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何以才能“四两拨千斤”

体娱   2025-01-10 20:02   北京  

太极拳技击法是太极拳的高深层次。它别具一格,特点鲜明,讲究技法,要求以小胜大,以弱制强,力从人借,谱中谓之“四两拨千斤”。“四两”何以能“拨千斤”?其中自有科学的道理。 

一、叠加力的分析  

  在太极拳的技击中,凡是对方先出手向我攻击时,最忌讳的是从相反的方向去用力抵抗,而总是利用一种动作(技击上叫“着”),迅速避开对方的击点,并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力的方向,在对方的动作上加上我的力,以产生更大的叠加力,使对方重心动摇,身体失去平衡而陷入不利的地位。这种技法,是以“柔”、“顺”为主,与硬打硬进的方法绝然不同,所以在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两人交手时,如果双方都用硬打硬进的方法,其结果显然是手快赢手慢、力大赢力小,但手快、力大者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损伤。而太极拳技击法却不同,它总是习惯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随人而动。正如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练法详解》中所说:“太极拳推手是松松的、轻轻的、虚虚的去跟之随之而动,不是用硬力硬拿硬卡也。”一般都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以招法诱发对方,引其出手(技击上叫“引手”),以便在接触中凭感觉(技击上叫“叫劲”)去探知对方的虚实,然后乘机而动,将对方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分散转移对方的力量,全力还击。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而决不冒然进击,以图一逞。当然,功夫较深者也能一交手就击中对方弱点而使对方倾跌,但在原则上总是以利用叠加力牵动对方重心为上。在实践上具体运用叠加力的时候,有时是化劲,目的在于引动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总之,都离不开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加力这一原则。这种技法是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技法,也就是太极拳能够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之二


二、惯性力的分析  

  我们知道,物体有保持自身静止或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在力学上叫惯性。比如人站在行驶的汽车里,当汽车急刹车时,人就会向前倾斜甚至跌倒。这就是物体惯性的一种表现。太极拳之所以能在技击上取得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正是充分利用了惯性。当利用一种动作,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意欲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对方如果用大力抵抗,我就很自然地立即松手,在对方的动作上减少或者撤销我的力(从有力变为无力,术语叫“空劲”,目的在使对方落空),使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此时,我就可乘着对方重心动摇,立即发劲击他。对方如果身体前倾并不甚猛,而正在挣扎,我就可以运用叠加力的原理,顺着对方迸击力的方向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如果身体前倾之势甚猛,我便应当向对方进击方向的左。右侧或者相反的方向去增加一力,对方就很容易失重而倒。这一原理运用于技击,只要轻轻一拨,对方就能跌倒,无需用很大的力量。 

三、反作用力的分析 

  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或者说,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比如子弹出镗时,步枪一定会向后撞。这就是反作用力造成的。在太极拳技击中,出手时总是以用力少为上,不肯立即用大力去打击对方,也绝对不用硬打硬进的手。其目的是为了不引起大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自身。这是因为,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在打击对方时,对方也会有一个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我。因此,为了避免打击对方时有可能造成的自己的损伤,用力以少为好。另外,根据这一定律,当对方从上向我进攻时,我可以直往下部进攻。由于对方作为支撑反作用力的底部被袭击,因此其上部的手的作用力也就大大削弱,以至不能造成什么威胁。在技击手法上,利用反作用力也是取胜的方法和条件之一。比如我欲“挤”人,先用手向里勾引对方的手臂,若能引出反作用力,我即乘机“挤”发。又如我以左手推对方右肩外侧,引出其右肩反作用力,即迅速用右手推其左肩外侧,可把对方向右侧推出。这类技法在实践中应用是很广泛的。  

四、动量定理力的分析  

        根据动量定理F△t=m△v,可以看出,要将一个人从静止状态推出或击倒,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较大的力作用较短时间,即将对方猛力击倒;也可以用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将对方缓缓推出。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呢?也就是通常说的“冷弹劲”好还是“长劲”好?对于这个问题,在太极拳技击中,主张以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一出手就要有意识地粘住对方身上不间断地加力,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大动量M△V。由于对方质量M是不变的,所以增大动量,就意味着增大了对方的速度,即迫使对方身体移动或被推倒,从而达到以小力胜大力的目的。 


