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是中国第一个实现此目标的城市。2025年上海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扩内需、稳外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成重点任务
202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上海市GDP)预计增长5%左右,202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样设定在5%。2023年上海市GDP已达4.7万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4.7%,2024年有望突破5万亿元 。
2025年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为经济成绩单“交卷”。
《报告》显示,一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是中国第一个实现此目标的城市。
“上海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容易,含金量很高。“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对《财经》表示,上海本身经济规模和体量较大,在此基础上的持续稳定增长,难度更高。同时,从产业结构来看,上海把握住了产业升级的机遇,扶持和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不但带动了本地经济,也为区域乃至全国带来了资源和技术溢出效应。
内需扩展策略: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
《报告》指出,大力提振消费,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在促消费方面,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国际光影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推进新型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加快打造以“国货潮牌”为引领的消费自主品牌。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业态,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
扩投资方面,《报告》指出,2025年完成投资2400亿元。加快建设崇明线、嘉闵线、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20号线、21号线、23号线等轨道交通线,建成2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等轨道交通线。推进沪通铁路二期上海段、沪渝蓉高铁上海段、油墩港航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报告》指出,加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离岸贸易、二手车出口、保税维修、再制造等外贸新业态。扩大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医疗健康、文旅等领域的开放力度。落实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更大力度保障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看到今年的重点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上海市人大代表、自然堂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对《财经》表示,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从化妆品行业来说,期待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核心原料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原料成分。鼓励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发,产学研深度融合,并支持航天等重大技术广泛转为民用。政策方面,应当完善申报、备案流程规范,建议在上海设立化妆品审评技术服务分中心,细化补贴奖励、提供技术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2025年的工作重点。《报告》指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深化张江高新区、“大零号湾”等创新载体建设,发展高质量孵化器,着力培育硬科技企业。
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报告》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全链条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上海的产业能级正不断提升。2024年上海持续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出台实施区块链、低空经济、大飞机、新型储能、新材料、超高清、核电等产业支持政策。启动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开工建设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6个,实施“工业上楼”项目151个,打造智造空间 1015万平方米。
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如何落地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万标准箱,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
《报告》显示,上海大力发展航运保险、船舶管理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在沪裁决。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万标准箱、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
这是航运中心建设的一个缩影,上海市目前正在建设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取得一系列成果。
面向2025年,上海提出要加快智慧港口、智慧机场建设。完善绿色燃料供应体系,推动内河船舶电动化,推进上海港—洛杉矶港、上海港—汉堡港等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据了解,2024年11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计划于2027年底前,将全面形成上海市低空公共航路网络架构,累计划设低空飞行航线不少于400条。
“上海在全市规划的基础上,让各区按照自己的资源禀赋拆解了任务目标,更科学高效。”时的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雍威告诉《财经》,各地政府对低空经济的关注度日益高涨。上海发展低空经济的优势更加显著,城市发展水平高、临空发展的空间大,更适合各种商业场景切实落地。
“低空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需要集结各领域的专业力量,主体是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承担监管工作,行业协会负责协调事务,企业积极研发产品。”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财经》,上海有关部门可以在长三角率先协调各方面资源,提高运行和监管能力,以便能够让行业健康发展。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一员,上海在低空经济领域发挥着引领性作用。
2024年8月,在已发布的《上海市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报告》指出,2024年上海启动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龚正市长表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着眼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一轮“上海方案”;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健全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
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亚太区大工业业务总裁许季刚告诉《财经》,地方政府的产业支持也需要进行精益管理,在洞悉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后,帮助企业设定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把“马拉松”拆解成阶段赛。
曾刚告诉《财经》,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希望能够给予机关、机构、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便其发挥专业优势及主观能动性。
稳外资与国企改革:双轨并进
上海的发展状况,是外资看待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7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实际使用外资175亿美元左右、约合1243亿元。
如今,上海跨国地区总部已超过一千家。2024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认定60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认为,5%的目标设定,客观综合考虑了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内需有待拉动的实际情况。可以预见,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影响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增多,对上海稳外贸、稳外资提出了考验。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燕红忠认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反映了上海作为全球化城市其总部经济的能级,市场活力持续得到释放。上海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开放、便利、公平的投资环境,也提升了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上海还明确,2025年要促进国企民企蓬勃发展,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龚正市长提出,聚焦做强做优主责主业,推进一批集团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提高到30%左右。优化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功能类企业成本绩效管理,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等制度,强化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报告》还指出,要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重大应用场景、科技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开放力度,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
报告透露,2024年上海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举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月活动,制定实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措施,完成市级融资信用平台整合优化,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115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个。
综合来看,上海凭借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前瞻性的政策支持,将稳步达成5万亿元经济规模。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内需拉动的挑战,上海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 | 王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