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县有我】主体班学员感悟选登(二):实施科技创新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红安实践

政务   2024-07-11 21:27   湖北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红安实践见行见效,县委书记刘堂军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勉励全县党员干部永葆“红安红”价值追求,争当强县工程“排头兵”,以奋斗的你我成就奋进的红安。2024年春季学期主体班学员聚焦“争当排头兵”要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红安实践”开展激励讨论。为号召全县党员干部更好地承担起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现将学员代表感悟陆续予以编发。




实施科技创新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红安实践

县科经局  王国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上来。结合工作职能职责,就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红安实践,实施科技创新精准服务产业发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 ★ ★


一、创新驱动助力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四五期间,红安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贯彻落实省市工业倍增、产业集中、科技创新有关部署,新型工业化成效逐渐显现、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十足。2023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9.7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2%,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26家,创历年最好成绩。2023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3家,累计达96家,实现3年翻番。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总产值106.18亿元,同比增长138%。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入库174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63亿元,2023年在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中较上年进位了15位。


★ ★ ★

    

二、存在的不足


      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红安县工业产业以食品、建材家居等传统产业为主,产业规模较小、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带动力较弱。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科技成果的企业较少,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对产业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较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仍较少。三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机构比较匮乏,机构数量少、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较为滞后,缺乏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平台。四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尤其是企业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仍存在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的问题。


★ ★ ★


三、努力的方向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施科技创新精准服务产业发展,将红安打造成武汉都市圈协同创新先行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红安实践,我们还需不断努力。

      一、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一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建立骨干企业发展培育库,鼓励龙头企业在所属行业领域做专做精,以重点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的行业聚集效应。二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抵减、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宣传。严格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奖励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政策措施。有序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2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50家。三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招引、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到200家。四是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制定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创制技术标准,培育自主品牌,实施技改提能,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快区域创新及载体平台建设。一是推进创新园区建设。持续推进红安高新区建设,完善高新区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做大做强2+2主导产业(家居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红色文旅),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生态体系,努力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支持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联合创建各类创新平台,巩固提升现有企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建设创业载体。加快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推进完善“苗圃+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链条的全程孵化体系,加快推动红安高新区科创中心建设。四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集聚创新人才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深度开展“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行动”,全面对接科技成果“进园入县”行动,精准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双向对接,围绕科技成果供需两端双向发力。二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用好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等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见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转化机制。三是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层站点。大力培育和引进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精准开展技术交易服务对接等指导服务工作。四是落实落细科创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创新政策,及时兑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招引、技术改造升级等政策后补助,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往期推荐:↓ ↓ ↓


【强县有我】主体班学员感悟选登(一)



永葆红安红
融入大武汉、永葆红安红,为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