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枚奥数老师,在北京海淀,从事奥数培训11年,专注孩子数学思维的提升,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让更多孩子学习更轻松,改善孩子与父母一提到学习就关系紧张的局面。
在一些家庭中,存在着一种关于母子关系的奇特观念。
由于老人常常负责照顾孩子,孩子与老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当孩子被带回老人的老家时。
当母亲回家探望孩子,为了减少孩子的哭泣,有时甚至不允许母亲陪伴孩子睡觉,以免孩子对母亲产生依恋,这种做法真的有必要吗?
有一位母亲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请假回到老家看望自己的孩子。由于路途遥远和工作繁忙,一年中只能见几次面。当她回到家时,孩子一开始对她有些生疏,但很快便黏上了她。
孩子表示晚上想要和妈妈一起睡。这时,孩子的奶奶不高兴了,担心如果母亲离开后孩子会哭泣,不知道该怎么办。
结果,那晚母子俩就这样被生硬地隔开了。母亲整夜未眠,她真的很想好好抱抱自己的孩子。她不明白,他们之间究竟隔着什么,又在害怕什么。
仅仅因为害怕孩子哭泣,就硬生生地压制母爱,切断母子之间的依恋吗?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能陪伴孩子一天就陪伴一天,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多抱抱他们,就多抱抱。
记得我的孩子小小鱼也曾在乡下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每个周末都会回去,想办法把孩子哄到我们的房间,给他讲故事或玩有趣的游戏。
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和巩固我们之间的依恋关系,这样孩子的安全感才会满满。
在老人带孩子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隔代的爱永远不能取代亲子之爱。不要对孩子说父母的坏话,也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哭泣,而剥夺孩子与母亲亲密相处的时光。
我说了算,谁说都没用。
有一个妈妈前段时间给我发邮件求助。
说儿子1岁1个月,年后老公非要让他上幼儿园。
她觉得儿子太小而且又是冬天,本来孩子的体质不好。
一哭还会呕吐,也没准备好,她觉得要晚一点。
可是没有一个人听。
孩子爸说了:“过了年必须上,谁说的也不算”。(有没有感觉像接到了圣旨一样)。
爸爸觉得孩子胆子小,要去幼儿园早点锻炼一下(幼儿园什么时候成了练胆的地方了?)
婆婆也坚持要送,给自己儿子站队。(看来已经是统一战线,孩子的事,我们娘俩做主)
在很多家庭里都有这个情况:拿自己过来人的经验来养孩子的老人。
加上一个把自己当作权威、拍脑门做决定的爸爸。
对孩子没有一个正确而清晰地认识,而按照自己划定的路线去。
比如孩子几岁该干嘛,学什么?
都老子说了算。
管你能不能接受,管你身体能不能吃得消。
这样的家庭养大的孩子,往往感受不到民主的空气。
容易养出奴性,或者养出空心病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论家庭教育》一书中提到,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有六个方面——
一是家庭;二是教师;
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
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
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