,了解金融市场的水温。2022年,部分头部金融机构的IT部门开始进行预研试水,挖掘其技术特性。2023年,鸿蒙原生应用全面启动,金融机构真正开始大规模适配原生鸿蒙。2024年10月,HarmonyOS NEXT发布后,应用市场就已经上架了500多款金融App。

和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适配原生鸿蒙通常优先考察投资回报率不同,头部金融机构对新技术极其敏感。它们在尝试新技术时,安全考量甚至高于商业考量。因此,它们对原生鸿蒙甚至更加积极主动。

从金融监管的视角来看,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确保金融安全,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安全。中国金融行业资产规模庞大。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89.2万亿元。其中银行行业机构总资产439.5万亿元,证券行业机构总资产14.6万亿元,保险行业机构总资产35.0万亿元。

如何让百万亿资产安全运行?中国金融行业目标是2027年之前全面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通过国产替代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可控)——也就是硬件(如芯片、服务器等)、软件(数据库、ERP企业资源管理软件、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等核心软件)全面国产化。
中美科技博弈和贸易冲突的大背景下,芯片、软件、操作系统断供或将成为常态。金融机构软硬件系统均在一步步国产化(信创),在极端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避免IT系统被断供或减少被攻击。银行App也是软件信创的一环,因此一批头部金融机构在快速适配原生鸿蒙。

上述国有银行IT负责人的看法是,原生鸿蒙是国产化操作系统。这对摆脱国外操作系统依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有重要作用。

但如果只谈信创和安全,原生鸿蒙很难真正被金融机构接受。一位软件行业人士曾对我们表示,信创、国产替代不能简单理解成政策导向。它最终要回归市场规律——有竞争力的产品、技术才能真正活下来。

对很多金融机构来说,华为手机用户是值得挖掘的优质客户。市场调研机构QuestMobile 2024年报告显示,华为手机当年2月在中国活跃量2.81亿台,5000元以上活跃机型占比48.7%,即1.37亿台。高端手机的用户往往也是金融机构重视的高净值客群。他们的投资理财、证券交易、保险理赔需求旺盛。

一位国有银行IT负责人在鸿蒙生态金融行业论坛圆桌对话上透露,他们的个人手机银行客户有20%是华为用户。对银行来说,客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他们为了客户,也要加入鸿蒙生态。
原生鸿蒙也带来了新的流量机会。移动互联网流量已见顶,所有App都在存量中找增量。安卓、iOS流量入口主要包括手机的App、负一屏、应用市场。随着用户时间碎片化,这些渠道获取服务的效率在降低。为此,鸿蒙增加了桌面服务卡片、小艺智能助手等触达路径更简短、智能的流量入口。应用和服务还能在超过10亿台鸿蒙终端设备(包括华为旗下手机、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第三方设备)上流转。

因此,一位头部国有银行IT部门负责人认为,鸿蒙不仅带来了新增线上场景,更是“未来服务变革的新范式和系统级广域流量的新战场”。他进一步解释,他们不会像原来一样只盯着自己的MAU(月活跃用户),而是会把心态放得更开,与鸿蒙和更多生态伙伴一起,实现流量互转互通。

上述软件行业人士认为,信创不仅是替换老的IT设施,还要升级新技术。很多国产系统更贴合中国商业环境和本土生态。金融机构一直期望借助技术创新提升智能化水平——原生鸿蒙的原生智能、原生安全特性受到一批头部金融机构关注。

目前,原生鸿蒙正在和金融机构探索加油、充电、停车等场景的无感支付。小艺金融智能理财顾问的一种发展可能是,联合金融生态合作伙伴,实时推荐理财资讯、理财产品、理财咨询等服务。服务卡片,让手机银行在手机桌面查询智能信息、快速进入高频业务,很多功能的使用频率、曝光度会有提升。借助原生鸿蒙的新特性,一些银行机构还利用小艺助手探索出“一句话转账”“网点智能推荐”等创新功能。

在安全层面,一位华为技术人士提到,原生鸿蒙的应用都有官方签名,每个代码都带签名,能防止应用被篡改。原生鸿蒙对应用权限的控制和安全访问机制可以尽可能保护消费者隐私数据。对金融机构来说,原生鸿蒙的安全摄像头、安全地理位置、设备风控检测等能力可以有效提升金融风控能力,减少金融欺诈。

针对上述安全特性,某国有大行软件开发负责人认为,通常银行App有完整的风控体系,这与鸿蒙的安全体系结合在一起时,可以形成更好的保障。

更多中腰部金融机构正在入场

想要做大鸿蒙在金融领域的生态,只有头部金融机构的参与远远不够。

因为中国金融机构数量众多,甚至覆盖城市、村镇等“毛细血管”。截至2024年6月,中国共有4400多家银行机构、340多家保险机构、140多家证券机构——合计约为5000家。不过,一些中长尾金融机构(如部分村镇银行、村镇合作社等)目前没有独立App。鸿蒙方面期望,2025年能够拓展数千家中腰部的金融机构,进入到中国金融机构的毛细血管市场。

宁胜蓝认为,生态建设是操作系统的关键一环。慢干,干不出一个操作系统。只有大干、快干,一鼓作气,才能把操作系统和生态做到消费者易用、爱用、好用。

和宁胜蓝的观点类似,一位了解鸿蒙的IT产业人士曾直言,做好原生鸿蒙的窗口只有1年-2年。“如果现在不快速做这件事,未来做成的可能性会逐渐降低。缺乏紧迫性,合作伙伴就会进入犹豫和观望期,最后这个生态一定会失败。”