五、旋转力的分析 

  在力学上,旋转是省力的,在太极拳的技击实践上,也有意识地运用了旋转的原理。比如,对方以右手击我右肩(或以左手击我右肩,可以类推),我的左肩应顺着来手的方向转身避让(只旋腰,不动步),使对方的力不受我身阻力而继续前进,以引动对方身体,同时,我立即以右手击对方的左肩,无须用很大的力,就能使对方身体旋转而发生不稳状态。这只是用两肩作比。太极拳的“列”劲,也是根据这一原理,在对方的两臂上“化”“打”并用,以使对方身体倾斜,然后再趁势加力于对方身上。另外,如果从防守的角度分析,旋转可以使防护面积增大,可以加强力的作用时间,使运动更加稳重、有力、定向。旋转还具有化解来自任何方向力的作用。同时也能使自身的整体性更完整,而使对方难于应付。正因为如此,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以旋转的原理为依据,使整套拳法都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推而言之,不仅举手投足要不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也不离圆圈。久而久之,在每个圆圈形的动作中,都已包含着化守和发攻两个方面。功夫越深,这个圆圈也就越小,运用于技击之中,则能把外力引进,使之落空,在对方旧力已尽,新力未主的一霎那间,运用“四两”之劲,即可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跌。 

六、弹性力的分析 

  太极拳训练有素者,身体能够做到既坚硬又柔软,近似于弹性体,因而可运用弹性学来加以分析。太极拳技击讲究沾连粘随。根据弹性体的虎克定律来描述太极拳中的沾连粘随是很恰当的。即外力增加,受力弹性体的应力和应变都相应按比例增加,外力减小,它亦减小。正因如此,只要一旦与外力接触,即身体受到外力后,由于它要按虎克定律来应付外力,所以就能始终粘住外力,亦缓亦进,始终不丢不顶不弃离,故尔弹性体能够缓化外力,不受外力所制。这实际上就已是太极拳技击变化之过程了。

推荐阅读



学拳推荐  

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传承。一些拳谱中也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所以导致了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听说过丹田但并没有正确的认知,或者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甚至曲解了丹田。本课程讲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练法是科学完整且朴实无华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来的。本课程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础练习方法教给大家。

课程列表

一、浅释内家拳丹田功之秘

1、什么是丹田功?丹田是哪里?

2、为什么要练丹田功?丹田功的作用和独特之处

3、如何入手去练习丹田功?丹田功的练习步骤介绍

二、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

      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正确的身法是练出丹田的前提。本节课程详细讲解练习丹田功的几个身法要领,并通过动作讲解来配合身法练习。

三、丹田贯气法——丹田功的核心机密,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

      丹田贯气法是丹田功的核心内容,不会贯气法则丹田无法真正的聚气,丹田气不充足则丹田功有名无实。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过去老拳师对此秘而不传。所以至今很多练习者都只停留在腰、胯、脊椎等基础身法运动阶段,甚至有的人对丹田气闻所未闻。本节课程按古传之法详细讲解丹田贯气。

四、丹田运转法——如何发动丹田气,内家拳产生的根源

       丹田气足之后,如果不会发动丹田气,则丹田也是“死”丹田,所以必须会运转之法。这也是内家拳法产生的根源,内家拳是由内而外练习的拳法,内家拳是先由内后有外,根据丹田运转的侧重方向不同和拳理差异而形成不同拳法。本节课程以心意拳基础为例讲解如何以气催动丹田运转。

五、养丹田——如何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丹田养就长命宝

       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中讲“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那我们平时该如何养丹田呢?本节课程会教大家如何利用生活中碎片化时间,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

六、检验丹田功正确与否的十个身体特征

       丹田功练的正确与否有没有标准?怎么自己检验练的对还是错?本节课程总结了十个身体特征,供大家参考研究。

七、丹田功练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丹田功练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训练计划方面的建议。

学习方式:扫描图中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加入学习《丹田功秘法》。


文太极
 
公众号:wentaijicom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共同推动传统武术发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文太极
分享太极拳各大流派相关内容,传承太极文化,推动全民健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