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枚奥数老师,在北京海淀,从事奥数培训11年,专注孩子数学思维的提升,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让更多孩子学习更轻松,改善孩子与父母一提到学习就关系紧张的局面。
家长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挑战:尽管他们反复强调某些规则和道理,孩子们却似乎总是左耳进右耳出,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良行为似乎难以纠正。
例如,对于刚开始自己吃饭的孩子,尽管家长多次提醒不要用手直接抓食物,孩子下次吃饭时仍然会这么做;
晚上到了洗澡和睡觉的时间,不管家长提醒多少次,孩子似乎总是听而不闻,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
孩子们玩完玩具后,家里常常一片狼藉,尽管家长多次强调要收拾,孩子们却总是忘记;
上学后的孩子,面对家庭作业,家长催促再三,孩子却总是慢吞吞的,似乎对家长的提醒毫不在意。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们往往感到既生气又无奈,有时不得不通过提高嗓门来让孩子听话。
那么,孩子们不听从家长的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如果你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检查和思考。
能力问题:听觉注意力没培养好
有些孩子可能被形容为“反应迟钝”,当你和他们说话时,他们似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当你要求他们做某事时,他们好像也听不见。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不听从,而是因为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可能还没有完全发展,对周围的声音不够敏感,容易分心或发呆。
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也可能会面临集中注意力的挑战,比如当老师布置作业时,其他孩子都能专心听讲,而他们可能需要向同学询问“老师刚才说了什么?”。这表明他们在听觉处理和注意力集中方面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和训练。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帮助这些孩子,比如提供更多的视觉提示、重复指令或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他们的学习风格。
确实,倾听是学校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大约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听讲。如果孩子的听觉注意力发展不足,他们的听课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学业成绩。
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不仅对学习至关重要,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个人成长也同样重要。
对于听觉注意力发展不足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倾听能力:
1. 面对面交流:与孩子交谈时,家长可以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同一视线水平,确保孩子能够看到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这有助于他们更专注于对话。
2. 眼神交流:确保在对话时有眼神接触,这可以增强孩子的注意力,并鼓励他们更认真地倾听。
3. 日常听觉训练: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注意周围的声音,比如鸟叫、车鸣等,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度。
4. 故事时间:通过讲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听故事的同时,练习倾听和理解。
5. 听觉游戏:设计一些简单的听觉游戏,比如让孩子听一串数字并计数某个数字出现的次数,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和记忆力。
6. 积极的反馈: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倾听行为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这会增强他们继续这样做的动力。
7. 减少干扰:在孩子需要倾听的环境中,尽量减少背景噪音和其他干扰,以便他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通过这些方法,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听觉注意力,从而在学业和日常生活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有时候,孩子听不进去家长的话,不是家长说得不够,而在于说得太多。
催孩子去洗澡睡觉,催一遍不行,得催个十遍八遍;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妈妈一直在旁边唠叨,“就知道玩游戏!成绩退步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考好大学?”······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大家都不陌生。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反复、单调的催促、唠叨,会让孩子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最后听得多了,就适应了、麻木了,根本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你越说,我越不听。
因此,想让孩子听话,家长在平时和孩子沟通要避免这种无效的说话方式,不要多唠叨、重复、催孩子,指令尽量简单、明确、坚定。
可以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体验自己不听话带来自然后果,产生思考,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晚上就把书包收拾好。这时候,家长不要自己动手帮孩子做好,而是让孩子第二天早上起来自己体会到着急、慌慌忙忙的感觉。
提供机会让孩子去体验和实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那些道理,收获自己的经验,比讲给孩子听有效得多。
家庭中明确的规矩和原则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如果孩子觉得无论他们听不听话,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们就可能不会重视规则,也不会意识到某些行为需要改正。这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和责任感。
在溺爱孩子的家庭中,这种情况尤其常见,因为孩子可能习惯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而不需要遵守任何规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规则: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制定一些基本的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应该简单、明确且可执行。
2. 可视化规则:将规则写成文字,并贴在家庭中显眼的地方,这样孩子可以随时看到并记住这些规则
3.设定奖励和惩罚:对于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则有适当的惩罚。这有助于孩子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4. 一致性:家长在执行规则时要保持一致性,不要随意更改或妥协,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规则是严肃的。
5. 正面强化:当孩子遵守规则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这可以增强他们继续遵守规则的动力。
6.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规则的执行情况,确保孩子理解并遵守规则。
7. 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遵守规则,作为孩子的榜样。
通过这些方法,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家庭中的冲突和争执。这样的环境不仅有助于孩子的个人发展,也能让家庭生活更加和谐。
生活中,还有很多孩子不愿意听话,是心理上的问题:对父母的不亲密、不认同甚至是排斥。
这样,即便父母说的话再有道理,他也不愿意配合。
孩子想通过这种反抗、不合作,表达自己独立的需求、对父母某种做法的不满或者希望引起关注。
不光是孩子,每个人都更愿意听自己认可、尊敬、信任的人的话。
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长首先需要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比如经常否定、打击孩子;对孩子管束、控制过多;对孩子缺少情感上的关注、爱护等。
从这个方面,家长需要慢慢改善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非原则问题上,温和而坚定地给孩子树立规矩;情感方面,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他的爱;成长过程中,适当放手,给孩子独立、自己做主的机会。
另一方面,当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不要只顾着单向输出自己的观点。首先需要和孩子共情,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感受,少一些评判指责,多倾听,必要时给予温和的指导和建议。
当孩子感受到和父母之间有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会更愿意听父母的话。
“听话”不是衡量孩子优秀、懂事与否的标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也绝对不是培养出一个只会乖乖听话的孩子。
以上的讨论,是基于父母帮助孩子明确是非、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孩子能够听从家长的引导,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还需要考虑到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发展出自己独立思考和想法的需求。
因此,家长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实践。
通过自己思考和尝试,孩子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有主见、创造力,而不是只会听从别人的建议,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