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枚奥数老师,在北京海淀,从事奥数培训11年,专注孩子数学思维的提升,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让更多孩子学习更轻松,改善孩子与父母一提到学习就关系紧张的局面。
读到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一天,一位母亲因为喉咙发炎而说不出话来。
她的儿子放学回家,告诉她:“今天老师批评了我,我再也不想去学校了。”
母亲本想责备儿子,但由于嗓子哑了,只能沉默。
然而,儿子继续说:“老师说我抄袭了同桌的作业,但那真的是我自己做的。为什么老师看不到我的努力?”
儿子越说越觉得委屈,终于哭了出来,母亲默默地拥抱了他。
不久,儿子突然说:“谢谢你妈妈,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我会继续努力的。”
这一刻,母亲愣住了。
在整个过程中,她一句话也没说,却得到了儿子的感谢和认可
《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倾听是将注意力给予对方,它是爱的一个具体表现。”
在与孩子相处时,很多父母喜欢不停地说教,但愿意安静倾听孩子说话的却并不多。
然而,孩子真正渴望的交流,不是争论,而是心灵的沟通。
当你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你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和优秀,我们与孩子的距离也会因此而拉近。
不要急于批评,不要急于反驳。
在安静的倾听中,理解孩子的想法,就能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位12岁的男孩上台后直言不讳:“我的妈妈,她骂了我11年。”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原来,从男孩记事起,妈妈就很少给予他表扬:
当他小朋友抢走了他的玩具,妈妈反而责怪他不够宽容;
和同学发生争执时,妈妈不问缘由就断定是他的错。
甚至当他取得优异成绩,期待得到妈妈的表扬时,得到的却只是冷淡的一声“嗯”。
男孩含泪说道:
“如果每天对着一朵花骂它,它会更快地凋谢。我害怕有一天自己也会承受不住,就这样枯萎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说:
“父母否定和打击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短期的。它像一根针,穿透时间,深深刺入孩子的心中。”
人们天生渴望得到赞美,孩子更是如此。
一句表扬的话,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真正明智的父母,懂得在平凡中发现孩子的不凡,认可并鼓励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
通过具体、真诚且细节丰富的语言来肯定孩子,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坚实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漫画家蔡志忠曾经向他的孩子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你即使犯了一百万个错误,也改变不了你是我孩子的事实。
无论你犯了什么错误,或者需要我帮忙解决的,都要第一时间告诉我,只要不触及原则问题,我都会站在你身边,帮助你。”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犯错后只有通过惩罚,才能让他们记住教训,避免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
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教育,而是父母不爱他们的认知。
要赢得青少年孩子的心,最好的方法是用温和、坚定且尊重的态度,首先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
在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他们的自尊心和归属感会得到增强。
当孩子向我们寻求帮助,或者想要与我们沟通时,他们真正期待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
而不是父母的责骂,让他们感到自己不被爱和不被接受。
只有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才能成为孩子在世间行走的坚强后盾和勇气来源。
《人民日报》曾经发布过一系列图片,其中的文案引人深思:
“你是否计算过真正能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多长?如果我们按人均寿命75岁来计算,人的一生大约只有900个月,这就像一张30×30的A4纸,每个月用一个小格子来表示。
从孩子出生到成长,我们能够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大约只有90多个小格子。”
正如学者孙运璇所言:
“与亲人的相聚是一段仅有的缘分,我们应该珍惜这段时光。因为来世,无论我们是否怀念,我们都不会再相遇。”
但是,当谈到陪伴孩子时,许多父母常常会不自觉地说自己太忙,没有时间。
然而,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更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
还记得那对“租房20年培养出三个学霸”的夫妇吗?
尽管他们的收入不高,但他们始终坚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最终,他们的大儿子进入了军校,小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女儿则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因此,在闲暇时刻,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阅读、运动、旅行……
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有助于他们成长为更出色的人。
毕竟,无论物质条件如何,都比不上用爱来滋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