因此,华为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策略——为吸引头部金融机构加入鸿蒙生态,华为往往会派工程师驻厂支持。

上述国有大行软件开发负责人提到,该银行旗下App在适配原生鸿蒙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2024年5月华为专程安排工程师到现场联合集中攻关两个月,最终解决了适配问题。

这也是华为在其他行业推广原生鸿蒙的常见做法。包括钉钉、飞书、金山办公等一批软件厂商,华为派驻了软件工程师与之历时数月进行联合开发。

华为驻厂适配原生鸿蒙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这在生态普及早期是必要的,但后期需要逐渐依靠金融机构、第三方软件开发商自己适配解决问题。因为,一个健康的生态不能一直靠华为去主导,而是需要靠金融机构、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的自发力量逐渐做大。

一位IT产业人士认为,头部金融机构IT支出充足,但中腰部、中长尾金融机构会精细考虑开发鸿蒙原生应用的成本。是否要适配原生鸿蒙版App涉及商业判断。尤其是中长尾的金融机构会计算投资回报率,开发并维护一套鸿蒙版本能带来多大价值。

一位华为生态合作专家直言,生态不是华为一家能够做成的,是需要靠来自中国、来自全球成百上千的开发者,以及千行万业的开发者共同努力建设的。

生态做大,需要两端共同努力。一方面,华为需要降低原生鸿蒙适配门槛,让金融机构通过标准化、低成本的适配,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这可以在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最大程度获得流量收益。另一方面,第三方的软件开发商、服务商能够因为开发鸿蒙原生应用获得真金白银。

几位已经适配原生鸿蒙的银行IT人士对此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一,完善开发工具链,提供更好的代码检测工具;其二,提供AI工具进行存量应用迁移和适配,减少适配时间和成本;其三,提供更多Demo(样本)示例,降低开发者的学习、咨询成本;其四,打造标杆性金融应用和场景,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示范。

为争取更多开发者支持,降低鸿蒙原生应用开发门槛,华为正在提供一系列开发套件。华为每年还投入超过60亿元激励开发者。2019年,鸿蒙注册开发者只有56万。截至2024年10月,鸿蒙注册开发者增长11倍至675万。

事实上,已经有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正在适配原生鸿蒙,而且取得了实质进展。

一家地方商业银行2024年底曾发布招投标公告——在现有安卓与iOS系统手机银行功能的基础上,再开发一款专为鸿蒙系统设计的手机银行App。银行机构还会开发一套三端兼容的管理系统,实现安卓、苹果及原生鸿蒙资源的统一调度与发布,力求达成移动端操作系统全面覆盖。一位软件开发者表示,这套管理系统可以让安卓、iOS、鸿蒙三端功能一致,最大程度降低未来的迭代、更新成本。

一家ISV(独立软件开发商)以188万元中标了这一项目。这家ISV在公告中表示,它们能够提供开发、测试、运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支持元服务和鸿蒙原生App,能够协助金融机构以低成本快速交付资金交易级鸿蒙原生金融服务。

一些ISV因为参与金融机构适配原生鸿蒙,取得了业绩增长。上述ISV仅在2024年9月,就接连中标了贵州、湖南、新疆、山东等多个地方商业银行原生鸿蒙应用的开发项目。上述软件开发者认为,对大部分金融机构而言,不到200万元的成本并不高,是可接受的。金融机构的原生鸿蒙适配需求正在激活。

在原生鸿蒙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生态中,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神州信息、科蓝软件等一批软件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低成本帮金融、政企机构适配原生鸿蒙。原生鸿蒙的生态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形成。

金融是其他政企机构的风向标?

目前,原生鸿蒙普及较快的两个行业分别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公司希望获得流量机遇,金融机构有更高的安全诉求。这两个行业都拥有高IT支出投入,因此进展相对顺利。

政企(如政府、电信、能源、交通、教育等行业)是鸿蒙目前亟待突破的领域。

2024年12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首届鸿蒙生态大会曾宣布,10万个应用是原生鸿蒙满足消费者的成熟标志,未来半年到一年是鸿蒙原生应用上架冲刺阶段。徐直军号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应用也需要开发鸿蒙原生版,才能满足政企工作人士的工作需求。希望更多政企社团组织能够关注并加快把内部应用系统适配原生鸿蒙。

这意味着,鸿蒙下一步要覆盖更多小众、低频但刚需的应用。尤其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应用,这些应用涉及办公、财务、税务、医疗、交通等领域。大众、高频、常见的应用,决定了鸿蒙能否活下来;小众、低频但刚需的应用决定了鸿蒙未来能够走多远。

一些政企机构对是否要适配原生鸿蒙仍在观望。这使得一批刚需的长尾应用、垂直应用暂时没有完成开发。原因是,部分应用用户规模不大,在安卓、iOS之外另外开发维护鸿蒙版并不经济。部分应用的目标是公共服务,没有商业化动力,开发鸿蒙版意愿不强——但另一方面,政企机构中华为手机占比相对较高,适配原生鸿蒙的呼声也很大。

一种观点是,金融领域或将成为其他政企机构加入鸿蒙生态的风向标——金融行业长期受金融监管部门安全作业的严苛要求,它的容错率低,对安全性、智能化要求高。在这个背景下,金融行业对适配原生鸿蒙仍然保持着较强行动力,这可能会带动其他政企行业快速使用原生鸿蒙。

上述软件开发者认为,金融行业会催生出一批开发者、ISV。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神州信息、科蓝软件这些公司经历金融行业的打磨后,会更了解原生鸿蒙如何在其他行业落地。它们会逐渐进入政企等其他领域,进而带动原生鸿蒙全面落地。

责编 | 王祎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