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玛莎!将每周为您更新专业解析、院校介绍等相关内容!
今日上午,张雪峰老师在直播中连线某省家长咨询,家长说:“XXX学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如何?孩子考400多分,是女孩等~~”老张一听,就建议说:“这分数,如果去XXX学校,选理工科的专业可能更稳妥点。”这时候,老张直接说:“那你爱干嘛干嘛吧,喜欢啥选啥~~意思是说,分数够才能挑,不够还挑这挑那,没权利的意思。”最终老张补了他的名言:“学习的苦不吃,生活的苦也吃不了,那只有一个法子,会投胎。” 这话听起来挺直白,但道理很实在。说白了,要么能吃学习的苦,将来少吃生活的苦;如吃不了学习的苦,未来生活的苦得吃;当然啦,如果天生就有个好环境,那另当别论。咱家长们呢,有时候自己也犯迷糊。一边想让孩子找个工作轻松的,一边看到成绩不如意,又怪孩子平时不努力,嫌学习苦。这到底是想吃苦还是躲苦呢?自己都绕晕了!所以啊,咱们得想明白,吃苦这事儿,其实是给自己的未来加码。别等到生活给你“上硬菜”了,才后悔当初没多吃几口“学习的苦”。在志愿填报的盛宴中,家长与孩子面对的是一场味觉盛宴,但这盛宴不是享受美食,而是挑选未来。眼前的“菜单”琳琅满目,每道菜(学校与专业)都精心包装,诱人至极,却让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他们像侦探一样,细细品味每道菜的“色香味”,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未来的蛛丝马迹。但在这场选择游戏中,理性的光芒常常被感性的迷雾所掩盖。家长们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让孩子“吃错菜”,结果却是在无尽的对比与犹豫中迷失了方向。孩子们呢,也被各种声音包围,有的来自内心的热爱,有的则是外界的期待,两者在脑海中激烈交锋,让人头疼不已。现实往往比戏剧更加直白且残酷。在这场看似华丽的盛宴背后,隐藏着时间的紧迫与未来的不确定性。最终,当截止日期的钟声敲响,大多数家长做出的决定是“感性”的。当然,真正的“理性”并非盲目从众或随波逐流,而是在充分了解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及未来规划的基础上,做出的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一个按理引人深思。有位家长和孩子,在填报志愿时,对地域的偏好近乎执着,他们眼中只有家乡那片熟悉的天空(江浙一带),成为了他们心中不可动摇的选择。东北的辽阔与豪爽,虽然无数次被提及其教育资源的丰富与未来发展的潜力,但在他们心中,似乎总是少了那么一丝亲切与认同。于是,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他们毅然决然地排除了东北、山东、河北等地区,仿佛那是一片未知且不愿涉足的“远方”。但生活的戏剧性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当志愿尘埃落定,家长在现实的触碰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夏日的酷暑,让原本以为温婉宜人的老家变得酷热难耐,曾经那些对家乡的依恋与憧憬,在烈日下逐渐褪色。这时,家长们开始意识到,那份对地域的盲目执着,或许并非完全基于理性的考量,而是情感上的一种依赖与惯性。(当时要求改志愿,理由是老家天气不好。)这个案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许多家庭在志愿填报中的共性问题——过于关注表面的、感性的因素,而忽视了更为深层次的、理性的分析。它提醒我们,在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时,应当综合考量个人兴趣、专业前景、地域发展等多个维度,而非仅凭一时的喜好或情感冲动。毕竟,志愿填报关乎的不仅是未来四年的学习生活,更是孩子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因此,作为家长和孩子,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志愿填报这一过程,既要倾听内心的声音,也要广泛收集信息,科学分析利弊,最终做出既符合个人意愿又具备长远眼光的最佳选择。写在最后
我们不难发现,从学习之苦与生活之苦的对比,到志愿填报中理性与感性的交锋,再到地域偏好与专业选择的纠结,每一个环节都映射出家庭在面对孩子未来时的复杂心态与艰难抉择。
我们深知,每个孩子的兴趣、能力和梦想都是独一无二的,而社会的需求、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做出人生重要选择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既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意愿,又要结合现实情况进行理性分析;既要关注眼前的舒适与喜好,更要展望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和理性的态度,面对志愿填报这一人生转折点。在倾听与沟通中,寻找最适合孩子的道路;在挑战与机遇中,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与蜕变。最终,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2025届高考生报考咨询
请扫码添加 客服微信号