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杰注:
蓄者藏也。太极劲不在外而藏于内。与敌对手时。内劲如开弓将射之圆满。犹皮球有气充之。敌人伏我膊。虽觉绵软而不能按下。使敌莫名其妙。敌方狐疑不定。不知我弓已引满待发矣。我如弓。敌如箭。发劲神速。敌如箭跌出矣。
杨澄甫注:
蓄者,藏也,太极劲不在外,藏于内,与敌对手时,内劲如开弓,不射之圆满,犹皮球有气充之,敌人伏我膊,虽绵软而不能按下,使敌莫名其妙,敌疑心时,不知我弓上已有箭要发射矣。我如弓,敌如箭,出劲之速,敌如箭出矣。
郝少如:
欲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则一身必备五弓,统一不可,而且还必须做到五张弓的统一与合一。统一者,一弓张之则其余四弓无有不张,一弓放之则无有不放,一弓停之则无有不停。合一者,以主弓为率,一身之劲犹如一张弓,有脚而腿、而腰、行于手指,达到完整一气,能完整一气,劲才能集中往一处使。蓄为吸,发为呼。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乃离不开五弓合一之妙。
顾留馨先生讲:“五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是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每站一势,五弓具备,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源动腰脊,周身劲整,就能“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直线发劲,蓄发相变,滔滔不绝。功夫极深者,触处成圆,但依着何处即从何处放劲。
五弓合一是内外整体劲的具体规定。练拳和推手都应该一动势即五弓具备。五弓合一则“静如山岳,动若江河”,“立身须中正安舒,能八面支撑”,“劲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势即可呈现。”
笔者注:
太极拳无论是在盘架、推手、技击都有一定的要求,根据人体的间架结构、生理特征有效的使内在的机能得以充分得发挥。古人把人体划分为五张弓,也就是通过这五张弓使人体的下、中、下三节节节贯通,把人体的力量送出去或引进来,力量不仅可以作用自身的内部也可以延伸到身体的外部。需要指出的是有效的利用人体的五张弓不是单一的肢体运动,而是需要周身各个方面有效的配合,也就是说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结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共同作用。
练拳如果不懂得劲力的起落开合、收发、呼放等上述一些方面的内在原理可以说是走的是空架。以下就几张弓分别进行论述:
主弓
主要是人体的脊柱为主体,大椎与尾椎骨上下两端为弓梢,腰椎(命门)为弓把。脊椎是人体的大梁这张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五弓齐备的效果,无论是在盘架、推手、技击中主弓为统帅,也是与其它的四张弓紧密相连的,大椎为身弓与手臂的两张弓重要的结合点,尾闾为身弓与腿部的两张弓结合处,初学者切记。无论收发呼放主弓一动其余的四张弓无一不动,周身之力如同一张大弓。俗话说:“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主弓的形成也需要其它方面的配合,如:含胸拔背、塌腰、微卷尾椎骨、重心稳定、身体柔韧富有弹性,如果身体要是铁板一块的话就失去了弓的实效了,如果要是重心不稳上重下轻自己都没有根了如何还能够打击对方呢?一遇外力自然就会站立不稳。尾闾骨和大椎是主弓的两个弓梢,它的卷、拉对主弓的形成直接关系的,也对其它的四张弓的整体呼应产生一定的效应。塌腰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腰的拧转、腰部的伸缩,松腰与塌腰都会直接关系到这张主弓的形成,腰为弓把,含胸实腹是紧密相连的,拔背是在圆背的基础上使脊背有效的伸展,较忌讳挺胸叠肚破坏主弓的形成。至于胸腹也有很多的变化,另有详述。
上肢弓
上肢弓有两张弓,是左右手臂各有一张弓。整个手臂分三节:手(神经末梢),为梢节;肘,为中节(为弓把);肩,为根节,根节又与脊柱的大弓相连接。肩、肘、手要相互呼应,手臂在运动当中要有个尺度:力不出尖,形不破体。同时要保证手臂的灵活性,并具备一定的弹劲。弓不可僵,要得是韧和柔,柔韧劲越强弹力越大。
手要做到领、塌、吐等劲道。太极拳有一种练法是以手领劲,周身相随。所以领劲不可丢。但是领劲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运用。肘为弓把,也可以说是手臂这张弓的枢纽,沉肘有利于身体的内劲内含,同时也有助于气血下沉,增加手臂这张弓的弹性。沉肩有利于气沉丹田,与坠肘相互配合有利于肩关节的骨缝拉开,避免重心上浮,都是有一定作用的。
下肢弓
下肢弓有两张弓,是左右腿各有一张弓。整个腿分三节:踝关节为弓梢、膝关节为弓把、胯关节要与尾闾骨息息相连。尾闾是连接下肢关节主要部位,太极拳要求劲力下沉沉入脚底、逐渐的稳定重心,只有下盘稳定才能是不倒翁。太极拳又要求:力起于足,行于腰,达于梢节,双腿之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力道的传递的质量。
脚要五趾抓地,在旋转中要与地面产生相吸相合的感应。梢节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与地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质量的好坏。
膝关节为腿部的弓把它将起到轴心的作用,膝要有内扣外弹之力,与脚部的拧转相辅相成,这样才有利于力传于胯。
胯关节是稳定下肢的重要环节,也是以主弓主要相连之所在,此处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胯要松、要旋松才能使气血下沉稳定重心,使身体增加了一定的弹性。旋实际就是螺旋拧转之力--周身的力拧转到一起。如果要达到五弓齐放,也就是周身的各个环节要同频形成一体。
