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界对于 “ 双重 ” 论述颇多,可谓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但大多是对王宗岳 “ 阴阳 ” 说的复述而无真意,虽有举例操作,却往往并不切实可行。我师公洪均生先生以 “ 太极拳论 ” 为基础,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对 “ 双重 ” 之病有了自己的认识,并道出避免 “ 双重 ” 的具体方法。先将先师有关: “ 双重 ” 的论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清代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对于 “ 双重 ” 的问题解为: “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 ,并说 “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 。
“ 王论 ” 言语简炼,深谙阴阳之理、避免双重之法,但因距今时间跨度大,且今人与王公所受教育不同,故而对于王公所提 “ 双重 ” 一病难以解惑。我们虽然能理解阴阳代表虚实、刚柔等,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仍难体会怎样才能使阴阳互不分离而达到相济,因文中没有说出避免双重的具体方法,不免使学者读后茫然,无从知晓实际运动中的要领。
目前各种太极书刊和武术杂志对于这个问题虽亦非常重视,但其说不一。或曰马步的重心在中间,两足平均支持身体重量,即为双重;或曰交手时双方用力顶抗乃双重。因此,也有人主张在动作中把重心全部移于某腿;或者提出单重的口号。最奇特的是,有人竟说:双重是病手,双沉是功手,自尔腾虚云云,又创出双轻、双浮、半沉、半浮之说。
那么,究竟什么是双重?怎样才能避免双重之病?双重的 “ 双 ” 到底在那里呢?洪均生先生通过数年的研究和试验,体会出 “ 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 ” 中的 “ 左和左与右和右 ” 的关系,原来句子的前边的 “ 左、右 ” 讲的是手部的力,句子后边的 “ 左、右 ” 讲的是步法配合的巧。也就是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上下不同实则避免双重。由此洪公指出:凡是身体一侧手足上下同实,便是 “ 双重 ” ,一旦双重必然导致手法引化迟慢,步法转换失灵,招法难以施展。前面手足双重,必然倾扑;后面手足双重,又必然仰迭。一般解释双重,说是马步两足同样有力,重心处于两腿之间,是太极拳之大忌,其实不然。洪公在世时常言: “ 老师(指陈发科先生)在教初学推手者时,有时用大型马步。杨澄甫先生的大捋图像,也是马步,而且裆劲塌的极好,与陈师几乎一样。陈师发劲时,往往只用半马步 ……” 。
这对于认为马步便为双重者来说,又作何解释呢?也有人说,双方交手力量相等,便为双重。这个说法虽合拳论 “ 人刚我柔 ” 的原则,不出顶劲了,却不知,如直线柔退,岂不成后面双重,而出丢劲?欲做到不犯双重,不丢不顶,全在周身上下相随的螺旋运动、变化的方 向、时间恰到好处,无过不及。手实足虚也就是彼刚我柔,避免双重,但我手的实是对方加在我方的劲,我以自转引化,仍然是虚中的实,而以刚对刚(在螺旋自转引化中又寓于发,即太极拳的借力打力),例如:对方将力加于我腕、肘或肩部,我虽柔化,其力仍未全部落空,所以虚等于实(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此时我受力手下边的足也实,则手足上下全实,便是双重。
洪均生先生指出:不但手足上下配合不许双重,而且手与手、足与足的配合,也不许双重。如六封四闭的双按,抱头推山的双按,由于身法是侧着的,手部发劲的分量当然随之一轻一重,都是右手重于左手。再看步法的三角形,也可以体会出足与足的配合同样是前发后塌,即足步的虚实,虚足轻于实足,绝非纯虚纯实的虚实分明。
避免双重还要明白三节及三节与整体的关系。陈鑫先生讲三节最细。他说:以一臂而言,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一手而言,则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细分析到一指也有根、中、梢的区别;所以三节之中还有三节,总的来讲都是浑然一体。他的著作中又常讲到何手为主、何手为宾。洪均生先生在和同志们试验中认识到整个躯干、肢节处处有虚实配合变化,同样处处不许双重。洪先生教我们试验的拳式经常是抱头推山(指洪式抱头推山)的第五、六动作。第五动作的右肘走顺缠反旋,作用是锁住对方卡在我右臂弯的左手腕部,同时进右步于其裆内贴其右腿里侧,再以双手按其胸部。在我方来讲第五动作的右肘为主,当对方左转进了右步,双掌按胸之际,只要随来势身略下塌左转,用左手中指走顺缠向他的右前下斜角拨转他的右臂弯内侧,即可轻松地使来劲落空。从这个小动作,可以分析出何处为主,如果左右手一齐用力,反而不生效果,但如中指拨时余指齐动,甚至肘部也动,也等于犯了双重之病。但是,虽然这时的效果重在左手中指,它和身体的旋转方向、裆劲塌的如何,都须配合恰当,特别是眼法必须注视对方。此式眼的方向与身的旋转方向是相反的,如果随身之左转而眼光左移,便为丢劲而功败垂成。因此,我们进一步认识双重问题,虽然首先从手足配合来研究,仍离不开上下相随的原则。更为关键的是,眼法和尾骨长强穴的方向要正确。如从内劲的力学关系来讲,又是重心的能否随遇平衡(关于 “ 随遇平衡 ” 另有专文论述)而决定胜负的。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洪均生先生所释 “ 双重 ” 及所指出的避免双重的方法,恰合王宗岳拳论 “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 ” 的配合变化,符合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由此可见,他的双重论不仅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所提双重的科学解释,也是对王氏双重说的丰富和发展。
推荐阅读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传承。一些拳谱中也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所以导致了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听说过丹田但并没有正确的认知,或者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甚至曲解了丹田。本课程讲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练法是科学完整且朴实无华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来的。本课程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础练习方法教给大家。
课程列表
一、浅释内家拳丹田功之秘
1、什么是丹田功?丹田是哪里?
2、为什么要练丹田功?丹田功的作用和独特之处
3、如何入手去练习丹田功?丹田功的练习步骤介绍
二、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
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正确的身法是练出丹田的前提。本节课程详细讲解练习丹田功的几个身法要领,并通过动作讲解来配合身法练习。
三、丹田贯气法——丹田功的核心机密,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
丹田贯气法是丹田功的核心内容,不会贯气法则丹田无法真正的聚气,丹田气不充足则丹田功有名无实。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过去老拳师对此秘而不传。所以至今很多练习者都只停留在腰、胯、脊椎等基础身法运动阶段,甚至有的人对丹田气闻所未闻。本节课程按古传之法详细讲解丹田贯气。
四、丹田运转法——如何发动丹田气,内家拳产生的根源
丹田气足之后,如果不会发动丹田气,则丹田也是“死”丹田,所以必须会运转之法。这也是内家拳法产生的根源,内家拳是由内而外练习的拳法,内家拳是先由内后有外,根据丹田运转的侧重方向不同和拳理差异而形成不同拳法。本节课程以心意拳基础为例讲解如何以气催动丹田运转。
五、养丹田——如何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丹田养就长命宝
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中讲“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那我们平时该如何养丹田呢?本节课程会教大家如何利用生活中碎片化时间,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
六、检验丹田功正确与否的十个身体特征
丹田功练的正确与否有没有标准?怎么自己检验练的对还是错?本节课程总结了十个身体特征,供大家参考研究。
七、丹田功练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丹田功练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训练计划方面的建议。
学习方式:扫描图中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加入学习《丹田功秘法》。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共同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