就五弓而言,笔者认为还需要以下说明:头,需要微向上领,而不是顶;正如拳谱所说:“虚灵领劲,神贯顶”。头部的领劲、脚下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要结合到一起,使上下这张弓有效的拉开。笔者认为头部的顶劲过大长期习练会给头部健康产生了极大的隐患。另外,关于上述的关节要领请读者一定注意,这些要领只是在某些基本条件下最基础的要求,应该辨证的去看。给大家稍微说明一下,一个球在运转360度时由于它的受力不同,它每一个角度都会有自己的频率。拳法也应该如此,在每一个运行当中它的总原则一般是不会变的,但各个环节的局部是需要相应变化的。再者拉弓本身就是一个蓄劲的过程,太极拳的缠丝劲已具备出劲和入劲,八劲合一形成一个整体的缠丝劲,所需要注意的是劲法不要越拉越僵,应当根据拳法不同的特点在开合、伸缩、鼓荡当中讲究弓的伸缩性。弹性越大发出的力相应的越强,所以弓本身要有一种伸缩、开合,决不是单一把身体的骨节越拉越长,必须能够迅速回缩,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极限,物极必反。
发力如放箭,在此笔者从盘架开始讲一下自己的拙见。有些初学者在自身拳法的要求尚未领悟,更达不到力的起落、开合、转换(也就是说劲中有劲,法中有法),但他们在拳架中带有很多发力的动作,说起来还振振有辞,这是陈氏太极拳的特点,看某某名家。实际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笔者人微言轻,又能说些什么呢?笔者传授弟子太极拳法时,没达到一定要求时严禁发力。因为太极拳讲究松、活、抖、弹。首先在盘架中要使身体松柔开,自身的一身僵力还没有去掉,又如何能够打出松柔之力呢?从松到柔,无柔何谈弹性。周身的关节必须要具备开合旋转的一种灵活而不拘泥,抖弹。有些太极拳爱好者的发力看起来很凶猛,在发力时,两手抖来抖去,甚至全身都在抖,外行看着的确很厉害,实际在笔者看来只是一种自我欣赏,是否能够真正用于实战还有待考证。笔者有一个朋友也是练太极拳的,平时拳法的发力看起来也是很不错的,有一次他在和别人的实战交手中,他这种抖力打在对方身上,并没有给对方造成多大的伤害,反而挫伤了自己的手的关节。笔者对发力是这样认为的,发力应该是迅雷不及掩耳的,决不可自己顾做姿态,抖弹实际是把自己的劲力抖入对方体内,挫伤对方,而不是自我欣赏。在实际交手中,双方转换的频率是非常快的,如果在交手中抖来抖去,很可能早被对方击倒了。
推荐阅读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传承。一些拳谱中也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所以导致了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听说过丹田但并没有正确的认知,或者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甚至曲解了丹田。本课程讲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练法是科学完整且朴实无华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来的。本课程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础练习方法教给大家。
课程列表
一、浅释内家拳丹田功之秘
1、什么是丹田功?丹田是哪里?
2、为什么要练丹田功?丹田功的作用和独特之处
3、如何入手去练习丹田功?丹田功的练习步骤介绍
二、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
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正确的身法是练出丹田的前提。本节课程详细讲解练习丹田功的几个身法要领,并通过动作讲解来配合身法练习。
三、丹田贯气法——丹田功的核心机密,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
丹田贯气法是丹田功的核心内容,不会贯气法则丹田无法真正的聚气,丹田气不充足则丹田功有名无实。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过去老拳师对此秘而不传。所以至今很多练习者都只停留在腰、胯、脊椎等基础身法运动阶段,甚至有的人对丹田气闻所未闻。本节课程按古传之法详细讲解丹田贯气。
四、丹田运转法——如何发动丹田气,内家拳产生的根源
丹田气足之后,如果不会发动丹田气,则丹田也是“死”丹田,所以必须会运转之法。这也是内家拳法产生的根源,内家拳是由内而外练习的拳法,内家拳是先由内后有外,根据丹田运转的侧重方向不同和拳理差异而形成不同拳法。本节课程以心意拳基础为例讲解如何以气催动丹田运转。
五、养丹田——如何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丹田养就长命宝
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中讲“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那我们平时该如何养丹田呢?本节课程会教大家如何利用生活中碎片化时间,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
六、检验丹田功正确与否的十个身体特征
丹田功练的正确与否有没有标准?怎么自己检验练的对还是错?本节课程总结了十个身体特征,供大家参考研究。
七、丹田功练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丹田功练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训练计划方面的建议。
学习方式:扫描图中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加入学习《丹田功秘法》。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共同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